书城历史变革风生(1980-1989)
1978200000042

第42章 1985年(3)

初,国务院又批准济南市列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的韶关、河源、梅州3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我国沿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包含41个省辖市、218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南北连线成片的经济开放地带。1994年9月,国务院正式宣布成立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开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使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展开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发扬献身精神,自力更生,大力协作,克服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应当看到,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科学技术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必须相应地改革科学技术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和试验不断进行。1981年,国家科委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方针,强调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科学技术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982年10月,国务院负责人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再次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经济战线和科技战线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务院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宏观和战略方面统率全国科技工作,各地区、各单位陆续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以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和职称制度为重点,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为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3月2日至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他强调,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指明了中国科技如何继续发展、在何种体制中运行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决定》指出,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决定》指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改变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按照《决定》规划的蓝图和要求,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一定进展:(1)拨款管理制度逐步改变。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从1986年起,对国务院56个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城市所属的2680个科研事业单位,按照科技事业的特点分为技术开发型、社会公益服务型和基础研究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科技拨款制度,后逐步过渡为基金制。(2)培育发展技术市场。1985年全国举办各种较大型的技术交易会70余次。到1987年,全国地、县以上的各类技术贸易经营机构已有5000多个,技术交易额逐年增加。此外,中国的技术商品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收入。(3)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促进技术开发和应用。到1986年,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组成的各类联合体已有1万多个,其联合形式也由初级向高级发展,从双边专项科技协作逐步发展到多边、多专业、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4)科技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1986年起,普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虽然这项改革在不少单位徒有虚名,有待改进和完善,但它毕竟在一些单位得到认真实施,对旧的体制形成了很大冲击。据统计,到1987年,已有大约36万名科技人员采取辞职、停薪留职或调离等方式,走出了原来不能发挥作用的单位,到社会上承包领办企业或进行技术服务。还有不少技术人员到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兼职,有的则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产生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有利的结果。(5)星火计划的实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科技与农村生产结合、促进农村实现工业化的比较成功的路子。

,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在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宽放活科研人员管理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1988年,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经济活动,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积极开发和组织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在智力密集地区兴办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企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支持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的发展;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

进入90年代,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在人才分流、结构调整上向前推进。199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九32“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创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新局面,从培养科技经济结合点和面,逐步转向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从以独立科研机构为主要对象扩展到高等学校和企业;从侧重运行机制转变,发展到整体结构优化、人才分流和机制创新;从局部单项改革发展到总体规划、系统配套、全面推进。经过探索和实践,原来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有所改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科技运行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开始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运行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走上了按市场运行、面向经济建设、自主发展的道路,大部分科技力量以多种方式进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增强,科研机构微观运行机制向适应科技工作自身特点和新形势的要求转轨。一句话,科技体制改革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进程。

教育体制改革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改革教育体制是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们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三十几年来,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并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2)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3)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人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研究了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强调指出,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于实事。

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1)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全国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地区:一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城市,沿海各省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相当一部分已经普及初级中学,其余部分应该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初级中学,在1990年左右完成;二是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在这类地区,首先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小学教育,同时积极准备条件,在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三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经济落后地区。在这类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积极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础教育的工作。对这类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尽力给予支援。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1985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同时撤销)。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成立了统一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委员会。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款,从而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些都为发展教育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造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