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人***、谭平山、林伯渠、张国焘、瞿秋白、毛泽东等23人。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5人为主席团成员。
孙中山出席了大会,并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1)改组国民党,把国民党组成一个有力量的政党;(2)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他要求大家注意历史的教训,以后要团结一致,把自己的聪明才力贡献到党内来。他说,这样全党才能有能力,才能担负革命的事业,才能够改造国家。
月23日,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内容有三部分:(1)中国之现状。宣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指出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才是"中国唯一生路"。(2)国民党之主义。这是《宣言》的灵魂和核心。(3)国民党之政纲。阐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废除军阀政府所借外债;实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遍选举制;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等。《宣言》还强调了工农大众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依靠全国农民、工人的参加,国民革命运动方可以取胜。要努力吸收工人、农民参加国民党,促进国民革命的进行,要全力扶助工农运动,增进国民革命的实力。
《宣言》的灵魂和核心是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破了旧民族主义中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这一缺陷,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2)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自决,反对民族压迫。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主张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国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等项权利,民权为国民所享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就使得试图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模式代替封建专制国家的旧民权主义,改变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有两点,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所谓平均地权,即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以防止土地权为少数人操纵。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荒徼,以均田力。8月,孙中山进一步将这一内容概括为"耕者有其田",使三民主义具有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新内容。所谓节制资本,即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具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三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而以国家资本掌握国计民生的发展方向。《宣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的各项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相同,因而形成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月28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地方组织为省、县、区党部和区分部四级,其权力机关为各同级党员大会及大会闭会期间的执行委员会。还规定各级党部均由选举产生,确定了各级执行委员会的职责、任期,制定了党的纪律,要求党员严格遵守党章,服从党义,党内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一经决议后即须一致执行。凡不执行党的决议者、破坏本党章程者、违反党义及党德者,视情节予以处分。基于孙中山在党内所处的地位,专门设立了"总理"一章,确定以孙中山为国民党总理。总理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总理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有最后决定权。
月30日上午,大会选举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李烈钧、居正、戴季陶、林森、柏文蔚、丁惟汾、石瑛、邹鲁、谭延闽、覃振、谭平山、石青阳、熊克武、***、恩克巴图、王法勤、于右任、杨希闵、叶楚伧、于树德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邵元冲、邓家彦、沈定一、林伯渠、茅祖权、李宗黄、白云梯、张知本、彭素民、毛泽东、傅汝霖、于方舟、张苇村、瞿秋白、张秋白、韩麟符、张国焘等17人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选举中央监察委员5名:邓泽如、吴稚晖、李石曾、张继、谢持;候补中央监察委员5名:蔡元培、许崇智、刘震寰、樊钟秀、杨庶堪。同日下午,孙中山致闭幕词,指出:这次大会,"是重新来改组国民党的全体。从此以后,大家分散到各地方,便要希望一致奋斗"。1月31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中央执、监委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会议推定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处理日常事务。决定中央党部设在广州,中央执行委员会除设秘书处外,还设组织、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海外、军事八部。其中,共产党员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张善铭等分别担任了组织、工人、农民、青年等部的秘书。还决定在北京、上海、汉口、四川、哈尔滨等地设中央执行部,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向警予、罗章龙等担任上海执行部的负责工作,林伯渠、李立三、林育南、项英担任武汉执行部的负责工作,***、于树德担任北京执行部的负责工作。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体现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承认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选出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联盟组织。改组后的国民党,得到共产党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它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一大"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黄埔军校成立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由于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又称黄埔军校。
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由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陪同,与孙中山在桂林举行秘密会谈,建议孙中山创办军官学校,建立联合战线和革命军。孙中山也在长期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中认识到:有了革命军,"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于是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
8月,孙中山在上海会见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并通过多次会谈了解苏俄军队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商讨建立革命军队。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决定,加快了孙中山筹备军校的进程。同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四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考察团着重考察了步兵学校、军用化学学校、高级射击学校、海军大学等军事院校,学习了苏联红军的组织、制度和训练等方面的经验,并会见了苏联各级指挥员,商谈双方进行军事合作等问题。10月15日,中国国民党党务讨论会开会研究了建立军官学校的问题,通过了"建立陆军讲武堂于广州"的提案,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审议决定后,命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校长,由廖仲恺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筹划和选定教职人员。11月19日晚,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讨论了"组织国民党志愿师和创建军事学校"诸问题。1924年1月24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命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指定以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校址。1924年1月底,苏联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应邀参加军校的筹备工作,切列潘诺夫为组长,捷列沙托夫、捷尔曼、波良克等人为顾问。2月1日,孙中山任命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2月6日,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二号正式成立。筹备处下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5部,推定王柏龄等7位筹备委员会委员任各部临时主任,具体负责军校的各项筹建工作。2月23日,因蒋介石提出辞呈离开广州赴上海,孙中山另委廖仲恺兼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在蒋介石辞职书上批复"不准辞职"。4月26日,蒋介石返回广州复职。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生,当时除广东可以公开进行外,其余各省因都在军阀统治下,不易公开进行,便委托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回籍后秘密选拔考生来校应考。中共中央曾几次指示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并动员进步青年前去报考。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录取学员493名入伍编队。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包括教员和学生在内的500余人参加了军校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发表长篇演说,宣布"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学校的建制,建立了军校的组织结构。军校最高领导机构为校本部,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兼军校本部总理,任命粤军参谋长蒋介石为校长;仿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在军校实行党代表制度,廖仲恺为党代表,并聘请布留赫尔等苏联红军将官为军事顾问。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张松年、邵元冲、鲁易等先后任副主任;恽代英任政治主任教官;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萧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任政治教官。训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顾祝同、钱大钧、刘峙、陈诚等为军事教官,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鹏飞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1924年11月,又增设教育长和参谋处。胡谦、王柏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等先后继任教育长,钱大钧为参谋处长。1925年1月30日,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仍为旧制,其他各部均改为处。4月,又添设军法处和军械处。军校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由于当时军情紧迫,用人迫切,将原定以3年为一期的训练计划缩短为6个月一期,据此,军事教育课目编定为:第一学期分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由教授部教官讲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及《交通学》、《算制学》、《战术作业》、《实地测图》等军事理论课程。术科由教练部教官负责,教以《制式教练》、《战斗教练》、《野外演习》、《夜间演习》、《实弹射击》等军事技术。从第二学期开始,实行分科教学,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及宪兵5科。至第四学期又增设政治、骑兵、交通、无线电和航空等科。
在课堂授课的同时,黄埔军校还非常强调实战演习,做到"知行合一"。1924年10月,孙中山手令黄埔学生参加战斗,平定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东征,军校师生和教导团组成了3000人的校军,承担右翼作战的任务。在两个月间,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1925年6月初,滇军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举行叛乱,占领广州。东征军立即撤离东江,回师平乱。与留校的学生队和入伍生配合作战,于一周之内,平定了杨刘之乱,收复了广州。接着又担负起维持社会秩序、收容俘虏、安抚流亡等繁重任务,为革命政权转危为安作出了重要贡献。10月1日,为彻底消灭陈炯明反动势力,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东征。黄埔学生军和粤军一部分改编为第一军,成为此次东征主力。11月初收复潮、汕,最后消灭了盘踞在东江十多年之久的陈炯明叛军。接着东征军回师助剿南路军阀邓本殷。1926年2月,革命军渡海作战,消灭残敌于海南岛。至此,广东全省完全统一。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前,黄埔军校部分学生被派往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组织和发动工农群众,准备协助北伐军作战。北伐开始后,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先后分发到前线1000多人。并从第五期抽调了入伍生炮兵团、工兵团、迫击炮连随师出发。他们为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把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