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潮涌动(1910-1919)
1978700000016

第16章 1912年(2)

中华民国联合会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同盟会,章炳麟对孙中山、黄兴组织南京I临时政府不满,便在上海联络1日官僚和立宪派人物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与同盟会分庭抗礼。南京临时政府决定于1912年1月1日起改用阳历,章炳麟却拒绝采用。南京临时政府迫于革命战争还在进行,不可能组织民选参议院,中华民国联合会深表不满,一再强调组织民选参议院。在建都之争中,该会反对建都南京,攻击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部为"民国借债部"。但就其全部活动而言,该会在维护共和制、反对君主制方面是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的。根据该会章程规定,该会于清帝退位、袁世凯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后,开始酝酿改组为政党。3月1日,《大共和日报》上发表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政党通告》中说:"中华民国联合会照章本应改党,特开参议会,询谋佥同,兹署新名日统一党。"2日,统一党在上海宣告正式成立,选举章炳麟、张謇、程德全、熊希龄、宋教仁为理事,唐文治等17人(10省)为评议员,5日,由全体职员推定汤寿潜、唐绍仪、汤化龙等13人为参事。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该党筹组北京事务所,4月23日,组成北京本部。

民社成立

民社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最有影响的政团之一。以卢梭的《民约论》的民主思想为标榜,拥护黎元洪为首领,向同盟会争权。当时,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官僚政客集团,对南京临时政府持敌视态度,在南京临时政府权力分配中,只有黎元洪担任了有名无实的副总统,武昌集团内其它主要人物被搁置一边,他们对孙中山和同盟会非常不满,反动分子孙发绪造谣说:"南京政府排鄂,鄂人功高才多,应另树一帜,以与之相抗。"于是,热衷权势的孙武与刘成禺等鄂籍同盟会员一道,纠集一些失意的党人和官僚政客,打着建设"统一共和新国家"的幌子,于1912年1月16日在上海成立民社,发起人除黎元洪、孙武、孙发绪、刘成禺外,还有蓝天蔚、谭延闯、王正廷、朱瑞、张振武、吴敬恒、宁调元等,2月20日出版机关报《民生日报》。本部虽在上海,发源地和大本营却在武昌。其核心人物是孙武、孙发绪和未公开挂名人黎元洪的秘书饶汉祥。随后,孙武等又回湖北,在汉口英租界设民社分社,拥戴黎元洪为领袖,与同盟会公开唱对台戏。其支部发展至"十余省,党员过万人",主要是旧官僚、旧军官失意党人和立宪派分子,其中立宪派分子颇受重视。起初,民社没有任何政纲,仅表示对于统一共和政治持进步主义,至2月底,民社才制定出三条富于民族主义内容的政纲:(1)提倡军国民教育;(2)采用保护贸易政策;(3)扩张海陆军备。其实,民社维护的是武昌政客集团的利益。南北建都之争初期,它即不支持建都南京,也不支持建都北京,而主张建都武昌。《民生日报》曾危言耸听地报称:"武汉军界闻参议院受政府之指挥,决定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宣言将与段祺瑞军联合,拟为倾倒南京政府之行动。"想用武装叛乱逼迫孙中山放弃定都南京的主张。他们用本省的地方税作抵,"向美商达拉公司借款三百五十万镑",作为在武昌"建筑新都"的费用。民社发出通电称:"参议院附和政府少数人之私见,率定南京的临时政府地点,即昧大势,复拂舆情,此吾党所绝对不敢赞同者。际南北纷争之日,新旧暗斗之时……折中定制,莫若武昌。"接着,《民生日报》连续发表《论临时政府宜在武昌》、《国都平论》等专稿,论证"武昌建都之说为不可易"。

民社竭力攻击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诬蔑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是"无功受禄","斥他人之功以为功",坚持建都南京是"沐猴而冠,盗终不变其盗"。颁布暂行报律是"钳制舆论",想重蹈清朝政府的覆辙,批准道胜借款是"效尤"前清所为等等,民社竭力拥护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为大总统,表面上,民社的总纲是"对于统一共和政治持进步主义,以谋国利民福",实则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有湖北辛亥老人回忆说"民社就是袁世凯在湖北的代言人"。袁上台后,虽民社标榜"监督政府",实则是"赞助政府"。为适应袁世凯集权需要,民社鼓吹全国政令"应听之中央","各省都督宜由中央任命"。攻击黄兴南京留守府"发表之官制,俨然帝制自为,有南京政府之状态"。民社在逼迫孙中山下台、支持袁世凯窃取政权的过程中,起了阴险恶劣的作用。

月9日,以民社、统一党为基础,联合民国公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协进会、国民党等六团体,正式组成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张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彦图为理事,它囊括了旧立宪党人、旧军阀官僚及同盟会中的变节分子,组成了民国以来最大的政党,自命为"国权党",它以拥护袁世凯为己任,与同盟会对抗。

彭家珍刺杀良弼

1月26日,京津同盟会成员革命志士彭家珍炸毙清禁卫军协统兼军谘使、清宗社党首领良弼,彭当场殉难。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人。1903年人成都陆军武备学堂。1906年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并购买军火,深受革命的影响,渐萌革命之志。次年回国后,充任四川新军哨兵,1909年升新军第61标1营左队队官。1910年,随锡良人东三省,任奉天学兵营讲师,代理管制,深为东三省总督锡良及赵尔巽赏识。1911年9月,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武昌起义后,彭参与北方新军革命活动,利用职务之便扣留清廷购自欧洲、用以镇压革命的大批军火,并献给南方的革命党。1911年底发起成立京津同盟会,任军事部部长,在京津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良弼,系爱新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1899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积极参与清末军制改革,练新军、立军学。历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兼白旗都统等职,是清朝满族贵族中不可多得的年轻干才,为清廷所倚重。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调任军谘府军谘使,主张一手武装镇压革命,一手搞君主立宪以消弭革命。他极力反对起用袁世凯。南北议和之际,袁世凯心怀异志,一面佯装赞成共和、一面迫使清帝退位,以取得临时大总统权位。1912年1月,良弼与傅伟、铁良等清皇族组成宗社党,以拥戴清室、反对共和,对抗革命、罢免袁世凯。宗社党势力在京城猖獗,严重阻碍南北和谈。彭家珍决计刺杀良弼,他曾愤然对其同志说:"良弼,枭雄也,此獠不灭,终为革命大患,吾不除之,人其谓我何!"年12月6日,清室内廷召集王公亲贵秘密筹议南北战事。彭以机会难得,遗作绝命书并嘱咐其随从伍焕章将衣物送至天津民意报馆。26日,彭家珍身着标统制服腰配军刀,乘车到金台旅馆慌称因军事自潘阳来京,并拿出与良弼有师生之谊的崇恭的名片,进入军谘府及良弼的旧宅,未遇。彭即转赴红罗厂良弼的新寓所。守门人说良弼赴摄政王府未归。下午3时,良弼乘车而归,彭家珍上前递名片,乘其不备,掏出腰藏炸弹,向良弼面门掷来,轰然一声,炸弹爆炸,阶石尽裂,良弼被炸断左股,晕厥倒地,弹片触石反射,彭家珍头部受重伤,当场毙命,炸晕的良弼久始苏醒,对随人长嘘道:"我辈军人,死何足惜,吾见政府不可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也!"叹息良久,失血过多而死。

良弼死,使清室皇族胆颤心惊,其他反对退位的宗社党人士,纷纷逃出北京,躲进天津、青岛、大连等地租界。亲贵中反对共和的人偃旗息鼓,南北和谈局势急转直下。

临时参议院成立

废除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学说的指导思想。直到晚年,孙中山把自己的三民主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美国总统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相比拟。他曾说:"法国的自由和我们的民族主义相同……平等和我们的民权相同……博爱,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民有、民治、民享主义,就是兄弟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总统、国会和宪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仿照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榜样,非常重视这些象征。《同盟会宣言》在解释"建立民国"这条政纲时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南京临时政府及其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大体上是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上述政治思想来实现的。

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组建临时参议院。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经参议院同意,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任用各部长及派遣外交专使"、"设临时中央审判所"等权;参议院还有"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检查临时政府之出纳"、"议决全国统一之税法、币制及发行公债"、"议决暂行法律"等权;"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不以为然,得于具报后十日内,声明理由,交会复议。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仍执行前议时,应仍照前案办理";"参议院未成立以前,暂由各省都督府代表会,代行其职权,但表决权每省以一票为限"。于是,各省代表会致电各都督府:"临时政府依次成立。代表责任已毕,必须组织参议院。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参议院由每省都督府派遣,参议院三人组织之,即请从速派遣参议员三人付与正式委任状,克日来宁。参议员来至以前,每省暂留代表一人至三人,驻宁代理其职权。"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开正式大会,各省参议员到会者40余人。

广东:赵士北、钱树森、邱逢甲湖南:欧阳振声、彭允彝、刘彦湖北:时功玖、张伯烈、刘成禺江西:汤漪、王有兰、文群广西:曾彦、邓家彦、朱文邵浙江:王廷、陈毓川、殷汝骊福建:潘祖彝、林森、陈承泽江苏:陈陶怡、杨廷栋、凌文渊安徽:常恒芳、凌毅、范光启山西:李素、景耀月、刘懋赏贵州:平刚、文崇高云南:段宇清陕西:张蔚森、赵士钰、马步云四川:张懋隆、吴永珊(玉章)、周代本奉天:吴景濂直隶:谷钟秀河南:李鏊孙中山参加了参议院成立大会,他在祝词中说:"革命之事,破坏难,建设尤难";"建一议,赞助者居其前,则反对者居其后矣。立一法,今日见为利,则明日见为弊矣。又况所议者;国家无穷之基;所创者,亘古未有之制。其得也,五族之人受其福;其失也,五族之人受其祸。呜呼!破坏之难,各省志士先之矣。建设之难,则自今日以往,诸君子与文所黾勉仔肩而弗敢推谢者也"。

临时参议院成立后,提出了一个国会组织法大纲及选举法大纲。其组织法的内容是:(1)采两院制,即定名为元老院、代议院;(2)元老院取地方代表主义,各地人数均等;(3)代议员取人口比例主义;(4)两院同时开会闭会;(5)国会会期以4个月为限,但得延长;(6)代议院议员任期4年,元老院议员任期每两年改选1/3;(7)国会之职权依约法。这个组织法仿照美国的做法,元老院相当于美国参议院,代议院相当于美国的众议院。

临时参议院举林森、王正廷为正副议长。参议院代行议会职权,与行政机关(总统及各部)、司法机关(临时中央审判所)共同构成南京临时政府。2月7日至3月8日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随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次年4月被袁世凯解散,两院制没有来得及实行。

南北议和

10月革命党人在武汉三镇的胜利,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引起了他们极端的恐惧和仇视。面对迅猛发展的革命运动,清王朝惊慌失措,内部分崩离析,已无力维持其苟延残喘的统治。帝国主义急欲通过武力扑灭革命之火,但是也无能为力,这是因为:(1)当时已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准备在欧洲厮杀,无法抽出较多的兵力来镇压中国革命;(2)帝国主义之间特别是英、俄、日三国在对华权益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难于采取一致行动;(3)最重要的是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深感使用武力不仅不能达到其罪恶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同革命势力形成对立,从而使自己的在华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武昌起义后不久,帝国主义便在虚伪的"中立"旗号掩护下,全力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走投无路的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1年10月14日重新起用已被罢黜的袁世凯。富于政治经验的袁世凯深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革命风暴,只靠北洋军是绝对平息不下去的。于是他在逼迫清王朝让出全部军政大权的同时,对革命势力采取了一打一拉的反革命策略,即在武力威胁的基础上,迫使革命派通过"和议"让出政权。为此,袁在未正式出任前,即令其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有乡谊的幕僚刘承恩接连致书黎,希望黎与袁设法和平了结。10月30日,袁世凯亲自南下督师,令冯国璋率军夺取汉口,并通过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戈飞(H.Goffe)的撮合,再派刘承恩前往武昌与湖北军政府直接会谈。这次接触,虽然由于革命党人的抵制,袁世凯企图"招抚"革命势力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从军政府方面却得到了如袁能"返旆北征","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的信息。11月13日,袁世凯从武汉前线回到北京,与各国公使频繁会谈。经密商,英国公使朱尔典(JOrdan,sirJ0hn)于11月26日电戈飞,要他向湖北军政府转达袁世凯"停战议和"的意见。当天,袁下令汉口清军猛攻汉阳。次日汉阳陷落。

这时,湖北军政府外交次长tie廷首次吁请驻汉的英、美领事"调停"。并经由戈飞正式提出了"停战条款"。袁世凯利用有利时机,一方面命汉阳的清军在龟山上架起大炮隔江轰击武昌,一方面与朱尔典、戈飞等策划停战议和。12月1日,第一次武汉地区停战协议确定,从3日8时起至6日8时止,停战3天。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革命军士气高昂起来,北洋军士气顿挫。因此,武汉地区停战3日尚未届满,袁世凯即和朱尔典磋商,于4日拟订出了"续停战条款四条",经戈飞转致湖北军政府。这时袁世凯又从北京直接致电湖北军政府,提出双方直接谈判商讨大局,建议第二次停战期满后再继续停战15天。

当时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正在汉口召开;在接到戈飞转来的停战条款和袁世凯的电报后,代表会议同意了停战和议和的意见,提出议和纲要四条:(1)推翻清政府;(2)主张共和政体;(3)礼遇旧皇室;(4)以人道主义待满人。决定以汉口为议和地点。8日,袁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偕同随从人员迅即南下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