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新潮涌动(1910-1919)
1978700000042

第42章 1916年(2)

袁视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为帝制成败的第一要素,所以取得列强支持,也是帝制派眼中第一等重要大事。德国早在两年前就表示中国应建立强有力的君主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与奥国一致表示支持中国改行帝制。美国采取不干涉态度。这样,袁政府的外交主要是乞求日本与英国的承认。他满以为承认"二十一条"后,日本支持帝制当不成问题。但日本野心极大,正欲以承认帝制为诱饵,索取更多的报酬,所以首相大隈重信、外相石井菊次郎等态度暖昧,不肯具体许诺。袁世凯指示外交次长曹汝霖和驻日公使陆宗舆同日本人秘密接触,又派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前往东京,游说日本政府要人,并探询他们的态度。9月下旬,有贺长雄和陆宗舆均从东京带回信息,谓大隈重信表示,只要袁"诚意联日",对中国改行帝制,"日本国自努力为援助,可除一切障碍"。英国正忙于欧战,一时无暇东顾,英公使朱尔典担心改行帝制会引起中国政局动荡,影响英国在华权益,曾表示"甚不赞成"。但当其得知日本大隈重信已表示支持帝制时,为与日本竞争,迅即改变态度。10月初,当面对袁表示:"若中国无内乱,则随时可以实行,此系中国内政,他人不能干涉。"还进一步鼓动说:"共和政体,华人未尝研究,君主政体或稍知之。当辛亥革命之日,华民醉心共和,以此口号推翻满清。是时大总统以为君主立宪近于中国人民理想,尔典与美使嘉乐恒(Calhoun,WilliamJames)亦曾主张君主立宪,即前驻京美公使柔克义(Rockhill,WilliamWoodviUe)亦屡言之。"月下旬至10月初,北洋派内部协调一致和争取列强支持两项重大举措均已取得进展,改行帝制之内、外阻力业已排除,帝制步伐随之加快。梁士诒、张镇芳等秉承袁世凯9月6日宣言中"尊重民意"的暗示,收买各请愿团,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推沈云霈为会长,张镇芳、那彦图为副会长,于9月16日向参政院呈上第二次请愿书,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次日,参政院议决并咨请政府,于年内召开国民会议或另筹其他征求民意办法。袁世凯遂于25日申令,11月20日召集国民会议,议决国体。但是,按照袁记约法规定的国民会议,召集起来,手续纷繁,颇费时日,因此全国请愿联合会又第三次呈上请愿书,要求参政院本"立法贵简,须时贵短"的精神,"另设机关,征求民意","以定国体,而固国基",即推翻召开国民会议成案,改为举行国民代表大会。梁士诒是参政院参政,即促成参政院加速制定并于10月2日公布了"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6日,正式议决"选出国民代表,组成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8日,袁世凯公布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为了迅速,即命各地地方官主持国民代表的"选举",选出代表后,即在当地举行国体投票,推戴皇帝。所谓"选举",其实就是袁政府直接密电命令各地方官"暗中物色"绝对顺从袁氏旨意之人,再经"事先预备,并多方设法使于投票时得以当选"。各地方官秉承旨意,以金钱贿买或军警弹压等卑劣手段操纵选举和投票,投票地点规定在将军或巡按使公署内,将军和巡按使是法定的投票监督人。其票面只印"君主立宪"四字,令投票人写上"赞成"或"反对"字样。自10月25日开始选举代表,同时进行国体投票,到11月20日,全国各省"选举"及"投票"均已告竣。各省选出的"国民代表"共1993人,全部赞成君主立宪,无一票反对,无一票弃权。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各省推戴书一字不差地写着45个字:"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这是袁世凯强奸民意的杰作——此45字乃10月23日朱启钤等10人向各省发出的密电中拟定的,同时命令各省对"此45字万勿丝毫更改为要"。12月11日,参政院议决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恭上推戴书,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速登"大宝"。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还,申令"另行推戴"。还电令尊重民意说:"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这是说他同意推翻民国了,然而又故作谦词,说"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天生民而立之君,大命不易,惟有丰功盛德者始足以居之",而自己居政以来"上无稗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今若骤脐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况且民国建立以后,自己"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与信义无可自解者也"。故"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此番谦词,实质上是要党徒们一为他歌功颂德,盛赞其丰功伟绩,使其既"脐大位",而又"于道德无惭";二能找一个说词,为他洗刷"背弃共和"之罪名。党徒们心领神会,仅15分钟即拟就了2600字的第二次推戴书,歌颂袁有"经武"(编练新建陆军)、"匡国"(屠杀义和团)、"开化"(办新政)、"靖难"(绞杀辛亥革命)、"定乱"(镇压二次革命)、"交邻"(承认日本"二十一条"要求)六大功勋。又说:"清室鉴于大势,推其政权于民国,今则国民出于公意,戴我神圣之新君,时代两更,星霜四易","兴废各有其运,绝续并不相蒙"。至于曾宣誓效忠共和,"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随国体而变迁"。而今日国体既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把改变国体的罪责推在"国民"头上。总之,袁世凯"功崇德茂","迈越百王",所以兹登大宝,"中国一人,责无旁贷"。袁世凯以为经过请愿、选举、推戴这三大步骤,再加上第二次推戴书把他的罪恶一笔勾销,自可掩尽天下人耳目,12日即申令承认帝制,13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31日下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12月1日成立登极大典筹备处,登极大典的预算高达590余万元。又下令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发行刻有龙图案和袁世凯头像的纪念金币;册封皇后和嫔妃,立皇储及选拔宫女等皇家事务,也加紧举办,只待择吉日正式加冕登极了。

袁氏独裁卖国以及悍然称帝的罪行,早已激起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先生从1914年5月至1916年5月,先后三次发表讨袁檄文和讨袁宣言,尖锐抨击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和"背弃前盟,暴行帝制"的种种罪行;又领导中华革命党先后发动40余次反袁起义;以黄兴为旗帜的国民党人——欧事研究会也积极联络各方人士,策动反袁。原来一些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人也看清了袁氏破坏共和,复辟帝制的野心。1915年8月,筹安会刚一成立,梁启超即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旗帜鲜明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氏陷人全国一片声讨之中。当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的熊熊烈火在南方燃起。在全国反对复辟帝制的高潮中,北洋政府和北洋军阀内部日趋分崩离析,副总统黎元洪公开反对帝制,辞去一切职务,拒绝武义亲王之封。袁的两员心腹大将段祺瑞、冯国璋和北洋元老徐世昌均对袁离心离德,对帝制运动作消极抵制;1916年5月,袁世凯最亲信的心腹党羽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宣布独立,对袁的打击甚大。原来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日、英等帝国主义也改变了态度,于1915年10月和12月先后两次"劝告"袁停止帝制活动。1916年1月,日本拒绝接待袁政府派出的以祝贺日本天皇加冕为名乞求日本支持的特使周自齐。袁世凯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势下,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23日宣布废止洪宪年号,恢复民国。洪宪帝制仅历83天即宣告失败,6月6日,袁世凯忧惧病死。在袁死前,袁氏及其党徒导演洪宪帝制丑剧的全部50余件致各省密电被揭露出来,梁启超特作《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一文,痛诋袁氏伪造民意大搞帝制自为的活动:"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讨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白决;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举凡国内外明眼人,其谁不知者。""此次皇帝之出产,不外右手挟利刃,左手持金钱,啸聚国中最下贱无耻之少数人,如演傀儡戏者然。由一人在幕内牵线,而其左右十数嬖人蠕蠕而动;此十数嬖人者复牵第二线,而各省长官乃至参政院蠕蠕而动;彼长官等复牵第三线,而千七百余不识廉耻之辈冒称国民代表者蠕蠕而动。"这确是对袁世凯帝制自为丑剧最生动的写照。

护国战争

12月12日,袁世凯悍然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准备称帝,激起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华革命党虽然首举义旗,先后发动40余次反袁起义;以黄兴为旗帜的国民党人——欧事研究会也积极联络各方人士,策动反袁,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他们自身的弱点,中华革命党和欧事研究会都没有成为反袁战线的领导力量,担负起讨袁领导重任的是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和以蔡锷为代表的云南军界。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原来追随袁世凯,但在袁氏公开推进帝制后,看透了袁世凯的假共和真专政的面目,立刻由拥袁转到反袁的立场。辛亥革命时期受过民主主义思想熏陶、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界,在袁氏帝制阴谋公开以后,义愤填膺,摩拳擦掌,自发结群,酝酿反袁。不少云南籍或与云南有各种联系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奔赴云南,秘密策划讨袁。1915年12月19日,蔡锷巧妙地避过袁世凯的监视,历尽艰险,辗转到达昆明,使云南人民和中下级军官受到极大鼓舞。蔡锷不顾旅途劳顿,立即着手军事讨袁的筹备工作。与此同时,梁启超于18日自天津到达上海,得知袁世凯近日将派周自齐为特使赴日洽谈,以换取日本承认帝制。梁为防止袁氏勾结日本成功,于20日致电蔡锷:"外交紧急,袁将卖国,请即发动。"23日晚11时,以云南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的名义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帝制祸首,立将帝制派急先锋杨度、朱启钤等12人"明正典刑"。限36小时,即25日上午10时前答复。届时未见袁氏答复,唐继尧、蔡锷、任可澄,以及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及进步党骨干、参政院参政戴戡5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实行武力讨袁。至此,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云南独立后,废去将军、巡按使名义,建立护国军政府,恢复民国元年都督府制,召集省议会,仍举唐继尧为都督。同时组成"中华民国护国军",分别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为第一、二、三军总司令官。护国军的出兵方略是:第一军北出四川;第二军东进广西;第三军居中策应,唐继尧留守。四川为战略进攻的重点。31日,唐、蔡、任、刘、戴等再次联名发表梁启超手撰的通电,宣布护国军的起义宗旨:(1)与全国人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2)划定中央、地方权限,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3)建设名实相副之立宪政体,以适应世界大势;(4)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上之资格。同时致电华侨和驻英、美、德、日等国使节,陈述起义详情,阐明对外政策。1916年元旦,护国军政府又发表讨袁檄文,列举袁世凯自辛亥以来的19条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合众兴师’,"共整戎马"。同日,护国军在昆明校场举行誓师大会,当即宣布兴兵讨袁。袁世凯原来未把唐继尧等人的通电放在眼中,正在积极筹备登极大典。云南独立后,袁世凯于1915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唐、任、蔡犯有"中外恶感"、"违背国民公意"、"诬蔑元首"三大罪状,命将三人撤职查办。1916年1月5日,命令虎威将军曹锟为总司令,率两路北洋军迎战护国军:一路由第七师师长张敬尧统领3万余人为主力,经四川进攻云南;一路由第六师师长马继增率2万余人进军湘西、贵州而进攻云南。后又任命广惠镇守使龙觐光为云南查办使,率军假道广西进军云南。同时在中南海新华宫丰泽园内设立征滇临时办事处,负责征讨护国军事宜。护国战争全面开始。护国军方面,首由蔡锷率第一军兵分三路攻打四川和贵州。左翼由刘云峰率领,于1月21日攻占川南重镇叙州(宜宾),取得了护国战争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右翼由戴戡率领,进入贵州,争取贵州护军使刘显世于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继而进入川黔门户綦江,并分兵进入湘西。中路由蔡锷亲自率领,在贵州独立后,军锋直指泸州。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率部起义响应,并与中路前锋董鸿勋支队配合,于2月上旬完成了对泸州的包围。泸州地处沱江与长江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险要。护国军包围泸州,使全川大震。袁世凯调兵遣将,以解泸州之围。2月下旬,北洋军援川部队陆续到达,泸州附近结集的部队已达10万人。从2月中旬至3月上旬,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泸州、纳溪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北洋军依恃其优势装备,轮番向护国军发起反攻。护国军连续战斗,消耗很大,伤亡渐多,给养不足。蔡锷多次电催唐继尧接济武器弹药,唐继尧由于其称霸西南的野心作怪,对护国战争前方战事并不热心,因而对蔡锷的呼吁竟置若罔闻。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蔡锷下令退却。3月上旬,叙府、纳溪、綦江相继失守,未能达到夺取泸州的目标。与此同时,进攻广西的李烈钧第二军也与云南查办使龙觐光部北洋军激战于百色,不能顺利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