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各村经费中的上季结余及村公营事业收入也列入村收入项目中,与村公产收入、组织闲农余工生产获得的收入、合理负担收入、统一累进税的征收以及其他收入共同用于村建设及支援抗战的各项支出。
3。村财政的开支状况
在村财政经费的开支范围上,属于村财政开支范围的是村行政费、教育经费和村中公益事业费支出等。各村应该建立村级财政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和领导全村的财政工作,日常事务规定由财政委员执行。地方财政的开支执行”村款县管、地财专筹“③的制度,地方开支的标准应该由行署统一规定,县村不能随便修改。
在村行政费的开支项目中,包括村公案费、差旅费、报纸费、会务费等,此项支出款项数量应该严格按照各村的大小分为甲乙丙三个级别进行支出,才能切实保障各村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关于村长因公事不能投入生产的有关规定显示,村长是不应该脱离生产的,因为”和村长一样误工的村干部很多,如武委会主任、农会主席、政治主任、抗勤主任,有的甚至比村长还忙,但均不脱离生产“④,因此应该健全各村行政委员会集体领导的职责,①
②
③
488页。
④
473页。
刘伟:论抗战时期毛泽东财政思想的科学内涵,《党史文苑》,2006年12期。
刘伟:论抗战时期毛泽东财政思想的科学内涵,《党史文苑》,2006年12期。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以防止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谋私利的行为。在自卫队中队部经费的开支项目中,各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半脱离生产的干部每月发放相应的补助。
在村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学校必要的开支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经费主要用于教员生活费及零用费的发放上,村公产应该提供教育基金作为民办教育的物质基础,原则上应该完全由各村自己办理。为了减少群众的负担,学校一般都自己种一些土地。”一个小学自种一亩菜、五亩谷即可解决一半开支。如种十亩到十五亩地差不多可以解决全校开支,种地劳力除学校的可能劳力外,还可以以肥换工,以地换工,或将村公地入合作社,自种土地仅系极小部分,这样绝不会影响贫民种地。“①”有的村经过群众同意拆卖破阁小庙作为基金或利用残存木料、砖头修建学校②,“这样也可减少村教育经费的开支。对于村公产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公产的村,特别是小村应该由县地方款补助,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在教育粮的分配上,”高小教员每月每人六十五斤小米计算(新秤),小学教员粮食分甲乙丙三等,甲等每月七十斤,乙等每月六十六斤,丙等每月六十斤,均以新秤计算,办公经费包括在内不再另发“③。
村中公益事业主要包括村社会卫生费和村公共建设事业费,如防疫、种牛痘、修理大路、桥梁、打井等,这些都是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支出项目。村建设经费关系各村的发展生产,能提高群众生活的质量,由各村自己规定具体的款项数目。在抗战期间以集中力量对敌作战为主要目的,所以村中唱戏娱乐等开支项目较少,这也是战争的实际需要,以争取抗战胜利为一切工作的前提。
村财政的开支状况尚不健全,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抗战开始财政混乱,特别是村内乱征乱派,为了减轻民负而强调的统筹统支,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却造成了公产的隐瞒,没有从长期着眼。在领导和管理的问题上,一开始的方针是统筹统支村经费一切归县,这是为了取消一切村摊派,在抗战初期是对的。但是也存在几个缺点:村财政归县在管理上是不会很好的,因为村是代管性质,开支归县;在供给上不能及时,由于村行政费、教育费的统①
472页。
②
509页。
③
574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筹归县,群众不检查,也不对外公布,建设很难实现。根据这些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应该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县筹村筹的问题,村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同时教育上也提出了民办方针,在地方财产上讲,村管一定比县管好。这放手的村款村筹、村款村管的规定并不是各级领导就放任不理,听其自流,相反,更应该加强领导与管理。村内应该建立村财政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与领导全村的财政工作。
1944年,经检查在使用地方粮款上存在着许多违犯制度与混乱的现象。比如,滥支滥用,随意挪支挪用,没有办法报销的就使用地方粮款来垫补,在征收方面便随意加派,甚至在边区政府决定减轻边区粮款时,仍然不给群众真正地减少。总之是缺乏完整的群众观点。只有遇到问题不断探索,提出修改意见,村财政的管理才会逐渐健全。
(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财政预决算制度村财政必须建立严格的预计算制度,并且必须事先将村级概算送到直属的上级政府,应该确保建立向群众以及县参议会的公布报告制度,将整个收支概算和实际收支公布,这是一种大家当家、大家监督、大家管理的制度,不应该成为形式,而必须保证每项收入与开支都反映群众的利益和意见。
抗战初期财政处于混乱状态,无法保障敌后游击战争的正常供给,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也给挺进敌后的八路军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给养不足,使八路军无法长期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为了消除根据地财政的混乱现象,边区政府于是决定建立预算和决算制度。1939年前后,根据地边区各级政府曾经多次召集干部商讨制定边区财政预算和决算制度的具体方案。但是,当时敌后游击战争十分残酷,导致村级财政的开支状况不稳定,呈现出经常变化的态势。因此,边区战时预算和决算制度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直到1940年边区政府才决定全面推行预决算制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具体各级预决算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
方案具体规定了村财政的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村级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合理负担、公营事业收入、公产收入、上季结存、其他收入共五项;支出项目包括村公所开支、村教育经费开支、自卫队中队部经费开支、村建设费开支、临时费开支共计五项。”村概算支出款项数目按大小村分等规定如下:
1。村公所开支(包括公案旅费和报纸费等)。甲、一百五十户以上的村定为甲等村,公杂旅报等费的开支每月规定由二十元到三十元。乙、五十到一百户的村定为乙等村,公杂旅报等费的开支每月规定十五元到二十元。丙、五十户以下的村定为丙等村,公杂旅报等费的开支每月由二元到一十二元。
2。村教育经费除教员每日吃小米一斤二两,每月零用费由四元到十元,不另发柴菜金及服装费外,学校里必要的开支由各村自行规定。3。自卫队中队部经费,干部是半脱离生产的每月补助五元。4。村建设费关系发展生产由各村自己规定。5。临时费也分三等规定。甲等村每月由二十元到三十元;乙等村每月由十五元到二十元;丙等村每月由二元到一十二元。“①方案规定村级预决算的编报程序是,村级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由村财政委员会拟定然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由他们讨论通过,然后由区公所进行审核,区公所给出具体意见并转送到县政府进行核准备案,之后经县政府核定,然后发还区公所,并由各村立即公布并根据各村实际严格执行。报送时间规定为每个季度开始的二十日之前送到区公所,最晚须要在上个季度末月的最后分别核查并汇送到县政府。村概算的管理应该坚持民主制原则和公开原则,比如规定村收支款数目要按季公布,要坚决治理一切浪费和不正当的开支状况,有决算制度还规定,村收支项目以外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花费不应该随便开支,如果随意开支,就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边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预算暂行章程“、”决算暂行章程“、”村概算及办理村决算暂行办法“,这些章程和办法共同标志着边区预算管理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立,并且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
(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村财政的历史作用
1。村财政对根据地整体财政工作的奠基作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财政及其财政预决算制度建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了抗战的胜利。村财政作为整体财政工作的基础,它的有效运行势必会带动整体工作的有序运转。当时根据地边区政府的收支主要来源于村财政收入中的合理负担等项,而有计划的预决算制度也从根基上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财政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根据地边区政府坚持民主、公开的理财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财政管理中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切实可行的财政经济制度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的财政思想,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财政经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村财政属于地方财政的重要内容,地方财政生产的目的是”发展经济,①财政科学研究所:《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646页。
减轻民负“①,地方的财政工作首先应该从发展经济,扶植群众生产的总任务、总政策、总方针上来考虑,这是前提。”不执行这个方针而只从本位上打算,就是赚了钱也是错误的。“②再生产当中应执行工商业政策与财政政策,根据公私兼顾,财经两利的原则进行生产减轻民负。在村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中,要始终注意这一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群众生产搞上去了,根据地的整体经济形势才会好转,才能更有效的支持长久抗战。
地方财政经营管理方面,也要服从县财政组织统一领导,具体业务应受经济部门指导或领导,其经营应该采取投资、独资、合资等方法,制度上应该有严格的会计报告检查制度,以防止贪污浪费。总之,基层的工作做好了,对根据地整体良好工作局面的开创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村财政对根据地人民负担减轻的保障作用
减轻人民负担,集中更大的力量支援前线是村财政的重要作用。村财政制度逐渐健全有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在村财政收入的范围内更好地处理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使收入在保证日常运转的情况下有所结余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边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制度,各村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运作,使村财政经费结余逐渐增多。如对于村财政中的生产红利问题:为了减轻民负,生产红利最高规定为百分之十五的征收数。村中生产红利主要用于教育和卫生方面,唱戏娱乐应由全村群众临时讨论,不应列入村财政内,但是应该反对脱离群众与浪费现象。
由于在战时制定的预决算制度确立之后,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并把它当成敌后游击战争长期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项制度各级政府都认真加以贯彻执行。战时边区的预决算制度,特别是村级财政预决算制度,一旦遇到日伪军的频繁进攻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村干部思想也会发生动摇,财政混乱,使村财政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要时常对村财政加以整顿,这样才能保证预决算制度得到良好的实施。1940年7月,根据地村款出现了不合理开支的现象,浪费现象严重,于是边区政府决定从实际出发,对村财政进行切实的整顿,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边区政府整顿村财政的措施较好地治理了村款不合理开支的现象,浪费减少了,大大降低了人民的负担。
①
488页。
②
321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3。村财政对根据地基层廉政建设的促进作用
财政工作主要与钱粮打交道,就容易发生贪污腐化现象,因而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在敌后游击战争的残酷环境中,财政管理制度得当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如果财政管理混乱,人民就会不堪重负,这样一来,生产力被破坏了,经济发展迟滞,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而出现经济危机。在1943年,当时行政费不足的情况还是少见的,但是军费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根据地边区政府决定在不增加群众负担、不追加财政预算的原则下克服这一困难。为克服军费不足的困难,首先应该从认识上转变一切困难都依靠上级解决的错误观念,要自己动手,自己生产,建立自力更生的信心。在战争频繁的情况下,军队一方面要战争,一方面又要生产,比较困难一些,边区各级政府也应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应该展开反贪污浪费的活动,要厉行节约,要想方设法地多供给军费,增加抗战力量。边区各级政府应该号召各级同志彻底检查,肃清贪污浪费的现象,要坚持预算,严格杜绝超支浪费现象。边区的财政管理由边区政府的财政处负责,财政处掌握预决算的具体编制,这使得边区财政处具有监督的性质。但是仅仅有这种监督是不彻底的,所以,边区政府又组织边区审计委员会和村民大会检查财政预决算的具体工作的实施;坚持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民主原则和公开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财政管理当中去,这样一来,就有效地制止了各级干部在财政问题上的自由主义和贪污浪费行为,减轻了各阶层人民的负担,取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边区政府系统、具体、严格的战时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使得边区政府在敌后恶劣的社会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财政问题。边区政府的收入逐年得到增加,边区的财政状况逐年得到改善。
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减灾救灾工作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等一直不断,对边区政府的日常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边区军民通过灾民重置、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灭蝗大战、厉行节约、减负救灾、募捐互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了灾害的影响。边区政府的措施,减少了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的损失,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政权,赢得了民心。
(一)晋冀鲁豫边区的灾害表现形式
旱灾、水灾、蝗灾不断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肆虐。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几乎是全区性的。1943年和1944年,连续两年遭到了严重的蝗灾,这两次蝗灾也是全区性的。这些灾害使整个根据地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1。旱灾
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旱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一连好几个月不下雨的情况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