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
1980000000024

第24章 经济建设(11)

晋冀鲁豫根据地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缉私规章制度,完善工商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措施,使缉私工作收到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培养了大批财政干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大批税收缉私工作人员在长期的缉私斗争实践中丰富了对敌斗争的经验,如依靠群众、出入口相结合、货币斗争与贸易管理相结合等,并培养了他们英勇顽强、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为做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保障根据地的抗战经济力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增强了经济实力,从粮食工作中看,”……赵城运粮工作本月十五日即告结束并超过计划,传令嘉奖,共数:1700石;平遥运粮工作,已运2500石;霍县运粮900石,在本县的历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②。巩固了根据地政权,打破了敌人侵略的阴谋。

2。缉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配合不协调,权限不明确。有些部门系统间职责、任务、分工不太明确,存在着问题,以致酿成了一些严重的无原则的纠纷,甚至是明争暗斗。如,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着”各自狭隘错误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本位主义宗派主义作风,及单纯的经济任务的观点“。因此边区政府发出命令规定了明确了冀南银行和工商管理总局的职责,”银行部门,专作票币发行,管理通货,调节通货,……对敌货币斗争等一切金融货币信用事业之经营“。

”工商管理部门,专作生产建设,……粮食斗争,……征税缉私,发展合作事业,繁荣市场等一切工商事业之经营。“③(2)缉私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缉私人员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成了走私分子金钱的俘虏,对走私出入境有时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熟视无睹的态度,任凭私货出入。因此,边区政府于1941年10月20日颁布了《晋冀鲁豫边区征收出入境税暂行条例》,规定了,”……第二十七条凡稽征人员如假他人名义冒领奖金或违章侵吞他人应得之奖金者,如经人告发查实,除应将分给他人之奖金照数补偿外,并以舞弊论处④。“①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②《太岳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040页。

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544页。

④《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1128页。

总之,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工商管理部门组织缉私工作人员长期奔波于敌占区、游击区、边缘区,严禁缉私。通过调整经济斗争策略增设缉私机构,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建设廉洁高效的缉私队伍,有效地组织群众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反走私斗争掀起了”全民缉私“的高潮,着重加强了战略物资和军需民用非必需品的反走私活动,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敌伪猖獗的走私活动,保护了根据地的稳定,使根据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增强了对敌经济斗争的实力,粉碎了敌伪经济侵略瓦解根据地的企图,并有效地配合军事、政治斗争,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

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级财政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级财政建设,是整个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财政工作,把它提到了关系根据地存在、巩固和发展以及能否取得战争胜利的高度。村级财政工作作为最基层的财政工作,更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在战争年代的物资供给和调配,正是有效的财政工作做保障,边区政府和人民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战争环境中,保证了军费的开支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必需,支持了长期战争,并最终赢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

(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级财政

1。村财政概述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收支活动,用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财政的主要任务是用来保障战争的军需供给,争取抗战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政策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必要准备,并对中国财政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村财政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地方财政分为县地方财政与村财政两种。抗战时期的村财政主要是围绕保障群众供给、支援抗日战争而运行的,村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合理负担收入、公营事业收入、公产收入、上季结存和其他收入共计五项;村财政的支出主要包括村公所开支、村教育经费开支、自卫队中队部经费开支、村建设费开支和临时费开支共计五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村级财政中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合理负担收入,即地产税这一项,从而就能保证村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而支出中行政经费支出及教育经费的支出则占相当大的比例。

为了做好村财政的具体工作,根据地政府严格贯彻了”长期着眼,积蓄力量,群众路线,结合生产“①的建设方针。走群众路线就是要依靠群众,与生产相结合,广泛的开辟税收来源,是充裕村级财政所必须遵循的道路,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适应战争变化的需要,减轻人民负担,奠定村级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大发扬干部与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能创新工作方法,解决村财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把村财政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财政工作直接建立在生产上,村财政中生产目的很明确,就是”发展经济,减轻民负“②。只有进行生产才能有收入来源,村财政生产的性质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因此村级公产的经营与生产是被允许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村财政作为根据地政府财政工作的关键环节,其经营管理应该服从县财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具体业务应该受县财政部门的具体指导,在制度上有着严格的会计报告检查制度,来防止贪污浪费。毛泽东说:”财政可以影响经济,经济也可以影响财政。“③总之,根据地村财政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对人民负责,对抗战大业负责,只有村财政整顿好了,根据地的村财政才会有健康的基础和财政源泉。由此看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村财政对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村财政的收入来源

晋冀鲁豫边区地形以山区为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方式还是以个体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土地的收入成为村财政的主要来源。以太行区为例,根据赞皇、昔东、平东、内邱、和西、武乡、襄垣、武西、黎城、偏城、潞城、平顺等12个县13个村742户的统计,每人平均总收入为6。208石谷,而每人平均农业收入就占5。62石,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6。2%④。

488页。

488页。

430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2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表1太行区农业收入调查表

县别每人平均总收入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赞皇4。994。3787。57

昔东5。785。1388。74

内邱4。463。5880。28

平东5。955。6996。00

偏城6。295。1982。80

潞城8。527。3586。32

平顺6。135。1884。58

武西7。096。3789。90

黎城7。837。1791。52

和西6。715。5182。02

武乡6。485。0477。70

襄垣8。446。8981。60

资料来源:《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在农业收入占大宗的晋冀鲁豫边区,其村财政来源绝大部分依靠村公产的生产运用以及组织闲农余工进行农业以外的其他生产,此外还有合理负担收入、征收统一累进税的收入、公营事业收入、上季结存和其他收入等项目。

村公产是根据地村财政最重要的一项来源。公产的种类很多,在抗战初期人们仅仅注意到村中旧有的找不到明确主人的土地,但是调查起来就能发现还有很多村公产是需要仔细清理和核对的。公产就土地方面上讲有村公地、学田、社产、寺庙产、无人继承的族地、里甲地、修补桥梁地等。根据过去群众中的旧习惯,凡是属于村的归村公产,每年的收入应该在边区粮款上注册账目,村公产由村进行管理,县负责检查并进行审查与开支的具体事项,但不能随意动用。根据当时黎城、武安、涉县等县的公产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进一步清理公产这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黎城赵家栈村一九四五年有区公产地二十二亩(逆产),村公产地四十亩(社地),县公产地五十二亩(学田),除区公产地分配给群众外,县村公产地共九十二亩,这些土地的使用是抗属、贫民和荣退军人种了四十三亩(包括村干部种地在内),区干队二十五亩,联中五亩,公安局四亩,区公所七亩,村武委会四亩,而且群众种的土地并不够合理(农会主任是一个富裕中农,一人就种地四亩),全年的租子只收了谷子五百零七斤三两,区干队、联中、公安局、区公所所种土地仅联中交了租子,其他均未交租。又如武安寺峪沟全村公产水地五十多亩,部队、机关就种了四十亩,而且个别单位种地不交租,引起群众不满“①。再如”涉县一九四五年初步整理公产总结,全县的县村公产中水旱地为六千三百九十五亩三分七厘三毫,按应产量不及百分之十收租,共收租粮一千五百六十三石六斗五升“②。这些公地,机关和干部种的数目占相当一部分,同时一些机关部队和干部种的公地又不交租,因此使得租粮收入受到不应有的减少。

从调查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在公产土地的分配上,某些地区穷苦农民不能公正地得到土地耕种,引起了群众的广泛不满。因此对公产需要进一步整理,重新合理分配土地,使穷苦农民和刚退伍的荣退军人能获得土地耕种,只有这样,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改善,公产的使用才能合理,才能更多的用在群众建设事业上,才能减轻人民的负担。公产在村财政收入上是十分重要的,公产用于分配给贫苦农民和抗战家属,但应该注意到只进行土地分配是不能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问题的,可以考虑对这部分人进行免租或减租,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组织闲农余工进行生产是村财政的又一项重要来源。在农闲时节农民不需要进行农业劳作,闲在家中的劳动力较多,因此组织闲农余工进行其他手工生产就成为增加村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主要包括副业和其他收入,其中,家庭副业包括纺织、畜养、特产收入以及各种农闲活动,比如运输、刨药材等。这一项的收入,各个地区不同,比如在纺织业发达的区域,像武北、武乡等地,仅纺织的收入就十分可观;又如,林北的山蚕收入也是很大的。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响应毛主席的”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之后,各地区已经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农闲活动,这项收入也就大大增加,尤其是贫农阶层,因为他们土地少,闲余劳动力多,所以表现就更为明①

469页。

469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显。比如武乡的下寨村,过去副业很少,1943年全村组织起来以后,纺织、运输等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2%;沙河、武北1944年统累税的三分之二是妇女收入缴纳的。由于抗战需要,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投入对敌作战,所以在这些闲余劳动力中大部分为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因此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手工业生产是切实可行的。组织妇女进行被服以及军服的加工不仅可以提高收入还能有力地支援抗战的作战补给,与前线相互配合做好战勤供给工作,更好地保证战争的胜利。组织闲农余工进行生产,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的家庭收入,也为村财政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生产出的产品也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的对敌作战。

合理负担中村粮款的征收是村财政经费的又一项重要来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供给一切地方性的社会事业以及行政经费的开支,用来促进村级日常工作,加强村级各项建设事业。村粮款的征收开支与审计权力在各村,但是由于战争补给的增加,同时应该注意不能过度地增加人民的负担,所以地方粮款征收的数额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在1942年以前,由于尚未发动群众,负担政策还不完整,因此在征收上还有很多困难,几乎需要常年征收。

有时遇到部队需要粮食时,还需要直接到村进行催讨,质量较差,甚至还有掺沙子和糠的现象存在。经过1942年的减租生产运动,群众的觉悟逐渐提高,他们逐渐认识到负担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征收工作就大大地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不再有征收困难,群众大多能够自动很快地交纳。有的老区经过拥军反省后,群众不仅交得快,交得好,而且还有自动多交的。在村粮款的征收工作中应该采取群众路线,改变行政命令、摊派催讨的单纯办法,在征收之前应该广泛的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打通群众的思想,启发群众的觉悟,使群众认识到出粮出款是应尽的责任,是自己的光荣,是对抗战的贡献。”1940年到1942年,每年大批干部大部时间,都在闹粮闹款,把其他工作都搅得不能干了。弄得干部疲惫,群众怨恨,结果还是完不成任务。“①所以要引导与组织群众从生产上着眼,从生产上打主意,设法解决群众的困难,替群众想办法。要从群众出发,反对单纯的财政观念和征收观点。经过群众路线的实施,每年出粮出款成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通过群众、让群众自己去解决,这是群众路线的具体步骤,可以保证征收工作顺利的完成。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383页。

统一累进税的征收是抗日根据地充分体现”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抗战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轻人民负担的一项举措“①。毛泽东在1940年12月25日对中共中央的党内指示中强调,关于税收政策。必须应该按照收入的多少规定纳税的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了对最贫困的人应该规定免除征税以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不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需要负担国家的赋税,不应该将税收完全放在地主和资本家的身上。这说明,在存在阶级的条件下,各阶级的负担也应该合理,同时这也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在财税政策中的体现。逐步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是根据地税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②的合理负担原则。我党在抗战时期坚决贯彻执行这些政策,保证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由此证明农业统一累进税能够更好地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更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