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
1980000000028

第28章 经济建设(15)

由于军民结合雄厚力量的突击,全区的抢种大体在十日以内完成了。据不完全统计,五专区磁武用荞麦种一千一百三十五斤,补种了一千四百三十三亩三分。用蔓菁籽五千零九十六斤十一两,补种了二万零三百八十四亩,用萝卜籽一千零四十四斤十二两,补种一千零四十七亩。涉县共补种菜一万六千八百零三亩二分。偏城补种二千九百二十五亩。六专区共补种荞麦一万零八百二十五亩,补种菜一万八千九百七十二亩,萝卜三千四百五十一亩五分。一专区补种庄稼二万零七百亩,蔬菜二万三千一百亩,又开荒补种共一万零六百四十六亩。个别村户,如林北芦寨村即补种菜七百七十二亩,涉县河南庄二十一户赤贫农家,光开地边填地角即种了六十八亩九分菜③。在部队机关方面,北方总部彭副总司令亲自开荒种菜,滕参谋长领导总部种萝卜三百亩。一二九师政治部在一星期种菜六十多亩,六分区政治部开荒种菜八亩,欧团补种二百余亩,边区政府全体人员出动,利用道旁渠堰等空地种菜十余亩。自八月以后,秋雨连绵,凡种蔬菜的大部得了丰收,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630页。

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659页。

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160页。

每亩有产两千五百斤。五专区全区共收秋菜一万一千九百万斤,全区灾民从年冬到年、今春,几乎家家都靠吃菜过活。林北芦寨一个村即收菜一百六十七万一千二百斤,全村共二千七百人,每人每日可有三斤菜吃,解决了全年全部三分之一食用。在抢种之时,分局邓政委曾亲自组织了边区一级党政军民工作队,领导帮助了涉县二区抢种①。

第三,采集野菜。

在挖野菜过程中,集中群众旧有经验,共发现一百多种植物是可以当做代食品的。有的是叶可食,有的是根可食,有的是花可食。采集来的野菜作为代食品,为边区军民补充了粮食不足。

采集野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尤其在豫北、冀西”糠菜半年粮“山岳地带中,这就更显得重要。因此随着安家渡荒,第一步就发动了准备代食品,采集野菜运动。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可观的。全区的党政军民,造成了普遍的采菜热潮,在群众方面,如黎城彭庄五百余户,男女老幼,每天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菜,不数日即采了十万八千斤,以菜蔬补充代食品三个月,即能节省八百石粮食。涉县峻口村,男女都动手采集野菜,妇救会组织十个采菜组,五十多人,两天内即采了一千五百多斤。民兵指导员家属采了三百斤,小学教导员领导学生每天也采一百多斤。武乡铁铮妇女王书兰,五天采菜一千斤。

军队也积极参加野菜采集的运动。1943年7月到1944年6月,一、三、五、六四个分区部队共采野菜七十八万一千多斤,总集每人平均采菜一百余斤。野供不到一百人伙食单位,采了一万斤菜。欧团在十天之内,采野菜三万多斤,打琉璃蛋五十石。十三团共采集野菜四万四千九百八十九斤。边府团体人员,上山采野菜,一个月采了三万多斤。太行军区与新华日报,于初冬时节还在采群众不采的花椒叶。这样大量采菜,对节省粮食,解救灾荒,减轻人民负担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密切了军民关系②。

第四,募捐互济。

募捐互济主要包括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粮食互济,建立义仓。

抗大六分校的五毛钱运动,陆中的一角钱运动,都是捐款活动的代表。有的人甚至把几年来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把每个月的津贴也拿了出来,都捐给了灾区的同胞。冀鲁豫行署于1944年3月3日颁布关于节约募集救济冀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160页。

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163页。

南灾胞的训令,动员部分社会力量募集一些杂粮萝卜糠菜等①。太行地区为了减灾救灾,特别成立了救灾委员会,在几个月内,就接到根据地内军队、机关、各界捐款十八万七千二百一十七元,小米二百三十五万斤,杂粮四千三百八十二斤,副食品四百三十九斤②。

边区政府在灾区提出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富济贫,有济无,亲戚帮助,邻里互济,开展全区”一把米“”一升糠“及某些地区的”一个窝窝“的运动。

所有政府、军队、农村剧团都参加了救灾公演,动员士绅们挺身出来参加救灾活动。灾区的互济,仅磁武一个县,就募捐细粮二万三千三百零五斤,粗粮五千四百六十七斤,副食品三万六千六百七十三斤,款十三万七千三百七十元,全县共需要救济灾民一万零五百六十七人,每人平均能分到八斤细粮。

义仓在减灾救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昔东三、六区的义仓,拿七百八十六石五斗粮食,谷糠八万多斤,安置了灾民。和西县新建立义仓二十七个,积起粮食一百六十三石多,麻饼一千多斤,糠一万五千多斤。在夏荒严重时,救济了七百余人。此外和平顺屯积义仓有四十九万六千零一十五斤,全部启用,可供一万五千人三个月渡荒之需;涉县有二十八万九千四百斤;磁武有三十八万零二百七十一斤;武安邢台亦均有不少③。

(三)边区减灾救灾工作的经验总结

由上所知,边区政府的减灾救灾措施是十分得力的,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直接支援了抗战。总结其经验,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调控为主线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自1941年正式成立以来,就一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几乎是全区性的。对各种灾难的处理,体现出了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提高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各种灾害对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粮食减产,有的耕地由于受灾严重,颗粒无收。人民耕种的代食品,如各种蔬菜,由于干旱或冰雹,产量也有所减少。面对这种情况,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帮助灾民重建,渡过难关。如发放的各项贷款,对灾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人民自①《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332页。

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653页。

③《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档案出版社1985年8月,第148页。

救的一系列措施得以实施。在灾民重置的过程中,灾民得到了与原居民同样的公民权利。

2。人民自救为主体

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的同时,根据地人民的自救措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灭蝗大战,仅仅依靠政府的条例、规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人民的参与。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减灾救灾工作的效率发挥到最大。抢种补种和采集野菜也是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减轻了灾害对整个根据地的破坏程度。

3。文化方面提升素质

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接受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农民阶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少有农民能够系统地学习,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在严重的旱灾面前,有的人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工灌溉,而是求神拜佛,求老天降雨。蝗灾到来时,由于蝗卵一批一批地孵化出来,看起来是愈来愈多,有些愚昧的农民就相信了特务的话,相信蝗虫是神虫。在政府的组织下,对人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愚昧,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自然灾害。政府的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素质,普及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有利于根据地的稳定。

4。形式方面力求创新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灾救灾措施,如组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运动。使灾区民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自己的劳动,如参加水利建设工作、纺织工作、运输工作等,赚取工资或粮食。同时边区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物资赈济,以减轻灾区民众的负担。从以上可看出,边区政府的减灾救灾措施,不仅局限于政府方面,而且也充分调动灾区民众的积极性,组织灾民积极自救。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减灾救灾工作的效率,有利于灾情的缓解。

总之,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勇于创新工作方法,使根据地的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新时期应对突发灾害,有效开展减灾救灾工作,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