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新民主主义下的妇女教育,《新华日报》,1944年2月13日。
③边区妇女的文化学习,《北方文化》,1946年5月16日。
农村得到进步的最现实体现。
农村的妇女干部们现身说法,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剪发放足的好处,并教唱剪发放足歌“剪发放足男人样,日本来了能抵抗……”同时还利用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抓落后、斗争“顽固”等办法,使运动很快开展起来。到1940年,中青年妇女普遍剪了发。放足工作比较艰巨,经过几个反复,到1941年基本完成了放足任务,小女孩也不再缠足了。据调查,冀东山区农村女人缠足的习惯,就是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推动之下才被彻底破除的。
(五)发动妇女参加革命运动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加上根据地连年旱涝蝗灾害,田里颗粒无收,人们的生活极其困难,发生了严重的灾荒,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给军队做军鞋连个样纸都找不到。为了解决部队穿衣和群众温饱问题,根据地各地区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提出“合作互助,发展生产,纺花织布,支援抗战”的口号。虽然华北地区自古没有纺织的习惯,但是也在根据地妇女群众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纺织”运动。这一年,仅邢南县参加纺织妇女就达9494人,纺线47000多斤,织布28万尺,赚洋683万元,赚米2515斤,全县达到耕三余一。各个县、区各级党政领导始终把纺织运动列入议事日程,把它作为解放妇女,巩固根据地,支援前方,帮助翻身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根本措施。各级部门都积极帮助妇女解决工具、原料和成品(开始是线,后来是布)的销路问题,委托各级妇救会做好妇女群众的发动组织工作,使妇女尽量摆脱各种思想上的阻力和束缚。比如有的家庭不让妇女出门,怕学风流、不正派、和男人离婚等,及妇女本身就有“吃汉穿汉,死了汉嫁汉”的依赖思想,“怕学不会,人家笑话”等等。晋冀鲁豫根据地各级领导不断开会研究纺织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师傅待遇,合作社怕赔钱等问题。根据地各地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保证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纺织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
纺织运动是妇女力量的一次有力的体现,使妇女有了用武之地,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像潮水一样涌出。她们白天织布,夜晚纺线,几个人围着一盏油灯,边纺边唱:“知心的姐妹们,个个记在心,参加了纺织组,人人把力伸……”纺织运动解决了军需民用,扭转了在战争中被动的局面,使军民都能有衣穿,有饭吃。传统上一直认为妇女没有用的人们也改变了看法。提起谁的媳妇、哪家的姑娘是纺织女状元,就赞叹不已,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抗日战争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妇女们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女干部,郭爱妮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从当年的纺织英雄,成长为后来的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出席了全国妇代会,并两次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其他的优秀妇女,诸如胡凤英、谷峰、贾秀珍、高生、张绍峰、冯秀金、马维英、郭永兰等,也都是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妇女干部。
妇女地位提高后,她们对抗战投入了更大的热情。1940年晋察冀边区进行民主选举时,“广大妇女在高度的参政热忱下,争先恐后参加选举。盲者、孕妇、产妇、病妇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利。很多新媳妇,为了参选,不惜远道赶回婆家。许多优秀的妇女干部和会员,勇敢地走上竞选台上,大胆发表自己的主张”①。根据对冀中区定南、深极、安平、饶阳、博野、清宛、蠡县等7个县的统计,女选民参加选举的比例非常高,村选是82%-90%,区选为80%-89%,仅比男性公民低2%左右②。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时期妇女运动的政策方针是结合当时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自身特征制定的,具有鲜明的独有性,和当时其他边区政府的妇女运动交相辉映,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妇女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也为抗战胜利后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华北事变,加快了灭亡中国的步骤,中华民族危亡进一步加深。中国共产党顺应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陕北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即“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战线的民族革命阵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全民族抗战的性质。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团体中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团结联合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战,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晋冀鲁豫根据地①于林:三年来的北岳区妇运,《解放时报》,1942年9月16日。
②江沛: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的社会变迁评析,《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在中共中央确立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团结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开展“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设,同时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坚持合作共同抗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统战工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形式和办法,建立起由我党领导的各方代表参加的“三三制”各级民主政府
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以后,中共中央号召华北党和八路军深入农村,开创游击根据地,同时强调建立由我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前后,日本凭借其先进的武器和国际社会的妥协退让对中国大举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也节节败退,中国领土丧失了将近三分之一,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全国投降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反共、倒退等现象,国民党顽固派实行“军事限共”和“政治限共”,汪精卫公布卖国协定,蒋介石也发表了告国人书。这些举措使全国抗日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和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据此,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①“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积极开展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政权的实施,巩固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抗日战争最终赢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也为共产党争得了民心,使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合作更加密切,为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1)旧政权的改造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合法组织改造旧政权,加速新政权建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充分发挥统战时期合法组织的特殊作用,大大加快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速度。
在邓小平、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根据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方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9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741页。
式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冀南区最初主要采取两种方法进行建政工作:一是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对国民党的原有旧政权实行民主改革,使之逐步成为民主政权,以适应抗战需要;二是在原国民党政权瓦解后由共产党和抗日积极分子合作,首先建立具有过渡性质的统一战线抗日组织---战委会,然后再过渡到民选的抗日政府。晋东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势力较大,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以牺盟会为基地,同当地进步势力---阎锡山建立了统一战线。牺盟会发动群众开展斗争,迫使阎锡山撤掉旧县长,任命牺盟会的人为县长;对县以下的村长则实行团结、教育、斗争的方针,逐步撤掉了旧村长,由共产党员或抗日积极分子担任。豫北地区通过抗日救国团体,推进抗战工作,发展进步力量,争取旧政府有所改进。根据地利用当地的合法组织和政权机构,改造旧政权,使得晋冀鲁豫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顺利建成,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2)民主政权的全面建设
晋冀鲁豫根据地各区对旧政权进行改造后,陆续展开了民主政权全面建设的工作。冀鲁豫平原上由于政权在敌人进攻时期即以瓦解,我军所至,即由初步的民选产生了各级抗日政权。例如冀南区在1939年陆续成立了各级参议会,重新选举了各级政府人员。1938年7月,在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下,冀南区的51个县的军民代表投票选举冀南行政公署,杨秀峰、宋任穷分别担任正副主任。1939年1月,冀南行署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征求意见,决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9月,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全区250个人民代表参加会议,250个人民代表是全区51个县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接着,冀南区召开行政区参议会。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行署颁布各级政府规程和选派条例,规定:“凡在本村住3年以上,年满20岁者,不分男女,不分信仰,不问财产多寡,教育程度高低,均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此后,冀南区的村、区、县各级行政机关和民意机构开展了选举活动。至1940年,全区各级基本上建立了“三三制”新民主主义政权体制。
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农村政权的建设是最基本的一环。到1939年冬,太行、太岳一些地区开始村选。长期把持村政权的地主豪绅被罢免,由劳动者出身的抗日积极分子当选为村干部。农民逐渐在政治上翻身,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平等。1941年晋冀豫区掀起了村政权大选的高潮,以改造村政权。经过改造的村政权,组织形式是代表会议制。全村公民凡年龄在18岁以上,不是汉奸、神经病患者或受刑事处分剥夺公民权利者,男女均享有公民权。村经过宣传教育、选民发动、调查户口、公民登记、选民分组、实行选举的阶段,先选举村民代表,然后由村民代表选出村长和村委员会(也就是村公所),作为行政机关。有些地区的村长和村委员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的。当时,75%至90%的公民都参加了选举。村选使农村的封建统治得以削弱,使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和保卫自己政权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村政权真正地成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抗日民主政权。
3。边区会议的召开和边区政府的成立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和边区政府的成立,推动了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标志着边区行政体制的完成。
随着环境的日趋困难,战争形势的日益严酷,为充分发挥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以准备力量迎接新的战斗,根据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团结。1940年8月,经过邓小平同志的提议,根据地成立了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即冀太联办。冀太联办的成立,标志着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由分散走向集中和统一。1941年3月,冀太联办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简称临参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选举临时参议会,成立边区政府的建议,开始筹建边区政府,以进一步统一边区的行政领导。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召开。它是经由民选并按“三三制”形式成立的,是边区最高权力的人民代表机关。其中,共产党员70余人,约占1/3稍强,国民党人士不下50人。参议会按照统一战线的原则讨论和颁布了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施政纲领的具体内容是:“制定各种基本政策和法令;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言论、结社自由;贯彻民主政治,建立廉洁政府;实行发展工、农、商、贸方针,照顾各阶层的利益。”①参议会选举了15个边区政府委员会并任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成立了边区政府。15个政府委员由共产党、国民党、地方绅士和学者组成,而共产党员只有6个。临时参议会的召开标志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宣告成立。统一的边区政府为根据地民主政治的推进,为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斗、共度难关、持久抗战起了巨大作用。
2。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树立了榜样。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尼米聪: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首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是一个民族的统一战线的真正抗日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过民主建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成为既不同于国民党的专制政体,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地方政府。“一切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府”,“它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①。这种抗日民主政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劳动阶级,而且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富农、一般地主等剥削阶级;不仅包括共产党员,而且也包括其他抗日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国际友人等。根据1946年3月6日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精神,在民主选举时,晋冀鲁豫根据地政权中共产党员当选者超过三分之一时,便自动退出,由党外人士补选。这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是保护各抗日阶层、团体、党派和广大群众利益的,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的核心,得到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的坚决拥护。这种政权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使它成为充满活力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