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
1980000000066

第66章 研究综述及资料分布(13)

(二十二)偏城县殉国烈士纪念阁

位于涉县鹿头乡东鹿头村内。坐东朝西,占地面积70。03平方米,高12米。偏城县殉国烈士纪念阁,原名文昌阁,1946年为纪念偏城县殉国烈士改为烈士纪念阁。共分两层,一层为阁,二层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正方形,在阁内四面立有四通抗日战争时期烈士纪念碑,碑文叙述了烈士们的生平事迹。偏城县殉国烈士纪念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建筑。1995年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三)百官烈士祠堂

位于武安市城区西部石洞乡百官村村西500米处。此处海拔402米。此烈士祠堂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区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祠堂坐南朝北,四周青砖围墙,现西墙坍塌。南北长26米,东西宽15米,占地面积为390平方米。院落南端建单檐硬山布瓦顶式建筑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为108平方米。建筑门前树立有重修碑和纪念碑各一通。建筑内南墙树立51通烈士纪念碑,记载着88位烈士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其中大碑6通,小碑45通。大碑位于正中,东、西两侧为上、下两排小碑,其中东侧有小碑23通,西侧有小碑22通。每通碑上均刻有烈士姓名、牺牲经过以及立碑日期。百官烈士祠堂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区英勇牺牲的烈士祠堂,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有重要意义,1995年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肥乡县烈士陵园

肥乡烈士陵园,位于肥乡县县城北关,原名冀南烈士陵园。1946年春落成,肥乡县烈士陵园先后经过三次大的修整和扩建已初具规模,现在园内主要建筑有抗日纪念碑,烈士纪念堂,烈士公墓和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共占地33亩。园内松柏长青庄严肃穆,目前园内安葬着周永定等153名革命烈士,他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肥乡境内为国捐躯的英雄。1993年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五)二十八烈士公墓

位于魏县北台头乡南台头村南北大街中段路西。1945年5月25日,冀南一地委、一专署、一军分区、一二九师七旅二十团主要领导及各县委书记,在此(今车往镇)开会,研究开展游击战争工作,日军扫荡,二十八位战士突围时不幸被俘,壮烈牺牲。烈士墓始建于1974年、2008年重修。在墓周围植28株松柏,象征二十八烈士精神万古长青。1995年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六)梁沟兵工厂旧址

位于武安市管陶乡梁沟村西南600米处,东西小道南侧25米处高地上。旧址现存有车间旧址、锻工旧址、仓库遗址、加工后废铁渣、保卫哨所遗迹。东南80米处有当时饮水井一口,井口直径1。4米,井深8米,保存完好。梁沟兵工厂遗址现为管陶乡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安文保所藏有此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铸:武安、自卫四字。

梁沟兵工厂1937年夏建,时有军工人员300余人,以造枪为主,1938年我八路军收取河北民军李三窑兵工厂,工人和机器骤增,工人1080人,厂内有多个车间,能够生产多种轻重武器,增强了我军的军事力量。1940-1942年,日伪军曾三次向兵工厂进行袭击,前两次被我军打败,第三次考虑到日军气焰嚣张,我兵工厂转移到凸子沟,并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现为邯郸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七)西王看抗日地道

位于峰峰矿区义井镇西王看村内,在1944年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村民在西王看村内地下修筑了抗日地道,支道通往各户。主要建筑有洞口(多是复洞)、主巷道、支道、陷阱等。当时与地面的暗堡、炮楼相连,地道全长约10公里。现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八)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北面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

1938年9月,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由榆社韩庄的修配所迁到这里,在黄崖洞水窑山建立兵工厂,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纠集5000余重兵,向黄崖洞兵工厂发起了多次的大规模进攻。当时守卫兵工厂的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不足1500人。从人员和装备均不及日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凭借天险和有利地形,与敌血战八昼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900余人,取得敌我伤亡6比1的辉煌战绩,创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纪录。革命先烈用艰苦卓绝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建国以后,地方政府一直把黄崖洞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1972年在烈士墓前建起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

1982年投资修复厂房20余间、左权办公室等。1985年3月22日邓小平同志为“黄崖洞”题名。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九)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

屯留县上莲乡老爷山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上党战役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最早和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一次战役。老爷山战斗为上党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这个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现在已经建为旅游风景区,内有上党战役纪念亭、烈士纪念塔。

(三十)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阎寨,在县城南7。5公里处。现有土窑10孔,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1939年8月12日,由薄一波、牛佩琮率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司令部迁驻阎寨村。当时行署与决死一纵队司令部住在一起,合署办公。1940年5月,太岳军区在阎寨正式成立,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从1939年到1942年10月,作为太岳根据地领导中心的太岳军区,前后在阎寨村驻扎达3年之久。1942年10月20日,太岳军区由阎寨迁往安泽县。1982年,沁源县委、县政府将当年住过的土窑洞进行整建修缮。1986年8月18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一)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遗址

位于壶关县城南40公里处常行村中。原是一座废弃的旧煤窑,1943年冬,村民改建成长2500米的地下坑道,宽窄不等,并在各个隐蔽处留有7个出入口。洞内设弹药库、粮库、临时办公室。1944年,常行村民兵与群众在洞内与日寇进行了4天4夜的窑洞保卫战。建国后,在洞口建了一座高8米,长宽各4米的砖石雕堡一座,新建展厅、办公室、会议室、宿舍等房屋17间。四周山丘环抱,苍松刺槐成荫,景色迷人。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拨专款对碉堡及房屋进行了全面维修。

(三十二)抗日三周年纪念塔

位于黎城县城北35公里西井镇后寨村。该塔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于1940年9月建。因其地基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塔基,于1986年6月迁于本镇下寨村边的小山岗上,距原址3公里,紧临黎左公路。

纪念塔为五面锥体尖顶式,砖石结构,高6。3米。塔基座用石灰岩砌成,三层叠累呈须弥形,高约0。48米。塔身下段2米,五面镶有石碑。正面碑文镌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坚持敌后抗战三周年纪念塔”。右起第一块碑上刻黎城县长马坚之所题:“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线”。第二块碑是山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薄一波、李一清的题词:“献给英勇抗战的八路军,丰功伟绩如太行之巍峨,如漳河之长远,壮哉八路军”。第三块碑文是:“谨献给英勇抗战的十八集团军,新中国的柱石,民族解放的先锋”,由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题词。第四块碑与正面名碑相接,碑文标题是:“八路军抗战三周年纪念”,全文记述了八路军的丰功伟绩。文称:“抗战3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处境艰苦却英勇善战,一举歼寇于平型关,再焚敌机于阳明堡,激发起全民抗战之信心。3年来牵制华北敌兵达二分之一,战斗1万余次,毙伤敌寇20余万人。创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10余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已成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战的决定力量,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保卫者与自由幸福新中国的创造者,而汉奸汪派当永远不齿于人类的历史。晋冀豫区的1200万群众,怀着对劳苦功高之领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总副司令及英勇善战的全体将士的无限敬意,固以建塔于太行之巅予以纪念”。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批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三)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

立于阳泉市区西南4公里的狮脑山巅。1940年8月,为粉碎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动员105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大规模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战役第一阶段,在实施对正太路的破袭中,为牵制阳泉敌第四混成旅团,使其不能出动增援西段守敌,八路军一二九师385旅14团、769团奉命扼守在狮脑山,浴血奋战7日,重创敌军,出色完成了掩护破袭战之任务。为了缅怀抗日英烈、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85年,时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阳泉市委、市政府报请中共山西省委批准,修建了“百团大战纪念碑”。1985年9月3日奠基,1986年4月5日动工,1987年6月30日落成。

百团大战纪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圆雕、2座题字碑、烽火台及人造景观“长城”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25亩。主碑正面镌刻着彭真的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两侧分别为徐向前的题词“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和薄一波的题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第一座题字碑正面是“百团大战纪念碑”

七个大字,背面是“百团大战示意图”。第二座题字碑的正反两面分别镌刻着中共阳泉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纪略》。碑群前面是大型锻铜圆雕---“奋起的母亲”。3座副碑上镶着6块巨大的锻铜浮雕,生动地反映了百团大战中军民“出击”、“破路”、“攻坚”、“支前”、“转移”、“胜利”的情景。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建筑群周围,除建有“百团大战纪念馆”外,还修筑了供人们游览和休息的狮子阁、钟亭、蘑菇亭,并新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狮脑山峰更加美丽壮观。

(三十四)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

开馆仪式于2011年11月11日在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举行。

石拐,在和顺县城西北,距县城约120华里。背依八赋岭坡下,面临清漳河上游,座落于榆邢公路旁侧,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这里曾召开著名的“石拐会议”,一度是我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太行抗日力量的汇集点,晋中地区抗日的“首府”。因而,石拐随着“石拐会议”而名闻遐迩,也留在了抗日战争的史册上,成为太行人的骄傲和自豪。

1937年11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和顺县石拐镇(旧时称镇)召开军民团结抗日动员大会,朱德总司令在讲话中指出:“太原失守后,山西正规战争已经结束,开始进入游击战争的新阶段。而如何正确指导新阶段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八路军面临的紧迫问题。”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在石拐镇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和决定“新阶段”的作战方针和各师的任务。朱德总司令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彭德怀、左权、任弼时、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薄一波等党政军首长。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给总部的指示,具体部署关于进一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工作。决定第一一五师之晋察冀部队(晋察冀军区)和晋西北之第一二○师部队,继续就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做好粉碎敌人“围攻”的准备;第一一五师主力一部由晋东南转入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一部由正太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两山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3日至14日,一二九师召开全师党员干部会,张浩作出师华北情况报告,刘伯承作动员讲话,部署部队行动方向和任务。这一系列会议在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一二○师征战史上和八路军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历史学家称为“八路军石拐会议”。

(三十五)南宫冀南区烈士陵园

陵园始建于1946年3月,是我国建园较早的陵园之一。占地22万平方米,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园林。陵园种植风景树木30余种,共2。3万余棵,景区绿化面积占70%。陵园现有藏品主要有:烈士遗物272件,领导人题词20幅,武器127件,烈士诗信19件,文稿1019件,书藉460册,历史照片500余幅。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南宫作为冀南行政中心,境内还有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署、冀鲁豫省委、冀南银行、冀南报社、冀南抗日军政学校等旧址和遗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南宫市北大街路东,现有建筑:西楼12间,北屋抱厦5间。集文物、照片130余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由八路军一二九师抽调兵力组建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简称“东进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政委李菁玉率领下,于1938年2月8日进驻南宫县城,司令部就设在“华兴公司”。党政军领导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刘志坚、杨秀峰、李菁玉、马国瑞、陈赓、胥光义、孙继先等同志,陆续到达南宫,就住在司令部。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恢复创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冀南军民发展抗日武装,开辟了全国第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十六)邢台县前南峪村抗大纪念馆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河北邢台,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战斗峥嵘岁月的记忆。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等大量图片和实物。

该馆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该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建造,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重要人物小传

刘伯承(1892-1986年),四川开县人,中共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