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04-1997年),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
徐向前(1901-1990年),山西五台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保卫职务。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
薄一波(1908-2007年),山西定襄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卓越领导人。抗战时期,是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创始人,解放战争时期,在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期间,薄一波主持晋冀鲁豫边区全面工作,主持召开了土地会议和华北财经会议,对全国土地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华北军区政委、国家财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杨秀峰(1897-1983年),河北迁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法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务。
滕代远(1904-1974年),苗族,湖南麻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者之一,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铁道部部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文革期间曾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陈赓(1903-1961年),湖南湘乡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李雪峰(1907-2003年),山西永济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省委书记、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为开辟太行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中原局副书记、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华北局第一书记兼北京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宋任穷(1909-2005年),湖南浏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长,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委、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戎伍胜(1906-1999年),又名戎子和,山西平鲁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张友渔(1899-1992年),山西灵石人。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1923年毕业于山西第一师范学校,继入国立法政大学法律系。1947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达(1905-1993年),陕西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129师、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1953年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后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等职。
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陈锡联(1915-1999年),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之一。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斗,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有力配合了忻口战役。后任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革委会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苏振华(1912-1979年),湖南平江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指导员、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贵州省委书记、海军政治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1914-1997年),湖北红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秦赖支队”司令员、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军长等职。1951年,秦基伟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坚守上甘岭40余天,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
王新亭(1908-1984年),湖北孝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30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八六旅政委、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抗战胜利后,指挥太岳军区部队参加上党、邯郸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12月11日于北京病逝。钱信忠(1911-2009年),江苏省宝山县人(现上海市宝山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卫生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第一医学科学院学习,1956年回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第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省麻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35年3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同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共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出版有《王树声军事文选》。
杨之华(1900-1973年),浙江萧山人,全国妇联第三届副主席,妇女运动先驱。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历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35年被派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七大,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务委员。1947年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女部部长,发动广大妇女参加土地改革,支援华北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等职。著有《妇女运动概论》一书。
王宏坤(1909-1993年),湖北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师长、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冀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副司令,参与了人民海军的创建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近山(1915-1978年),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三八六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军长兼政委、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
1951年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等战役,被誉为“猛将”。回国后,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克勤(1920-1947年),安徽阜阳县人,全军著名的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某部排长。1939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克勤作战勇敢,战绩显著,9次立功,一人一年歼战232名,俘敌14名,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时,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成为全军学习的典范。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在鲁西南战役中,英勇牺牲。消息传到野战军总部后,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为纪念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王克勤排”。
李德生(1916-2011年),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和兰封战役,并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1952年9月任十二军副军长。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回国后,1955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长。
1968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4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11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