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1988200000002

第2章 伊顿公学——英国(2)

托尼·里特回到母校后,为了更准确地对学校教育现状做出评估,遂与位于英格兰中部的奥克汉姆中学合作启动了一个名为“奥克汉姆20:20”的项目,研究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企业的帮助下,这个项目对毕业生的现有雇主进行调查并且获得极大反响,调查发现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失败暴露出了英国现有教育原则的弱点:缺少主动性,团队工作效率低,口头表达能力差。作为调查的一部分,托尼·里特同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保证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是热情、精力充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而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则只是一条底线。

近些年,在英国乃至世界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教育与实践关系的争论。有人认为保证商业世界的成功才是教育的目的,而并非是为了确保具有创造性的成年生活。对此,托尼·里特表示不敢苟同,他认为:“多才多艺、自信、坚定并擅长自我表达的年轻人在他们从事的任何事业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伊顿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满足就业需求的工厂生产线。伊顿乃是一个让学生认识并发掘自我潜力的所在。我们期冀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这不仅有益于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支撑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使他们有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对于世界教育界皆欲窥其个中原委的伊顿教育精髓,托尼·里特归纳为五项原则:

第一,伊顿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习惯。知识固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它只是学习过程的一小部分,能使他们获益终生的是对知识的热情以及探索的精神。伊顿公学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讨论、研究如何利用资源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伊顿的教室里,学生向老师提出挑战会受到鼓励。

第二,一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使学生能够做出充分的选择,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托尼·里特先生把伊顿公学的课程设置形容为一个制衣间,学生只需找到适合自己的号码就可以了。伊顿公学以其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教育的模式而闻名,课程的选择特别多样化,有些学生爱好科学,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对艺术、甚至对变魔术情有独钟,伊顿都会根据他们的不同兴趣尽量给予满足。仅从音乐教育来说,每周就有上千堂一对一教学的音乐课,从管弦乐、室内乐、合唱团,到爵士乐乃至摇滚乐队,样样俱全。

在伊顿,学生的第一学年是在广泛的游戏和活动中度过的,宿舍管理员和导师会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发展个人特长的项目。在这些选择中,没有什么所谓的主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认同。

第三,学校应当注重尊重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来自学生的不同背景,以及他们品格的多样性。同时,伊顿学生也因其多样性的存在而保持了独特的平衡。如今,伊顿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70名,大约占20%。他们与其他学生在一起生活。里特先生谈及一个来自伦敦最贫穷地区的学生,他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他的父亲,母亲也因吸毒而自杀。现在,他已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了伦敦大学法学院。在伊顿的确有很多学生来自富有的家庭,但是学校也非常注意学生的多样性,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与背景不同的人相处。学校也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重要的是学生的品格,而不是他的背景。

第四,寄宿制生活也使他们能够学会“积极地宽容”,与不同的人和睦相处。为了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伊顿提供了牧师般的关怀,从心理到生理均给予丰富的知识。伊顿提供一种特殊的平衡,以小型的寄宿公寓为基础,学生获得了一种家庭式的安全感,这显然是很重要的。寄宿制公寓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归属地。公寓由管理员及其家庭成员组成,50名13至18岁的男孩通常与4至5名成年人在一起生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他的寄宿公寓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典型。在这里,他要学会怎样处理不同的思维方式,怎样为了住宿社区的和谐与其他人合作。另一方面,寄宿制公寓也是学生接受“牧师关怀”的坚实基础,它给学生们带来的家庭式的安全感是相当重要的。宿舍管理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他们讨论自己的困难,同时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这也构成了伊顿生活的一个特点。

在集体生活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将个人的需要和整个团体的需要有机地协调起来。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在与各年级官员代表和管理员的论谈中被不断地审视着。这些讨论使他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校特别鼓励学员们学会自律,因为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带来无价的好处,使学生自己能够有自律的习惯,是学校戒律最终的价值所在。

最后一项原则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和正直的品格,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伊顿期冀学生正直,明辨是非,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正是因为这种品格而使伊顿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誉。

无法复制的文化氛围

课程设置并不是伊顿公学的治学精髓,而是学生们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伊顿生活及其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导师制度在学习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学校13岁至15岁的孩子都会拥有一个能够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项目的导师。每个学生当他们在16岁成为高中生时,将自行选择个人导师。学生必须主动要求导师监督指导自己的功课,并让导师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师生关系无疑会为以后的学术发展与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契机。有研究证实,这种师生关系对他们成年之后的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里特先生说,他希望伊顿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化。譬如说假如想培养有领导才能的人,只设置领导才能的课是徒劳的,而要让对方去生活当中体验怎样做一位有才能的领导。在寄宿制公寓中,高年级学生可在辅助领导低年级学生的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顾问。伊顿期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某一个阶段里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也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不少机会,比如管理宿舍,领导一支运动队,或是在社团和俱乐部担任领导者。所以从全部意义上而言,伊顿的课程并非像人们想像的可以将它贴上一个标签,尔后四处宣扬。伊顿是注重通过小事来培养自己的学生的。

大概正是因为这种特立独行的文化氛围,不少人觉得伊顿公学远离社会,为她的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甚至类似“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学生难免与现实脱轨。然而,真实的伊顿公学其实坐落在一个小镇上,学校是开放的而不是与外界隔绝的,学生从一个教室到另外一个教室必须要穿过小镇,他们每天都会接触镇上不同的人。伊顿公学与其他学校和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既有英国本土的公立学校,也有其他国家的学校,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同时,学校也大力与国际上的许多机构和中学建立联系,以便给学生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伊顿的学生都懂得,当自己告别中学时,应该有贡献社会的雄心壮志,倘若他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说明这是伊顿教育的失败。这是伊顿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耻辱。

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伊顿公学始终如一地秉承欧洲经典的男校教育方式,一方面这样更能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运动等方面,然而同时也就面对着一个挑战——怎样和异性相处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在伊顿的校园生活中,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平衡很重视,让他们有机会和女生交往。据里特先生说,伊顿公学会时不时地和一些女校搞联谊活动。例如,伊顿公学非常喜欢戏剧,学校每年都要上演24部不同的戏剧。在排演剧目的时候,就会邀请女校的学生来扮演其中的女性角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学生既保持了心理上的平衡,也初尝了社交生活的滋味。

保持文化的多样视野也是伊顿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伊顿的学生在16岁时就会选修一门外语,过去他们选择的外语全是欧洲语言,法语为第一外语。可是近来,第二热门的外语就是中文。近年来,伊顿公学非常注意与中国学校的交流,并实行了北京四中学生去伊顿公学的暑期交流计划。言及中国学生和伊顿公学学生的差异时,托尼·里特觉得首先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挺勤奋,也挺专注。但是,跟伊顿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孩子特别渴望成为一个好学生,故而对自己的约束比较多,而伊顿的男孩则更为张扬。

目前,不少国内的学校提倡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同时也有不少国外的著名中学和大学打算与中国的学校合作。对此,托尼·里特表示:首先,假如说你想模仿,抑或说复制其他学校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真正了不起的学校应该有传统的精神,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无论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若是只想克隆复制的话是绝难成功的,可是如果你想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运用,则是大有裨益的。里特先生认为,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建立联系,最好的办法当属相互访问,如此可以建立个人的联系,而非商业合作。这种传统的操守不但显示出伊顿公学对教育这项神圣事业虔诚的执著,也体现了伊顿几百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基础。

回顾伊顿公学569年的历史,伊顿的历任校长始终秉承一种教育信念。正像1896年的伊顿校长威廉·考利所说:一个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以后难免会有很大一部分被忘却。但被忘记的知识的影子却能保护他避免陷入许多错觉。比知识更要紧的是学习能够贯穿一生的品质与习惯。末尾,他这样写道:去一所伟大的学校是为了学会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