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概况
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在巍峨的大别山南麓,与优美的西山风景区相望,和著名的东坡赤壁相邻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名校——湖北省黄冈中学。学校于1904年创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就被湖北省政府首批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巍巍青云塔,把文人学士的济世情怀来承载;坐落在黄冈中学的临皋亭,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诗人风雅留人间。
一、如诗如画的百年黄高
现在的黄冈中学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00多亩,是一座园林式学校。老校区幽深宁静、花木葱茏;新校区高楼林立,错落有致;教学区设施完备;生活区功能齐全;运动区规格一流;休闲区风景迷人。黄高子弟在博大恢宏的教学楼里弘毅求真、崇德修身;黄高子弟在雄伟壮丽的凝晖楼里探究微观世界奥秘,寻求宏观世界真理;黄高学子在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体育馆里,谱写“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动人篇章;中心广场占地1.7万平方米,展现着黄高学子的博大胸怀,寄托着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理想。高大挺拔的银杏,妩媚多娇的红枫,碧绿宽广的草坪,清翠欲滴的香樟,斗艳争奇,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二、薪火传承的百年黄高
名师辈出的黄冈中学,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黄高人投身于黄冈中学教育改革与振兴的“接力赛”、“拔河赛”,各展风采,屡建功勋。在他们当中,有以张怀壁为代表的特级教师32位;有国家级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有全国优秀教师;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有湖北省十大名师;有湖北省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有湖北省劳动模范;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位专家一首诗,一位名师一面旗,黄冈中学专家治教,人才纷涌,薪火传承,永铸辉煌!
三、桃李芬芳的百年黄高
百余年来,黄冈中学打造了四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从此校走出了共和国代主席、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嫦娥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还有数十位省部级干部和共和国将军,数千位专家学者,数百位海外博士,数万名为共和国建功立业的劳动者,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夺得18块国际奥赛奖牌,有四块亚运会金牌被学生邱波夺得。2009届高考,有12人考上了北大、清华,20余人被保送到全国一流高等学府。黄冈中学堪称桃李满天下,声誉遍神州。
学校发展概述
一、整顿巩固时期(1949——1957)
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根据上级“维持现状,马上开学”的指示,黄冈高中于5月18日复学上课,共有学生240余人。校长仍为张希洁,刘任受军管会的委派,担任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工作。6月,地委决定将黄冈县初级中学和黄冈师范学校并入黄冈高中,易名为黄冈中学,由专区文教科长梅白兼任校长。11月,程德懋任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学校政治工作。1950年1月,专区教育科副科长黎生接任该职并兼任校长,李式之任副校长。3月,黄冈师范根据省教育厅指示从黄冈中学独立出去,由周智任黄冈中学校长,共有学生300余人。同年9月,由叶华任校长。1952年9月,尹大中任副校长。1953年初,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地委决定将苏春、浠水、宋埠、仓埠四地高中并入黄冈中学。春季,宋埠高中最先并入,秋季,其余三校全部并入。学生由16班增至26班,共计1100余人。7月,黄冈专署根据中央加强学校行政领导的指示,调整了黄冈中学领导班子,由陈靖任校长,田忠杰、叶华任副校长。1954年7月,陈靖调任地区文教科长并仍兼校长。1955年7月,高中部由东门外迁至一字门外今址。10月,童士甲出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1956年秋,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共有20个班,1027人,11月,程德懋任党支部书记。解放初期,由于群众对人民政府政策缺乏了解,学生人数骤减。到1950年春,全校只剩10个班,仅314人。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学生人数遂逐年增加,学生的成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农子弟由原来的5%上升到1953年的51%,享受助学金的学生达到47%。
在管理上,大力提倡民主办学的新校风。自1950年春季开始,学校设立各种会议,决定学校各项工作,如校务会议(相当于“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教导会议、事务会议,教工会、经济审核委员会等。通过这些会议发扬民主,形成决议,再由校长、主任等执行,处理学校日常工作。1953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实际是校长主持下的干部分工负责制。通过行政会议与党政工团联席会议,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主人翁作用。1956年秋,上级提出加强学校党支部的工作,学校党支部随即成立,逐步发展到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学校较好地执行了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发行的政策。当时很多属于留用人员的教师思想上存在种种顾虑。学校首先尊重他们、团结他们、关心他们。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当时政治学习抓得紧,运动很多,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来进行学习,1953年的思想发行运动还到省会武汉集中学习,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致深入,没有伤害人,教师的心情是舒畅的,积极性很高。1954年上级更强调做和风细雨的思想工作,形象的说法是做知识分子的工作时,要像豆腐掉到灰里,既不能吹,更不能打,只能用清水漂。这样一来,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54年黄冈中学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先进经验曾在全省推广。
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1953年以前着重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将旧学校改造为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学校工作遂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行政干部到教研组蹲点,努力钻研一门业务,指导教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时期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把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积极开展和平签名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学校有两批共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志愿军。土改运动中,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土改政策,通过斗地主,算剥削账,师生受到直接而深刻的阶级教育。1954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学生不能升学,就鼓励他们安心回乡生产。
2.把进行思想教育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政治、国文、历史、地理各科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国文课讲《田寡妇看瓜》《狼》就结合实际启发、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和土改运动的必要性。历史课讲到巴黎公社对反动派镇压不彻底时,就联系镇压反革命的意义等等。数理化各科主要是从知识的讲析中显示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音乐美术教育,则注重用刚健清新、积极雄壮的革命、歌曲和图书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当同学们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革命歌曲时,更加精神振奋,意气风发。
3.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各项具体活动中去,譬如评定助学金时,坚持“贫困而优秀”的标准,组织讲座评定助学金的意义,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增强阶级友爱,把评定助学金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其余的如发展团员、评优秀生、文艺会演、体育比赛等各项活动,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组织与教学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进行教学改革。
教研组。1950年秋成立各科教学研究小组,1951年分成语外、政史地、数理化、音体美四大组,1953年又改为语、数、俄、理化、史地、音体美六组。活动内容以研究教学为重点,同时也进行政治学习和教育理论等学习。教研组内以年级为单位设备课小组。
学习小组。建国初期一度在学生中建立功课学习小组,每组人数五人左右。课前预习,以小组集体切磋的方式进行,提出问题供教师上课参考。并在组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教学秩序。主要建立了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观摩课、公开课等制度,规定了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的要求、考试考查的方式要求等。尤其重视集体备课,要求讲座教材的思想性、目的性、系统性、难点、重点、进度及教学方法等。
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解放后,学校随即取消“公民课”与“童子军课”,开设政治课,讲授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内容。其他学科对教材进行增删,达到革命化、科学化、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二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直观教学的原则。联系实际包括社会斗争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为了搞好直观教学,地理挂图、生物标本、理化实验等都得到重视。从1953年开始,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全面系统地改革课堂教学,实现科学化、正规化,“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紧扣教材,注意教法,联系实际,落实双基。学校根据各教研组的经验,总结出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有五条:①思想性,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文科要以文见道,理科要将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出来。②科学性,讲课中杜绝知识性的错误,突出重点,讲清杂点。③实践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④启发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巩固性,要联系旧知识,有小结,让学生当堂消化,牢固掌握。
1954年11月,陈靖校长参加湖北省教育考察团,赴华东地区学习他们如何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全面发展,不但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各学科也要全面发展,各学科的教学必须考虑别的学科,不能压作业,抢时间,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师周尚、化学教师王骥的教学经验都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
这段时期很重视课外活动,1950年春季即成立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并始终坚持下来。目的是加强和巩固课堂知识、拓展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很大,圆满完成了接管、整顿、巩固、提高的任务。建立了一套新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党团组织、行政管理实现了正规化。在教学上明确了新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秩序。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正确地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严谨、扎实、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的好风气,为黄冈中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五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年开始选送留苏预备生,前后三次共有8人。
二、探索前进时期(1958——1966)
1956年,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1957年9月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改名为湖北省黄冈第四中学,1958年9月恢复黄冈高中原名。1960年秋季重设初中,又恢复黄冈中学原名。本时期学校领导小有变动。1958年1月,方道南调任党支部书记,童士甲、田忠杰任副校长,校长为关如。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童士甲主持行政工作兼管学生思想工作,田忠杰分管教学。1963年,翟攀蟾调任副校长,协管教学。
这一时期是黄冈中学在各方面探索前进的八年。在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民主办学、怎样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总结,得到很多经验和教训。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央又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跃进的形势下,学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热潮。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劳动上马,一是教学改革,1960年,根据陆定一报告精神,教学改革,适当缩短学制,加深进度,还进行过短期的十年一贯制的试验。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中,学校除安排结合教学的劳动外,还组织了多次大型的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劳动。1958年大炼钢铁,修建校办农场。通过劳动,使师生们增强了劳动观念,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学到了很多实际知识与生产技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恰当的安排,任务过重,时间过长,如1958年因劳动竟停课100多天,使整个教学工作呈现混乱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劳动大大超过了师生体力允许的限度,给师生的健康带来了危害。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直到1960年秋,才得以纠正。硫酸厂也因原料不济、设备不足而被迫于1961年下马。
劳动上马了,教学如何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劳动两不误,是这个时期教学改革集中探索的问题。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材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解决时间不足的矛盾,采取删繁就简的办法,对原教材进行删减。一方面为了便于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学,对原教材进行改编。文科教材的改编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纲,数学的改编以函数为纲,物理的改编以运动为纲,化学的改编以炼钢和硫酸生产为纲等。如此改革的结果,知识的系统性被割裂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
改革课堂教学,当时有些做法是有益的,如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启发式原则;为解决时间矛盾,探索精讲多练的方法;反对一言堂,提倡群言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等。有些做法是当时的应急措施,如搞现场教学,现场写作等。还有一些做法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如以搞运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出“奋战一星期,消灭错别字”、“苦战四十天,消灭不及格”等口号,违反循序渐进的规律,是典型的“大跃进”式的荒唐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