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无迹。
大的智计是无形的。
大智慧不拘于形式,其效用十分广泛,绝不是小聪明所能比拟的。权术有高有低,大智慧是权术的高端,可以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大的智计是智慧的运用,完全可以暴露在阳光之下。大的智计没有负作用,对自己无害,这应是人们追求和掌握的致胜法宝。
识大体的丙吉
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被株连关在狱中。丙吉在参与审理此案时,心知太子蒙冤,他几次为此陈情,都被武帝呵斥,他于是挑选一个女囚抚养皇曾孙,多加照顾。
丙吉的朋友生怕他为此遭祸,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且道:
“太子一案,乃皇上钦定,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对他的孙子优待有加?此事传扬出去,人们只怕会怀疑你是太子的同党了,这是聪明人干的事吗?”
丙吉坚定地说:
“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乃是个娃娃,他何罪之有?我这是看之不忍才有的平常之举,纵是惹上祸患,我也顾不得了。”
后来武帝有病,武帝又听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遂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来至皇曾孙所在的牢狱,丙吉却不放使臣进入,他气愤道:
“无辜者尚不致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我不会让人们这样做的。”
使臣不料此节,后劝他道:
“此乃皇上旨意,你抗旨不遵,岂不自寻死路?你太愚蠢了。”
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决然说:
“我非无智之人,这样做只为保全皇上的名声和皇曾孙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错就无法挽回了。”
使臣回报汉武帝,汉武帝长久无声,后长叹说:
“这也许是天意吧。”
他没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从中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诏大赦天下罪人,丙吉所管的犯人因他才都得以幸存。
多年之后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却绝口不提先前他对宣帝的恩德。知晓此情的他的家人曾对他说:
“你对皇上有恩,若是当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会升迁。这是别人做梦都会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能闭口不说昵?”
丙吉微微一笑,叹息说:
“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此等心思,我向来绝不虑之。”
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1300户。
神爵三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宽大,性喜辞让,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大的过失,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
“查办属官,不该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纠缠不休,亲历亲为,我认为是羞耻的事。何况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
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不知情者以为他软弱好欺,无有真才,他也从不放在心上,改变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却问也不问,只顾前行。但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细察看,甚是关心。他的属官大惑不解,以为他不识大体,丙吉却解释说:
“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保境平安,那是地方长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亲管?时为初春,牛气粗喘,当为气节失调,如此百姓生计必有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事,我焉能漠视不理?看似小事,其实为大,身为宰相,只有抓住要领,方能不失其职。”
丙吉属官恍然大悟,深为叹服,那些误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道自己原是浅薄和无知之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