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沙陀三王朝
1996800000004

第4章 沙陀第一朝之后唐兴亡(2)

柏乡之役,晋梁两军对峙,李存勖觉得梁军气势很盛,担心将士畏惧不前,想激励士气,他手持白金巨钟给李嗣源赐酒,对他说:“你看见梁军的白马、赤马部队了吗?看上去令人胆破。”李嗣源笑着说:“彼虚有其表耳,明天这些马会在我们的马厩中。”李存勖拊髀大笑曰:“爱卿已在气势上战胜了!”李嗣源将酒一饮而尽,跃马挺身,与其部下百人直冲白马阵,生擒二骑兵将官而回。而李嗣源铠甲上的箭像刺猬身上的尖刺一样多。李嗣源的行动,使三军将士士气大增,自辰时及未时,骑军百战,嗣源往来冲击,不可胜计。是日,梁军大败,嗣源以功授代州刺史。

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幽州刘守光,李嗣源奉命领兵支援,和刘守光的大将元行钦遭遇,李嗣源和元行钦共交战达8次之多,元行钦7次被李嗣源射中,仍和李嗣源酣战不止,李嗣源也被元行钦射中大腿,他忍痛拔下利箭,和元行钦再战。最后,元行钦终因勇武稍逊一筹,归降李嗣源。

天祐十四年(917)四月,契丹30万军队进攻幽州,守将周德威向李存勖告急求援,李存勖召诸将议进取之计,诸将都说:“敌人不会长久围攻,野外掠不到什么东西,便会在粮尽后自己退去,那时我们从后面追击杀敌,必获全胜。”这时,李嗣源上奏:“德威尽忠于家国,孤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应等敌退,我愿领骑兵五千作为先锋前去援救。”于是,李存勖命嗣源为前锋,与李存审、阎宝率军赴援,三军会于易州。李嗣源对诸将说:“敌人的骑兵以马上为生,不须营垒,况彼众我寡,我们应该衔枚箝马,沿溪涧潜行,袭其不备也。”

从易州出发后,李嗣源率兵在山中一路行进。第二天,敌骑大至。李嗣源与长子从珂奋力血战,击退敌兵,继续前进。在距离幽州60里的山谷口与契丹骑兵再次遭遇,晋军失色。李嗣源对将士们说:“为将者受君命而忘家,临敌阵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国,正在今日。诸君请看我们父子如何杀敌报国!”说完他挺身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就将一名契丹的酋长俘虏挟持而回。晋军呼跃奋击,敌众大败,势如席卷,委弃铠仗羊马不可胜计。

解幽州之围后,李嗣源大军入幽州,周德威亲自出来迎接,执手歔欷。九月,班师于魏州,李存勖也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升他为检校太保。

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称帝,封李嗣源检校太傅兼侍中,命他率步骑5000攻打郓州,不久,又命李嗣源为前锋,大破梁军于中都,生擒梁将王彦章。后李嗣源向李存勖建议攻打梁都汴州,早日灭掉后梁,促使李存勖下了西进袭取汴州灭后梁的决心。李嗣源领兵先行,到达后先攻封丘门,梁将王瓒开门投降,梁末帝自杀身亡。

李存勖至汴州,看到李嗣源路侧列队迎接时,大悦,用手拉住他的衣服,以头触嗣源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不久,加封李嗣源为中书令。后又赐嗣源铁券,进位太尉,一时荣宠无比。

黄袍加身李嗣源虽为后唐屡立战功,但毕竟“功高震主”,李存勖当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变得昏庸起来,对昔日的功臣们也妄加猜疑,郭崇韬、朱友谦无故被杀后,中外大臣皆心怀忧惧。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

李存勖派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监视李嗣源起居,朱守殷私下对李嗣源说:“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李嗣源说:“我心不负天地,祸福由他自来,我躲避什么,人命在天,你不用多说了。”李嗣源确实心无二意,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

同光四年(926),因“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先派元行钦去镇压,元行钦作战失利,不得已派李嗣源领兵前去平乱。

李嗣源率兵至魏州城下,决定第二天攻城,当天夜里他率领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并与魏州叛军会合,拥立李嗣源“帝河北”,与李存勖隔河分治。李嗣源泣而拒之,乱兵呼曰:“令公欲何之?不帝河北,则为他人所有。苟不见几,事当不测!”又“抽戈露刃,环帝左右”。在哗变将士的胁迫下,李嗣源只好进了魏州城,叛将赵在礼流着泪欢迎李嗣源。当时霍彦威率领镇州兵5000人,闻帝既出,相率归帝。

李存勖闻讯,派兵镇压,结果派出来的部将全都归顺了李嗣源。李嗣源兵临洛阳城下时,李存勖被城内叛乱士兵射死,大臣开城出降。李嗣源进入洛阳,当即被群臣拥戴监国,不久,继位称帝。但他没有听取改国号的提议,说:“予年十三事献祖,以予宗属,爱幸不异所生。事武皇(指李克用)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武皇功业即予功业,先帝(指李存勖)天下即予天下也。兄亡弟绍,于义何嫌。且同宗异号,出何典礼?历之衰隆,吾自当之,众之莠言,吾无取也。”

926年4月,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柩前继位,以表示是合法继位,而非篡位,是为天成元年。

李嗣源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李存勖在位期间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加以改正。因此,被后世称为五代明君。

改革政绩李嗣源从小跟随李克用打仗,有勇有谋,虽然不识字,但了解民间疾苦。他当了皇帝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措施,使后唐“粗为小康”。

首先,将宦官和伶人赐死,撤掉由宦官专任的监军一职,伶人由于和李存勖一起误国,也被杀戮殆尽,消除了干政的两大隐患。

其次,精简机构,汰除冗滥。他大量裁减后宫宫女,规定后宫只能留宫人100人,宦官30人,教坊10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宫廷机构如此简单,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同时,还下令凡朝中有名无实的机构,一概撤除。同时,将军队分别驻屯于附近有粮的州县,免除军粮运输的压力。

他还下令免除“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废除了臣下每月初一上表问安的繁文缛节。

第三,下诏禁止进献鹰犬珠宝珍玩之类的奢侈品,规定“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于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其刺史虽遇四节,不在贡奉”。其间,渤海国王遣使朝贡,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因此被赐死,以其失守故也。

第四,严惩贪官。庄宗对地方贪官采取放纵政策,明宗则严厉打击,毫不手软。亳州刺史李邺因为贪赃而被赐自尽,丢了性命。汴州的管仓官吏们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他曾发怒说:“食我厚禄,偷我仓储,必死无疑。”对贪官严惩不贷。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李嗣源果断诛杀,诏书写道:“租庸使孔谦,滥承委寄,专掌重权,侵剥万端,奸欺百变。遂使生灵涂炭,军士饥寒,成天下之疮痍,极人间之疲弊。”但李嗣源还是明智地宽恕了他的家属,只没收了家产没有诛杀九族。

第五,减免租税,严禁高利贷盘剥。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同时,还多次下令减免灾区百姓赋税。对于税收,“宜定合税物色名目”,不得为难商旅。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

第六,提倡儒学,留心治道。李嗣源不识字,四方奏章皆由枢密使安重诲读给他听,他每天也跟着学习文化知识,并告诫自己的儿子要读书,并学习其中的道理。他常与宰相冯道谈论政事,“召文武百辟极言时政得失”,虚心接纳臣子的忠谏。安重诲建议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宿儒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宣讲儒家经典,鼓励子弟学习儒家文化。

天成四年(929)正月,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奏:“臣孙赞,年五岁,默念《论语》、《孝经》,举童子,于汴州取解就试。”诏曰:“都尉之子,太尉之孙,能念儒书,备彰家训,不劳就试,特与成名。宜赐别敕及第,附今年春榜。”

长兴元年(930)四月,恢复国子监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是也”。

对于马背上得天下的草莽英雄,对于一个文盲皇帝来说,能够如此学习传扬儒家文化,体恤民生,实属不易。

宽仁爱民李嗣源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学得很少,但在宽仁爱民方面却做得很好。史书称:“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在五代之君王中,是值得称道的。他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祷告,说自己:“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希望上天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宽仁爱民之心在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

冯道和他谈到民事时,说:“陛下现在威望很高,天下五谷丰登,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非常赞同,又问冯道民间有何疾苦,冯道便给他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李嗣源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录下,每自讽之。让左右侍从记录下来,自己经常拿出来诵读,以此来提醒自己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民谋福。

长兴二年(931)六月,李嗣源下诏诸道均平民间田税。十二月,诏开铁禁,准许百姓自铸农器、什器之属,只需于夏秋之时,每亩输农器钱一钱五分。这不仅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要的是百姓自己铸造铁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

长兴三年(932)三月,李嗣源“观稼于近郊。民有父子三人同挽犁耕者,帝闵之,赐耕牛三头”。

李嗣源在位期间,战事稀少,屡有丰年,边境“诸蕃不相侵扰”,人民安居乐业。后唐的社会生产得到明显好转,在五代乱世中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安定局面。

病重而亡作为五代的一位明君,李嗣源虽然做出了一些政绩,但由于是个文盲,不知如何用人,再加上年老体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后唐也没有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李嗣源在晚年也有严重的失误,这主要是他的疑心过重,随便杀戮大臣,尤其是连续诛杀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君臣离心,父子猜忌,国家元气大为凋伤。

长兴四年(933),李嗣源“暴得风虚之疾”,几月不愈。皇位问题就成了当时朝廷讨论的重中之重,当时有实力争夺皇位的众多王子中,主要是养子李从珂、长子李从荣和李从厚三人。他想让李从荣继位,但李从荣骄横跋扈,朝中多有不满,所以当有大臣提议立李从荣为太子时,竟是一片反对之声。于是李嗣源封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未立为太子,但“班位宜在宰臣之上”。

在李嗣源病重时,李从荣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抢夺帝位,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李嗣源闻之,“悲骇,几落御榻,气绝而苏者再,由是不豫有加”。临终前派人将宋王李从厚接来立为太子。几天后,李嗣源病死,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

§§§第3节后唐末帝李从珂

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优柔寡断,听信小人。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时任凤翔节度使,就从关中起兵,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攻入河南,派人用药酒将闵帝毒死。闵帝死时年仅21岁,在位仅4个月。李从珂取得帝位,是为后唐末帝。

英勇阿三李从珂,本姓王氏,镇州人。后唐明宗李嗣源在跟随李存勖出兵征讨时路过平山,遇到李从珂的母亲魏氏,就将她母子一起掠走了。李从珂当时十多岁,李嗣源对他很宠爱,像亲生的儿子一样对待他。李从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时谨慎稳重,沉默寡言。长大之后,才貌雄伟,以骁勇闻名,李嗣源更加喜爱。李从珂跟从李嗣源出征打仗时,由于勇猛善战而名震三军。连李存勖也说:“阿三像我一样敢于死战啊!”

李存勖在和后梁军队激战胡柳陂时,两军厮杀得难解难分,李从珂保护着李存勖夺取了一座土山,击退强敌,使本军的士气又振作起来。当时李嗣源因为先过河使得李存勖很不高兴,责备李嗣源说:“公当为吾死,渡河安往?”李嗣源待罪,李存勖以从珂从战有功,由是怒气消除。

天祐十八年(921),晋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梁军退却,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梁军中,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赐酒一器。

同光元年(923)四月,李从珂跟随李嗣源先袭占郓州。九月,李存勖败梁将王彦章于中都,然后,迅速奔袭汴州。当时,李嗣源为先锋,从珂率劲骑以从,昼夜兼行,率先下汴城。庄宗犒劳明宗曰:“复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

起兵凤翔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一直对屡立战功的潞王李从珂放心不下,担心他夺取皇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亳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的一个女儿召进宫中当人质。又将李从珂派到河东,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璋任凤翔节度使,接替李从珂的职务。

对此,李从珂非常恼怒。李从厚在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时,没有正式的诏书,只是让人口头宣授。李从珂闻之,召幕僚将吏以谋之,皆曰:“主上年幼,未亲庶事,军国大政悉委朱宏昭等,王必无保全之理。”当天夜里,李从珂让人起草檄文,以清君侧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杀掉朱弘昭等人。

后唐长兴五年(934)三月,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前来讨伐。

在生死关头,李从珂登城垂泣,对城下的将士说:“我年未二十从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疮满身,树立得社稷,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说完,放声恸哭,闻者哀之。

朝廷军将领中,羽林指挥使杨思权谓众曰:“大相公,吾主也。”率众投降李从珂。指挥攻打东门的都指挥使尹晖也率军从东门而入,归附李从珂。攻城的其他部队都被击退了。李从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领兵马向东进发,直接攻打洛阳。

闵帝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将要杀到,与帐下亲骑百余匆匆逃离京城。路遇姐夫石敬瑭,石敬瑭将李从厚的侍卫全部杀死,将李从厚幽禁起来,不久,李从厚为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即帝位,改元清泰。

后唐灭亡李从珂夺取帝位后,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清泰三年(936),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李从珂与近臣语及其事。薛文遇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文遇奏曰:“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之。”于是,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郓州节度使。不久,石敬瑭终于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栢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和皇族一块自焚于玄武楼。在位共两年,年52岁。

至此,后唐经四帝,历时13年,终被后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