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4
2003200000032

第32章 华尔街的崛起和星条旗的飘扬--美国(6)

美国在中国积极扶持蒋介石政权,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美国为蒋介石政府出钱出枪,支持其打内战来消灭中共,在其企图失败之后,更是悍然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公然阻止中国解放台湾。此外,美国还为了防止中国事例的重演,在亚洲地区直接卷入了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朝鲜战争失败后,美国与南韩共同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继续插手朝鲜半岛事务。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一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搞新殖民主义。具体内容是:第一,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一面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中国,在军事上提出“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时与苏联进行激烈的较量。一面又同苏联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条约,鼓吹缓和。在缓和的幌子下,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广泛的渗透,促其演变。第二,在亚、非、拉地区,实行“恩威并用”的政策,既搞附有条件的援助,又在古巴进行武装颠覆,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约翰逊继任总统后,把越南的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美国通过插手各国的内政来扩大其势力范围,以实现其霸权统治。

第五(节)美元霸权的反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成,也是它走向瓦解的开始。美国实施美元霸权统治的过程,也是美元地位逐步向反面转化的过程。前面说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元霸权开始的标志,同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也意味着美元霸权的衰落。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保持正常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美国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美国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保持美元对黄金的可兑换性;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随着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维持这三个基本条件的难度日益增大,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美元霸权基础的动摇,具体表现为从“美元荒”发展为“美元灾”,再发展为“美元危机”。

在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由于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西方国家一方面大量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产品可供出口,于是导致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多呈现逆差状态。由于各国普遍缺乏美元,从而形成了“美元荒”的局面,各国都需要美元来扩充国际储备,因此,美元的地位相对稳固。

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普遍得到恢复,从而导致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实力有所下降,加之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以及资本输出的大量增加,导致其国际收支逐步变成慢性赤字,美国的黄金储备也迅速减少。1960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215.83亿美元,黄金储备锐减27.5%,降至178.04亿美元。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美元充斥国际金融市场,“美元荒”演变成“美元灾”,为美元危机埋下了重大隐患,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初拉开了美元风雨飘摇年代的序幕。

所谓“美元危机”,就是西方国家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致使黄金的市场价格上涨、美元汇价下跌,从而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危机。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国际市场的黄金价格最高涨到41.5美元1盎司。美国为保卫美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国内经济对策外,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合作,如成立“十国集团”、“黄金总库”和签订“互惠信贷协定”、“借款总安排”等。但这些措施在频繁和猛烈的危机面前,根本无济于事。1963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国际黄金界格上涨到70美元1盎司。美国无力维持自由市场的黄金官价,被迫宣布自由黄金市场与官方黄金交割脱钩。两个黄金市场和两种黄金价格的出现,表明美元实际上已变相贬值。

在第二次美元危机后3年多时间里,又先后爆发了5次美元危机。面对严峻形势,尼克松总统被迫于1971年8月15日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国规定的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失效。美元与黄金脱钩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坍崩。

此后,西方十国经历4个月的讨价还价,达成《史密森协议》,规定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提高到1盎司等于38美元。黄金停兑美元和美元自1934年以来的首次正式贬值,标志着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开始瓦解。

美元贬值并未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根本好转。由于对外短期债务上升,美国的黄金储备抵偿对外短期债务的能力和美元信用进一步下降,世界对美元丧失信心。1972年6月,英国首先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英镑汇率改行浮动。1973年2月,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日元、西德马克以及黄金的风潮再起,从而迫使美国政府于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由38美元l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l盎司的水平。但是,此举仍然没能阻止金价的上扬,到3月份,伦敦市场的黄金价格曾上涨到96美元1盎司。由此,西方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纷纷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改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奠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基石--黄金一美元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全部粉碎,运行了28年之久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终于瓦解,美元霸权地位遭到了严重削弱。

美元危机频繁爆发和美元霸权衰弱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的主要因素是美国海外军事开支不断扩大、对外资本输出持续增加、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二战后美国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从1946年到1972年,海外军费开支总额达约77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多年来国际收支逆差约800亿美元的总和。从1946年到1970年,除军事援助外,美国政府的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共达946亿美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私人国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分别约为27亿美元和56亿美元,1972年累计达1200亿美元。当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也流向美国,但数额有限。国外投资为美国带回丰厚的利润,但不足以抵偿美国对外资本输出的巨大数额,谈不上弥补整个国际收支逆差。美国对外贸易顺差长期以来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重要资金来源,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

美元危机和美元霸权衰弱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及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二战后,美国超强实力得益于战争的特殊背景。随着各国逐渐医治战争的创伤,世界经济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发展不平衡规律再次显现。为了应对战争膨胀起来的经济与日益缩小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经济危机,维护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以及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的需要,美国对内大力发展军事相关产业,实行膨胀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对外寻求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向盟国大量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进行侵略扩张。美国的扩张政策刺激经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迟和缓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作用,但总体上却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后果。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滞胀”,经济危机、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欧洲及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迅速。美国的扩张政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也为它们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也是美元霸权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性源于美元既是国内货币又是主要世界货币的二重性。美元的二重性包含着两种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其一,美国要想维持美元的主要世界货币地位,使美元继续作为各国愿意接受并储藏的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要求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而美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逆差,又必然动摇其他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最终导致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衰弱。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使美国陷入两难,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不行,持续顺差也不行。其二,作为美国的国内货币,美元币值的高低势必随着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涨落而经常变化,而作为主要世界货币,则要求美元的币值大体上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必将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这里实际上是美国汇率政策目标选择问题,即首选是国内市场稳定还是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如是后者,则必须维护固定汇率,也就必须付出国内经济方面的代价。美国不能长期这样做,而且这是以美国必须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前提的。如经济实力不济,就将影响美国为承担这些国际责任做出自我牺牲的意愿和能力,导致与其他国家的矛盾激化,从而削弱美元霸权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了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难以持久,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走向衰落是必然趋势61。

二、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标志着以“双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美元霸权的衰落,但不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国际协调的加强,美元地位不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恢复,而且在进入90年代后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定,称为《牙买加协定》。该协定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的新阶段。

《牙买加协定》抛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汇率制度,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削弱了美元及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然而,《牙买加协定》并没有对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继承下来,而且作用有新的拓展。有人据此认为,《牙买加协定》不是完全摒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提下的一种改革,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美元一黄金本位制向“美元本位制”的过渡。

进入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货币格局朝多元化发展,但从全球看美元仍然保持主导地位,西德马克和日元等挑战美元主要限于地区范围,美元作为世界最主要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的特殊地位,尚无任何竞争对手可取而代之。多数国家货币实际上仍与美元挂钩;石油、原料等重要的初级成品及黄金,仍是以美元计价;在计算比较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进出口额和外汇储备等重要指标时,通常还是将它们折合成美元;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的比重在1987年降至48%之后多年保持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外汇批发业务仍是美元交易;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所使用的货币仍主要是美元;从国际储备构成看,尽管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1990年降至最低点50.1%以后,20世纪90年代美元所占的比重呈回升之势,恢复至60%左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