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4
2003200000033

第33章 华尔街的崛起和星条旗的飘扬--美国(7)

从汇率变动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美元汇率没有立即急剧下滑。30多年来的汇率演变表明,美元汇率在频繁起落中呈下降趋势,但不是直线下降,而是处于经常的浮沉之中;美国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元汇率的变动,但没有改变经济实力的决定性作用,即美元汇率的变动轨迹与国际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具有内在的正相关性;在一个时期内美元汇率变化与美元地位变化可能出现背离,但两者在趋势上是一致的。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相比,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主要特点是:

1、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霸权

美元汇率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美元霸权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存在和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

2、相对垄断的货币霸权

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下,美元虽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却只有相对垄断地位,没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的绝对垄断地位。

3、脱离黄金的货币霸权

牙买加体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虽然这一目标短期难以实现,但黄金的货币职能削弱是趋势,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已不足5%,有助于增强美元地位。

4、范围拓展的货币霸权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和经互会解体,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加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不只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霸权,而是全球性的。

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得以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实力因素

从根本上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是由该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二战后,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呈下降趋势,日本、西德等国经济实力增强,但美国仍是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军事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能与之抗衡的实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的推动,实现了长达10年的连续增长,扩大了对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这是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维系并有所增强的实力基础。

2、政策因素

美国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势已去,美国通过黄金非货币化和美元贬值谋求利益。美元贬值表面使美国经济和货币地位相对削弱,但美国却借摆脱固定汇率的束缚摆脱了过去所承担的一些国际责任和义务,并从此开始大力推进“解放”私人资本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美国实行超高利率政策,致使美元汇率大幅回升,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为消除高利率、高汇率的负面影响,美国又从1985年起调低利率,并促成西方大国通过《广场协议》,联手实现美元汇率大幅下调,借此抑制了当年日本经济步步紧逼的势头。1995年后,美国实施“强势美元”政策,吸引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入,支持美元地位,并实现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美国通过调整政策,缓解财政赤字,也加强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

3、外力支持因素

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些国家对美国拥有债权,自然不希望美元贬值使自己遭受损失,因而必须支持美元地位。这客观上成了一种稳定美元币值的力量。

4、惯性因素

一种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就拥有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优势,其他货币如想挑战并取而代之并非易事。美元在二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之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先占优势,其他货币很难与之平等竞争。

此外,美元的地位具有某种“自加强”的性质,一是作为国际记账单位,像咖啡、橡胶这类初级产品是用美元标价的,相对于制成品而言,这些初级产品具有同质性。所以,当在世界范围内标价时,用美元计价的价格信息传递快,信息成本小,美元具有信息优势。二是作为交易媒介,当一种货币广泛地被用于交易活动,用这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商品清算和转移中所需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保证了美元在国际清算和交易中的作用。三是作为储藏手段,一种货币应该保持币值稳定,并且通过持有这种货币资产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超强的实力有助于稳定美元的信心。

纵观美元霸权演变历程,美国经济实力变化与美元地位变化基本一致,即经济实力是影响美元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决定美元地位的变化方向。同时,政策因素、国际货币合作、惯性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可忽视,从而出现美元地位变化滞后于经济实力变化的现象,但它们终究不能改变经济实力决定美元地位变化的基本趋势。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已是三足鼎立,而国际货币格局依然是美元独大,两者之间失衡,造成各主要力量在国际货币和经济领域中实力与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相互之间的剧烈摩擦和竞争。这是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保持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国际货币霸权更迭的主要动因。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之间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决定了货币霸权更迭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基于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美元在霸权地位确立和巩固之前,面临的主要对手是传统力量的英镑乃至法郎;在霸权地位由巅峰下跌之后,主要对手逐步转变为新兴力量的西德马克和日元;伴随着欧盟货币一体化的推进,主要对手又正在转变为成功面世的欧元。展望未来,欧盟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欧元最有实力挑战美元霸权。但综合来看欧元要试图与美元平起平坐并最终取而代之绝非易事。总之,美元霸权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衰落也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62。

第六(节)当星条旗不再飘扬

一、经济霸权的衰落

上一章中我们说到美国经济实力变化与美元地位变化基本一致,美元霸权相对衰落的过程同时也是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过程,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多极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日益深化。

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美国霸权基础之上的。当时美国拥有全世界70%的金融资产,主宰着世界工业生产,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央银行家和无可争议的盟主。

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受不平衡规律制约的。由于美国实力明显的相对衰退,而西欧、日本和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上升,致使战后初期形成的以美国为基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急剧变化,进入了逐步解体和向新阶段过渡时期。

美国经济霸权衰退的总过程始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这一趋势变得愈加明显。直到90年代中期后,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一趋势似乎才被暂时遏止。

60年代西欧经济恢复,重新成为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另一世界资本积累中心。70年代日本和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兴起,再次使美国的中心地位受到削弱。80年代美国财政状况急剧恶化,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净债务国。到90年代,美国不得不优先考虑削减国家财政支出,使其对外军事行动大大地受到制约,这在海湾战争中暴露无遗。尽管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名义上是取得了胜利,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德国和日本四国的财政支持,这一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经济霸权的衰退,以及由此导致的以美国为基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逐步解体过程,表现在生产、贸易和货币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货币金融领域。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布雷顿森林体制。该体制初建时期,鉴于美国巨大的经济优势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其他各国承认了美国作为国际基准货币国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到60年代末,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西欧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在经济上不再像战后初期那样依赖美国。此外,由于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西欧感到苏联的威胁减少,在安全上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依靠美国。与此同时,由于受越南战争的影响,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迅速扩大,并开始出现贸易赤字,从而削弱了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处于领导地位,美元也依旧是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为维持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主要西方国家从1975年开始每年举行西方7国首脑经济会议,同时举行西方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协调各国经济政策来防止国际汇率的剧烈波动。80年代期间,美欧与其他西方国家还多次在国际外汇市场上采取共同干预行动,通常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1985年秋西方5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召开广场会议,对美元与日元和德国马克的汇率做出重大调整。美元汇率下调后,美国对日本和欧共体出口增加,多少阻止了美国外贸赤字的进一步恶化。进入90年代,由于冷战的结束,西方各国战后初期形成的“维护美元霸权”共识终被打破,不愿再继续为维护美元的地位而牺牲国内经济目标。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风波不断。1994年12月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并导致l995年的美元危机。尤其是1997年7月因泰铢贬值而引发的东亚货币危机,其波及面之广,危害之深,是战后以来罕见的。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国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下降63。

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意味着世界经济体系再一次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为在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中争夺新的竞争优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势必趋于激化。

二、政治霸权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的强势为美国政治霸权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步入低潮,美国的政治霸权也受到挑战,特别是苏联实力的迅速提升,为美苏之间的两强争霸打开了空间。美国由于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面对苏联的咄咄逼人,被迫采取守势,美国进入了战后少有的低迷期。

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第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第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第三,在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军事上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第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第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

197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沉重的影响。此次危机使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巨增,物价上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入逆差严重,美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并且对外四处用兵带来巨大的损耗。在这种状态下,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人提出了相互依存的理论。该理论反对用全球遏制的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认为需要运用合作与结盟的战略来实现美国利益。首先,尼克松政府从现实主义出发,承认苏联的实力地位,与苏联就限制战略武器进行谈判,并在1972年达成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目的是通过谈判实现战略稳定,暂时缓和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解决越南问题提供喘息之机。其次,在大西洋关系中,尼克松力图弥合美欧之间在战略核武器方面的分歧,保持盟国内部的团结,既强调美国在北约的领导作用,又注意加强与盟国之间的协商,在美苏谈判中尽量与盟国通气,避免盟国对美国的安全保证产生疑虑,承诺不单方面撤出驻欧美军。再次,为了对付苏联,尼克松政府试图捕捉时机,利用中苏分歧和矛盾,打开中国大门,中美正式建交。

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提出“世界秩序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美、日、欧的三边合作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突出缓和,强调以经济和道义的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把美中关系放在重要位置,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重视人权外交,以此扩大美国的影响,促进美国利益。卡特的战略基本上继承了尼克松主义,目标仍然是继续维护美国正在衰落中的霸权。

美国的颓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发展,并且重新在对苏策略中采取了强硬立场,通过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来拖垮了苏联经济,为最终苏联的垮台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