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2004900000100

第100章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4)

其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母的坟,这是长治说的物证之一。据长治说的说法,在1958年西坡村曾平了许多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但“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反对长治说的学者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自清末以来,慈禧太后的名声一直不太好,特别是建国以后,慈禧太后更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文革”中,还一度在全国掀起了批判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高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生母的坟?

其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五辈孙宋六则,从当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长治说的又一证据。但反对此说者,将其和清宫档案中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写的便条及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刚刚去世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写给恭亲王奕訢的密谕进行鉴别对比,认为明显不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的手笔。再看全信的内容,支离破碎,仅剩下了四十五个字,而由“山西说”的学者按自己的思想猜测增加上去的竟达一百一十八个字,并且关键性的字是加上去的,所以可信度很低。另外请人代写这种私密信,不符合慈禧太后叶赫那拉一贯的做事性格。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些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写的便条和密旨以及元旦开笔所写的吉字等,都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亲写的。

其三,至于王氏家谱上写的“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话,反对“长治说”的学者认为“这只是后人所为,是什么人所加,根据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更不足为凭。

其四,清制黄皮夹,说它制于清德宗光绪年间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说持此皮夹者应为高级官员和皇亲国戚则不一定,从这个皮夹就推断出宋四元夫妇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养身)父母也缺乏根据,而说它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让家人作为进京入宫谒见皇太后的通行证”,更是与清朝宫廷制度不符。

除以上各种疑点外,反对“山西长治说”的学者又从清代的起居注档、上谕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详细查对了历任潞安府知府的任职年代。从清宣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至咸丰元年,潞安知府前后共七人:清宣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六月至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月,知府马绍援,任职十年一个月;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八月至清宣宗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三月,知府达镛,任职两年半;清宣宗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四月至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八月,知府多慧,任职十年五个月,其中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多慧因大计卓异,赴京由吏部引见皇帝,知府之任由同知陈维屏护理;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九月至清宣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五月,知府珠陨,在任两年七个月;清宣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六月至九月,知府万济堪,在任三个月,期间八月曾拟调袁彦龄,但袁未上任,知府实际还是万济堪担任;清宣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十月始,知府金君善。也就是说,在这25年中,潞安府七任知府中,均没有惠徵的名字。而且在惠徵的任官经历中,也没有查到任过这一职务的记载。故这些学者提出:既然惠徵没有在潞安任过职,甚至没有到过潞安府,怎么会存在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在潞安被卖到惠徵家之事?显然,在这些疑窦没解开之前,“山西长治说”也不能成立。

最后一说是“北京说”,这是传统的官方的说法。在《清代宫廷史》中这样写道: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十月初十日生在一个满洲官僚世族之家,属满洲镶蓝旗。在《清帝列传》附传清宣宗《慈禧太后传》中的记载是: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小名兰儿,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十月初十日。父亲惠徵,由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的八品笔帖式,历迁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为官17年,由八品至四品,成为主管一方的行政要员。母亲佟佳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兄妹共四人,兄弟二人是照祥、桂祥,妹妹在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得宠后,受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之命,奉旨和醇亲王完婚,成了王爷的福晋。另一本《垂暮帝国的老拂爷》中说的更明确: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诞生在“北京的一家并不豪华的王府院内”,她的祖先居住在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氏,属于叶赫那拉家族。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惠徵,是“一位在清廷从事翻译、拟稿的小文官”。另外在《清史稿》、《清代人物传稿》、《清代全史》等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完全相同,但都以“北京说”为基础,确认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满洲叶赫那拉家族惠徵的女儿。近几年,持北京说的学者,又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为这一说法找到了新的佐证。

第一清朝皇帝挑选秀女的名单。清朝从清世祖年间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13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现档案中保存有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挑选秀女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妹妹,即醇亲王的福晋、新觉罗·载恬的生母的记录;还有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选秀女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叔伯妹妹的记录。在这些排单上,都清楚记载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祖辈,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父亲名惠徵,祖父名景瑞,曾祖父名吉朗阿。惠徵最高官职做到五品道员,景瑞则做到刑部郎中,但因清德宗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74年)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郎阿在户部任职时的银两亏空,被革职。吉郎阿的最后官职是刑部员外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宦之家。

第二,记载惠徵任职年代和生平的有关档案,其中有清朝每三年一次考察京城各部官员的“京察册”;有给官员发放银两的“八旗官员俸银俸米册”;有任命惠徵职务的有关上谕;还有大臣奏折中对惠徵的评语等。综合这些记载,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父亲惠徵的任官经历: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前任笔帖式,即负责文字抄写的小官;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至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仍为笔帖式,任职吏部,并于京察后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清宣宗道光至十九年(公元1839年)时,还在笔帖式任上,为“八品笔帖式”;三年后的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京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调充吏部文选司主事;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公元1848年)年,升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京察成绩又被定为一等,因此由吏部推荐面见皇帝,奉谕旨,准以道府一级的职务任用,同年闰四月初,升任该司郎中,并兼任工部宝源局监督,四月底,外任为山西归绥道道员;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惠徵到任不久,即逢太平天国军攻克武汉,危及安徽,安徽一些官员纷纷弃城躲避,惠徵也忙把家眷护送至宁国府,自己带了印信粮饷,同总兵陈胜元等先转至南京,又移至镇江,再转到丹徒。一些官员的临阵脱逃,使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大为震怒,令安徽巡抚严行查办,惠徵也在被劾被查之列。但至清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还未待查办,惠徵即于六月初病故。从惠徵的仕宦经历,持“北京说”的学者得出明确结论:首先在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之前,惠徵不具备充任道府一级职务的资格。因为,按清朝制度,道府级的官员,起码要五品或五品以上,而惠徵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时,才官居八品,十年后,方被谕令准予授任道府级官职。而这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已经十五岁,所以不存在生在外地或从外地收养之说。其次,按京官三年一考核的制度,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至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直到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之前,惠徵都在北京任职,这些都有明确的档案记载,只有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至清宣宗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的考核档案暂缺,留下三年“空档”。但是,这三年内,山西潞安知府是达镛,并且达镛一直在任。经考证,这期间惠徵也没去过浙江乍浦,所以完全可以推断:道光十五年慈禧太后出生时,惠徵正在北京任笔帖式。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是北京。

第三,有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祖父、外祖父的档案。如官员“履历单”、“在京官员俸银册”等,从这些档案可以看出,清宣宗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祖父景瑞,这个时候也在刑部郎中任上,就是说,也在北京。只有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外祖父惠显,在山西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职副都统。因归化离北京较远,再加上当时的风俗,慈禧太后的母亲到娘家去生孩子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母亲当也在北京。所以可以断定: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只能是北京。

第四,其他宫廷生活档案。包括记载清帝后每天吃饭情况的“膳食档”、每次看戏情况的“月戏档”以及记录其生活起居的“起居注档”等。在这些档案里清楚地记载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最爱吃的是北京的小吃,如“八珍糕”、“油炸糕”、“酥皮饽饽”、“奶油琪子”、“小窝头”,爱喝“荷叶粥”、“薏仁米粥”、“绿豆粥”等;一生酷爱看的是京戏,就在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去世前一周,还看了京剧名角谭鑫培、杨小楼等演的《金钱豹》、《艳阳楼》、《鹊桥密誓》、《伐东吴》等京剧名段。持北京说的学者认为,有人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善唱南方小曲,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善唱山西民歌,并都将其作为证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生在南方或山西的旁证,如果这也可以作为旁证的话,档案比传说可信的多,那只能说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可是偌大的北京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又是生在何门何院呢?这是北京说目前尚未能做出具体解答的惟一遗憾。根据清朝档案记载,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家先后住过三个地方:一是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慈禧太后的胞妹参加选秀女时的材料,写的是“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二是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内务府官房租库”的呈稿,写的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北官房一所”,赏给惠徵家居住,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娘家由劈柴胡同搬到了新街口二条;三是清穆宗同治五年(公元1866)十二月,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以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名义下达的上谕:将“方家圆”入官房间,赏给其胞弟照祥居住,这样其娘家再由新街口二条搬到了方家圆。显然,后两处地方不可能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所以,持“北京说”的学者,参照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胞妹参加选秀女时的材料认定:清文宗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之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这里也就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出生地。

关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生地的种种说法,乍听起来真让人无所适从,但稍一仔细推敲,还是“北京说”的论据更加充分和可信。因为口碑传说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认定历史史实,档案更具权威性,更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经过百年巨变,虽然旧日的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已不复存在,再也找不到幼年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活的影子了,但历史将永远会承认,这里曾诞生过一个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刻影响的女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与世界同步

睁眼看世界

1850年~1859年,现代西装在欧洲出现。

1851年,法国人傅科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1851年,英国建成了水晶宫,这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工程之一。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1852年,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斯宾塞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在论文中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1853年,英人汤姆森提出给出了电路振荡方程,并由此导出了振荡频率,是电振荡理论的开端。

1854年,英国人斯诺调查了伦敦的霍乱大流行,证明了霍乱的发生与水源卫生有关,从而促进了城市公共卫生运动。

1855年,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出版了他的诗集《草叶集》。

1856年~1864年,英国人西门子和法国人马丁发明了平炉炼钢。

1856年,考古人员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了欧洲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并将它命名为“尼安德特人”,为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

1856年,法国人贝特洛合成了甲烷和乙烯。英国人贝赛麦发明了转炉炼钢。

1857年,商标法在法国最先颁布。

1857年~1859年,印度发生了民族大起义。

1858年,美国人史密斯发明了机械式洗衣机专利。

1858年,德国人菲尔肖发表了《细胞病理学》,为研究肿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1858年,德国人凯库勒和英国人库珀分别提出了原子阶键的概念。

1859年,法国人普朗忒研制出了铅酸蓄电池。

1859年,奥地利切尔马克应用喉头镜检查了鼻咽腔的疾病。

1859年~1890年,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在世,他是著名的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作者。

1859年,美国人霍尔提出了地槽概念,认为它沉积厚度,呈线状分布,维护褶皱成山。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开凿了第一口有经济价值的油井。

1860年,英国人马利特指出了全球地震活动图。

18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投产了世界第一个石油炼油厂。

1860年~1904年,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在世,他的代表作有《变色龙》、《万尼亚舅舅》、《套中人》等。

1860年,法国人拉尔太发表了《关于西欧地质时代的人类》一书,为古人类学奠基作之一。

1861年,俄国人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论理。

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世,他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1861年,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

1861年,俄国开始1861年改革,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从而自上而下的解放了农奴。

1861年,英国人格雷姆提出了胶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