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历史上第十六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检被封为信王。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朱由校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朱由检受遗命入继皇位,改第二年为崇祯元年,故后世称明思宗朱由检为崇祯帝。明思宗朱由检一生共在位17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勤政治国,欲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他生不逢时,终成亡国之君,很值得后人追思。
明思宗朱由检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明思宗朱由检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农民大起义、后金军队的入侵、灾荒、大臣之间的党同伐异,都是让明思宗朱由检头痛的难题。处理这样的难题,成功或者失误都属于正常。
因此,一方面,一个勤政、自律、立志有为的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明思宗朱由检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驭下之严,却正是加速了明王朝覆亡的催化剂。
皇帝个人档案
亡国之君——明庄烈愍皇帝朱由检
姓名:朱由检,庙号:思宗,后改毅宗
本名:朱由检,年号:崇祯
生肖:狗,陵寝:思陵(今北京十三陵)
职业:皇孙——亲王——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二月,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当皇帝机遇:以祖训“兄终弟及”继位
寿命:35岁,父亲:朱常洛
身高:不详,母亲:刘贤妃
体重:不详,配偶:周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室教育,初婚年龄:18岁
性格特点:好名独断,子女:7子,6女
谥号:庄烈愍皇帝,继承人:无
武功
整饰边防,抚剿农民起义军
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农民起义已经爆发。明思宗崇祯八年(公元1636年),各路起义军将领大会荥阳,之后共同作战,势不可挡。
明思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叛乱者中实力最强大的高迎祥部受到重创,孙传庭在山西活捉了高迎祥。随后,一些叛乱者先后投降朝廷。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大喜过望,不辨真假便,放过了这些来降者。
明思宗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向明思宗朱由检提出建议,要求增加兵力、提高军饷,对叛乱者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实行“四面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得到朝廷的认可后,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两白银,大举向叛乱者发起进攻。这次围剿中,明朝廷军队大获全胜,叛乱军主力张献忠差点在逃跑中丧生。死里逃生的张献忠,面对穷途末路的形势,不得不假降。
得知张献忠投降,明思宗朱由检虽然稍有质疑,也依然怀有“不可尽杀”的心理。杨嗣昌见到张献忠率部众多,认为可能又是诈降,便力求明思宗朱由检不要轻信。杨嗣昌建议明思宗朱由检果断地剿杀张献忠,或者让张献忠袭击李自成等起义军,以便考验他是否真降,甚至提出将计就计,建议明思宗朱由检表面上招抚,实际上趁机将其他叛乱者一网打尽。
杨嗣昌的建议不无道理,比起宁可枉杀三千也不可错杀一人的方案来,这个建议足以让人接受。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明思宗朱由检重视,他依然坚持“不可尽杀”的怀柔政策,默许了雄文灿等人上前线招抚张献忠。
张献忠被迫假装投降,带领众部归顺了朝廷。与此同时,由李自成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也陷入了绝境。在朝廷实施的围剿中,杨自成在陕西渭南潼关一带遭遇到了洪承畴、孙传庭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惨败后的李自成并没有选择投降,他带着刘宗敏等十多人逃窜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初见成效,叛乱者或死、或逃、或投降。两年内,明朝在表面上肃清了内乱。然而,不出杨嗣昌所料,招抚张献忠实际上就是姑息了朝廷的一大隐患。张献忠选择投降的时候,完全是为了保存实力,一旦时机成熟,他势必再次叛乱。
当领到明思宗朱由检下发的10万人的军饷后,透过白花花的银子散发出的光亮,张献忠似乎看到了再次叛乱的契机。得知朝廷允许他们在指定的地方建房耕田,张献忠更是乐不可支。张献忠决定先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就发起突击。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献忠大量聚敛粮食,搜集和制造兵器,摩拳擦掌,只等时机成熟。
就在明思宗朱由检蒙蔽在军事胜利的假象中时,明朝本就不富足的财政又一次受到了天灾的冲击。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前后,明朝爆发了巨大的旱灾和蝗灾,大批受灾人民不满朝廷稀少的赈济,纷纷涌入了叛乱者的队伍,无形中充当了叛乱的生力军。面对财政拮据引起的这些危机,明思宗朱由检施展了浑身解数依然无济于事,明朝的财政危机早在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之前就已经加剧了,何况现在又发生天灾呢?整个明朝潜伏着危机,内乱看似暂时肃清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威胁,这种危机一触即发。而就在这个时候,即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满洲清兵从今河北辽安东北和今北京密云东北分两路闯入关内,形势咄咄逼人。而在这之前,明思宗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就将袁崇焕处死,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清兵的嚣张气焰,清兵这次闯入关内作战已经是第四次了。
面对内忧外患频频出现,明思宗朱由检在先攘外还是先安内之间举棋不定。见明思宗朱由检犹豫不决,杨嗣昌立即提出了安内方可攘外的方针,主张与清兵议和,把主力都放在安内上。但是,杨嗣昌的建议遭到了主战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情急之下,明思宗朱由检决定把首要任务放在攘外上,随即命令洪承畴、孙传庭等精锐部队前去肃清清兵。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五月,伪降的张献忠在谷城再度起兵,罗汝才也在房县响应,李自成也杀出商洛山,农民起义烈火复燃。明思宗朱由检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宝剑,再次进行镇压。杨嗣昌制定计划,想先集中兵力,包围张献忠,然后一举消灭。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杨嗣昌在玛瑙山大败张献忠。张献忠奋力突破包围,撤入四川,杨嗣昌挥兵跟踪追击。张献忠采取“以走制敌”战术,使明军疲于奔命,士气涣散。明军将领消极怠战,杨嗣昌虽然屡次下令进剿,但是他们却都按兵不动,使张献忠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初,休整后的张献忠挥师沿江东进,连连打败明军。这年二月,张献忠攻占了襄阳,杀襄王朱翊铭。当时杨嗣昌在夷陵,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急忙上奏请死。不久又听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杨嗣昌更为担忧。当年三月,杨嗣昌死于湖北沙市(一说自杀),时年54岁。明思宗朱由检闻讯对朝臣叹息说:“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之后的一两年里,义军大开杀戒。与此同时,洪承畴也逐渐失去了对明思宗朱由检的信心,他举旗投降了清兵。随即,清兵趁势再次入关,烧杀抢掠无数。
明朝就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存活着,明思宗朱由检担当起了延续大明朝生命的重任。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一月,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当年十月,李自成一鼓作气,攻克潼关,骁勇善战的孙传庭也在这个时候死在了李自成的刀下。同年五月,张献忠率领另一支强大的起义军,经过一番拼杀,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到了次年一月,形势更不利于朝廷,李自成公然在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顺”。
至此,明思宗朱由检的抚剿农民起义军的大计彻底失败了。
文治
善书法、诗歌,工于弹琴
明思宗朱由检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十二月,比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小5岁。少时虽然贪玩,但受过比朱明熹宗朱由校更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比明熹宗朱由校要高得多。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明熹宗朱由校,他做了一个长兄应该做的事情。
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检被朱由校封为信王,时年13岁,年龄刚好到了接受教育的时候。与朱由校相比,朱由检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要安定得多,在几位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员的悉心调教下,朱由检长进很大,他善书法、诗文,也善于弹琴。虽然明思检朱由检从小失去生母,但一直在另一位李选侍(东李)的抚养下,比较健康地成长。东李人品极端正,受她的影响,朱由检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奋斗的刚毅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等明思宗朱由检18岁的时候,明熹宗朱由校又替他完婚,聘周奎之女为王妃。从这些事情看来,明熹宗朱由校本人虽然贪玩,但是对于一个长兄应该做的事情,却一点也没有耽误。
所以,明思宗朱由检的文化修养比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要高得多。朱彝尊说明明思宗朱由检的书法“龙腾虎跃”,气韵非凡。
生平最痛心之事
做亡国之君
到了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明思宗朱由检破格升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同年,已经建立大清国的爱新觉罗·皇太极再次发兵明朝,决定采取先攻取锦州,再夺山海关,最后直入北京的战略。随后,清兵包围了锦州,面临边关告急,崇祯皇帝急忙派洪承畴前往锦州救援。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洪承畴率八总兵,领十几万军队集结宁远。起初,洪承畴认为不应该贸然出兵,应该持重缓进,步步逼近锦州清兵,且战且守。对于洪承畴的建议,明思宗朱由检是表示赞同的。但是,陈新甲则不这么认为,作为兵部尚书,他坚持要求兵分四路向清兵发起夹攻,强力鼓吹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洪承畴逐渐动摇了打持久战的决心,加上旁人的游说,他终于决定出兵,进师松山。
爱新觉罗·皇太极听说洪承畴出兵,便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援助清兵,并当机立断,率先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洪承畴贸然出兵,本来就准备不足,见粮道被切断,手下士兵们更是丧失了斗志。一时之间,明朝十几万雄师土崩瓦解。不久后,洪承畴兵败降清。
此时的明思宗朱由检自然心急如焚,当洪承畴兵败松山、锦州失守的时候,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也愈演愈烈。经过深思之后,明思宗朱由检决定与清兵议和,秘密派陈新甲前去与清兵和谈。本来明思宗朱由检在松山一战上没有惩罚陈新甲,不料在和谈一事上,陈新甲再次犯错。陈新甲不小心将明思宗朱由检他议和的消息泄漏了出去,造成朝廷内外舆论四起,让和谈一事化为泡影。明思宗朱由检怒不可遏。原来,明思宗朱由检暗中叫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满清议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马绍愉出关和爱新觉罗·皇太极谈判。马绍愉回来后,把和议情形密报陈新甲,陈新甲看完后,随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为是塘报,发了抄,和满清议和的事也因此败露。
而周皇后所提南迁之事,结果与议和这件事大同小异。明思宗朱由检和廷臣们在讨论南迁之事时,明思宗朱由检都是作出不允南迁的姿态,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贸然提出南迁,皇帝会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迁,但京师是无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担当的。当时有朝臣提出折中的办法,皇帝既然不肯南迁,那就让太子朱慈粮先到南京,以防万一。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事实上,后来北京失陷后,明思宗朱由检的几个儿子都没有逃出来。因此,几个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对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上,不但不能一致对外,反而内斗加剧。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少了内斗,明朝或许还可以暂时偏安于南方。但是崇祯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事,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明思宗朱由检自己不南迁,也不让太子先行。最终的结果大家一起死守着北京城,坐待灭亡。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夜间,农民起义军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农民起义军一拥而入。太监张殷劝明思宗朱由检投降,被他一剑杀死。
此时,明思宗朱由检从愤恨、失望转向了疯狂,他急忙回到宫里,将年少的16岁太子、11岁的定王、还有年仅9岁的永王朱慈烔化妆成平民、令太监们带他们逃出紫禁城。也许那时的明思宗朱由检只能将希望寄予这几个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大明留下血脉,以图他日复兴大明。明思宗朱由检把周皇后和袁妃叫来,连呼左右进酒,一口气饮了几十杯。明思宗朱由检觉得,不能看着他的爱妃陷入敌手,于是挥剑将袁妃砍死。皇后急赴坤宁宫自缢。长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明思宗朱由检悲叹道:“汝为何生我家!”一剑砍去,公主挥臂遮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接着,明思宗朱由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但明思宗朱由检越绝望,求生的本能则越强烈。于是,明思宗朱由检换上了便服,准备出城。明思宗朱由检混在太监中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请天亮时验明再出。太监夺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守城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的家人说朱赴宴未归。明思宗朱由检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实在是太沉重了,怎么也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
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在宣威门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卫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明思宗朱由检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于是,明思宗朱由检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是昔日检阅内操之处,如今成了他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明思宗朱由检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