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2006300000032

第32章 文化与知识(1)

爱默生曾说,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而知识就是使文化提供力量的源泉。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它塑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灵魂。

1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它是构筑一个民族或地区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觉。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经常听到新闻或在阅读报纸、浏览网络的时候听到或见到“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谈人文精神呢?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它是构筑一个民族或地区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魅力。

在西方文字中,“人文精神”的英语写法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A以人为本,重视人本身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B提倡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C主张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这种内涵可以包含三个层次:A对人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和维护,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B对真理的追求,即为广义的科学精神。C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概括为,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它有什么特征?有学者曾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主要以人为本,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从哲学角度来说,人文主义是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辞海》对人文精神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而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劣汰的。

而我们所提到的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是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现代的人文精神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人本观念”,即以人为衡量一切的标准。B“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C“自由观念”,对一国政府来说,是保护人的自由;对人的个体来说,是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因此,人在争取自己自由的同时,决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人文”是指与人和人事相关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它与以自然为对象的“天文”相对应。中国的人文核心是“文”。《周易·系辞》说:“物相杂,故曰文。”“文”是指事物之间的交错关系,又可指事物的纹理。由此引申出制度等含义。因此,中国人文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关系、条理和秩序。

西方常用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来解释人文精神,而中国人文精神提倡礼义仁爱、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西方人文精神追求人的价值、人道主义、高扬人的个性、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中国人文精神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育工夫,这三者也构成了儒家人文精神由内而外、曲体而用、由境界而工夫的基本内涵和总体风貌,进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共通的精神和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

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和信仰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它与传统文化亦有一定关系。作为文化,是一种人情事理,一种人的处事方式。准确地说,它是人的有教养的处事方式。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所以笔者在这里才要说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人文精神事关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处事和为人的行为方式凝聚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内涵会影响其国民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比如,东方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就有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从我国人文精神的特征探讨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修养,从而得到某种人生启示。

文化是思维的形成,是一种概念;知识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文化不能转变成知识,那就是纸上谈兵,形而上学,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文化是基础,掌握知识是目的。

2文化与知识

文化知识虽然密不可分,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知识与文化互为表里。知识是认识的结晶,文化是知识的灵魂。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文化和知识经常被并提——文化知识,可见,文化和知识是有区别的。那么,什么叫文化?什么叫知识?文化和知识又有着怎样的哲学关系?

文化就是人们所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根据人们对某个事物探讨的人数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原始社会,茫然于人道,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但是,这里的自然既包括了自然界,也包括了人类的本能、人自身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概括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的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知识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流行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更具体地说:“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这两个定义都是根据哲学认识论中的反映论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从心理学来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的确信认识。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且为特定目的而使用。值得指出的是,知识是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因此,知识的确切定义一直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极大兴趣的话题。根据许多思想家的论述,知识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有人将知识定义为:“用以制定决策用的事实、模式、基模、概念、意见及直觉的集合体。”也有人将知识定义为: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及资讯。还有人认为知识是:A经验累积的纪录;B事实组织的系统化;C对事实的理解;D一种理解的行为或状态;E人的已知和未知。总之,知识是抽象的,是借由某种形式呈现以传达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和知识也分别作了如下解释。文化:A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B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C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知识:A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B指有关学术文化的群体,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

从上面引述的概念来看,文化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文化包含的范围更广,其概念更加抽象。它指的是某一群体、某一地区、某些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综合特征,是对其特征的形成原因、原理、理论进行综合的表述的总称。而知识则是具体的,比如你掌握了一个定义,就可以说你掌握了一个知识,而不能说你掌握了一个文化。我们常说的山地文化、龙山文化等就是说这些事物所具有的综合特征。而知识可以由一个人拥有,也可以由很多人拥有。概括地说知识,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精确了解,或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也就是说,文化的内涵远远大于知识的内涵。

拥有知识不见得就一定拥有文化。你熟记历史年代、历史故事,却没有从中领悟到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知,那你只是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已,而不代表你有文化。但有文化,就一定代表有知识吗?也不见得。在谈到某些地域时,人们总是说这里的文化如何如何。它指的是这个地区的特征,并不代表生活在这个地区上的人就懂文化知识。

文化是一种思想结果,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思维体系,是一种理论观点,是一种理念;也可以是一种技能、秘方、生产方法等等。而知识是具体的,明确的,是将文化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被人理解并能运用的内容。如果文化没有被运用到生活中去,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所以,笔者认为,知识是文化的转换器。掌握文化的目的,是获得具体的知识,然后应用到生活中去。

因此,人们完全可以说:文化是思想,知识是能力。思想融化成能力并实施,是智善之人,是真正的强者。

3运用知识才能产生力量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