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2006300000033

第33章 文化与知识(2)

就某一个人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占据了其人生经历的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这近20年的寒窗苦读,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当我们大学毕业时,有多少人能将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运用到工作中呢?你所学习到的东西用到了多少?有多少埋葬在你的记忆中?

“知识就是力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将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埋头苦读。然而,由于我们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许多人仅仅将书本知识理解为知识,却不知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更有益的认识和经验。

因此,任何在校学习尖子若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难免会出现一走向社会别面临各种失败的考验。

歌德曾说:“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这样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可见,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卢梭也曾经说过:“知识,对大多数涉猎它的人来讲,只是一种货币。他们把它的价值看得很高,但其程度还得以它在交换中的情况而定。”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懂得很多知识的人好比是拥有很多财富的人,但是他没有拿这些财富去交换,没有发挥这些财富的价值,因此这个人还是没有力量的。

如果说知识是粮食的话,人吃粮食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粮食。知识只是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表现出其创造力,那么你只是空有知识而已,绝不能说明你也有力量。亦如愚昧,愚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愚昧所发生的行为。知识和愚昧一样,当它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还没有表现在行动上时,它没有任何力量。愚昧只有在转化为行动时,才能产生力量,也就是消极力量。知识亦然。当有人利用知识进行高科技犯罪时,它能产生消极力量。当人利用知识从事于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行为时,它才能产生积极力量。如果知识是草,而牛只吃草却不产奶、不长肉,草和牛就没有力量。如果得了疯牛病,那更可怕。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个员工自小就认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他经常看书,就业以后也维持读书的习惯。他以为从书中获得知识后,就会自动产生力量。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凭着对工作的热忱和负责的态度,他被升为基层主管。不久,隔壁的办公室来了一个刚获提拔的年轻新基层主管。这个人来找他聊天时看到他有许多书,就借走两本关于管理的书籍。有一天,上司来主持会议,这位年轻的主管就针对他曾看到的那两本管理书籍提出许多看法,得到上司的鼓励。又过了两个月,上司又来主持会议,这位年轻人不只是提了意见,他还引用了书籍的理论,针对公司的经营及组织改善,提出书面报告。上司更加的欣赏他。没过多久,这个年轻人就被提升为部门新主管。这个员工说,那位年轻的主管就是运用知识产生力量的最好例子,而他自己却是错误示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读书就会有力量。

[点评]

因此,只把知识装在脑袋里是不够的,而是要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创造的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力量,获得真正的价值。

运用知识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经过思考和训练的过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大部分人看到水煮开了冒出蒸汽,想到的是煮开的水,可以用来泡茶或洗澡,但瓦特并没有受到常规观念所困,他懂得进一步思考蒸气的用途。这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还比如牛顿,所有人都会问,为什么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就可以让他发现万有引力三大定律,而砸在别人的头上却想不到呢?答案就是,牛顿已经将其所学运用到了他研究的领域,进而创造知识。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运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知识可以转化为价值,但是必须对其加以运用才能实现。即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只能憋在肚子里无法用于实践,这无异于捧着金子不会花。

一部完整的现代百科全书是汇集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脑力编写而成,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绝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而你的老板只要花几百元,就能买全套的百科全书放在书架上。如果想知道哪方面的知识,只要翻开一查,就能马上了解到,方便至极。而百科全书既不用吃饭,又不用休息,随用随翻。因此,如果你唯一的特长是曾经上过学院,学了一些知识或甚至无所不知,和百科全书相比,你的价值也不过几百元,老板只要付几百元就可以把“你的知识”买下来。

还有许多人懂得的事情比一本年鉴也强不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的身价也和年鉴相似。老板可能更愿意花钱买一个年鉴,而不愿花同样的钱请一个雇员,因为后者不会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这也许是因为不能活用知识的人的价值有限,所以领导者多愿意取书舍人。如果你想更快的成功,就得追求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

知识就像一块跷跷板,只要利用得当,它就会弹起来,产生力量。因此,每一种知识都是一块跷跷板,它是机会的跷跷板,也是成功的推动力。

许多组织和个人都面临着如何将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广泛的可利用的资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难题。因此,如何运用知识成为当今社会的新格言。在当今社会只有这个新的信条才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各种层次的知识和资料,社会都必须找到使用它们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只有将知识运用到问题中去,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俗话说:钱用了才是你的,知识也是一样,懂得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4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营养,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

用脑记住学到的知识,你只是一部毫无感情的机器;用心装着学到的知识,你就是一支抒写真情的黑笔。

案例精选

[描述]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但援军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

当时,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一下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

“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两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援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点评]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几乎人人皆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意指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赵括只懂军事理论,毫无实战经验,因此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就连他自己也因为空谈理论而丢失了性命。

在如今的社会里,“纸上谈兵”的人不少。一些人讲起理论来口若悬河,但是若要让他们说出如何具体实施这些理论,他们就多半是一问三不知。

所学习到的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营养,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

在如今的社会,过度膨胀的信息爆炸逐渐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种全球性的、集体的不安和茫然。很多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观和方法论而迷失心智和方向。有许多人在网上发出“我得了下载病”的感慨,也常看到有人不知疲倦地互相拷贝交换着各种资料,却很少真正有时间去阅读、整理和消化应用。积累知识似乎仅仅成为了像收藏其他的收藏品一样的个人癖好。似乎只要把资料收藏在硬盘里就代表着已经学会。衡量知识的多少仅仅通过资料存储容量就可以判断。学习得多自然是好事,但是学习得太过宽泛,没有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就不是好事了。

学习知识过于贪婪,却不加以消化,那么知识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成为你智商中的脂肪。如果你仅仅收集大量的观点却不加以辨析,那么这些观点往往会造成你的认知混乱,等到你真正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根本没有真正掌握甚至不知道需要的知识在哪个角落。很多人只是存储知识,而并没有去掌握或应用知识。想把所有的知识装进脑子里是一种疯狂的缺乏理智的行为,过度的学习会把需要实践知识形成技能的时间占用,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幻的满足感,却并不能让你真正理解或运用这些知识。

知识不在多少,而在于吸收和融会贯通,懂得如何运用。所以,对知识要有三种能力:A吸收的能力,即不是什么知识都吸,更重要的是收,能保得住。B消化的能力,即对知识的理解力和领悟力。C运用能力。俗话说学以致用,但是用法也分三种:第一种文不对题的用,这属于乱用,是对所学资源的浪费,是愚蠢人用的。二是随感而用,即是凭感觉使用,这是一般人用的。三是恰到好处的用,按需使用,这是高人用的,能让知识的价值和效率最大化。

案例精选

[描述]

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越人很希望学会造车的技术,好将车用在战场上,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

有一次,一个越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輗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模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点评]

向别人学习是对的,但是只会照猫画猫,而不进行思考,不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所学习到的知识只能是有害无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