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2006300000034

第34章 修养与境界(1)

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上善若水。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1什么是人的修养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我们经常提到人要有修养,说某某人修养很高,但什么是“修养”,它又指的是什么?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学习和自觉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一个人在待人处世过程中的风度、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修养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充实和自我提高的活动及结果。而修养的本质就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修养是对心灵的耕耘,性情的陶冶。在英文中,修养的对应词汇是“culture”。其来源于拉丁“colore”,即耕耘,意思修养就和种庄稼一样,需要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收。

达尔文曾说:道德修养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是我们优点的集合体。

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善亲切

有修养的人对人彬彬有礼,不冷淡,也不粗野,更不会做坏事。他们真诚待人。不仅对家人有爱心,对素不相识的人也有“爱人知己”的精神。这种和善并不是懦弱或者毫无主张,而是对别人不急躁、不粗鲁和固执,是一种对人平和、处事安详的外在气质。

(2)谦虚随和

谦虚的人总是受到别人欢迎,在社交场合上任何自傲情绪的流露都会成为你成功的障碍。因此切记,不能因为帮助别人就吹嘘邀功,特别是对方的至亲好友在场时更不能这样。不因为自己比人知道的多一点,或有一技之长就四处炫耀,不因自认为比别人强就摆出一副高姿态。

(3)理解宽容

理解是情感交流的基础,也是建立友谊的桥梁。理解的内容很广,要理解别人的需要和行为习惯,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态度,甚至能理解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言行。理解往往是朋友之间的真诚帮助和支持,对待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或者伤了你的面子、侵犯了你的利益时,只要无碍大的原则,都要适当地给予宽容、理解。但是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立场的迁就,也不是做老好人。对邪恶或居心叵测的不良行为,绝不能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态度,否则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品德和人格。

(4)热情诚恳

对别人,对生活要充满热情,但也要把握好热情的尺度,切忌虚假过分的热情,否则会使人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诚恳不能口是心非,需由内心发出;帮助别人,需诚心诚意,不带有功利目的。

(5)诚实守信

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倘若要在社会立足,就必须有信用。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对时间的观念越来越强。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如果不能赴约,就要提前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常看到书上说,要达到某种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它就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是人们期待的一种思想、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有时我们还会说:“这人的境界真不高。”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人没有达到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素质。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认为,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这个人的人生境界。

清朝一代宗师王国维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三个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用此句比喻: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用的是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他将其作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即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冯友兰在他的《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求温饱,衣食足而已。

(2)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熙熙攘攘,皆为名利往来而已。

(3)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舍我求义,求大利,求大道。

(4)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之全,人必知宇宙之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挥,始能尽性。”做到超俗尽性,才能返璞归真。

3人生的六种态度

人生的六种态度是指:顺世的态度、愤世的态度、游世的态度、入世的态度、出世的态度、超世的态度。

顺世的态度是指顺应这个世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只有顺应这个世界。这也是庄子的处世法则之一。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就是说生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就像黑夜与白天,所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庄子的“顺世”,指虚而待物,与世沉浮,表现为一种与世周旋的顺世态度,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表现。或许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消极的,但是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的言行思想都属于社会较为进步的阶层,他们往往不满于现实,更容易在所处社会环境中感到命运的不公。但是社会的现实又让他们显得无可奈何,最终只有一颗彷徨的心。在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一种精神的调和剂,像阿Q一般的自我胜利法。于是庄子的思想成了他们思想的后盾,例如“物不胜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等等。

愤世的态度是指愤世嫉俗,对生活工作的一切都感到不满。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整天抱怨,生活不好,人都很冷漠,上司太严厉……这就是愤世的态度。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不满,所以愤懑。这种态度最要不得,当你敌视一切时,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仿佛每一个人,甚至一个死物都是你的敌人,别人说一句话能挑出十个刺儿来,让别人都害怕接触你。

虽然人应该有些愤世的态度,但要适度,我们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但环境无法改变,就要多一些顺世的态度。

游世的态度是顺世态度的进化。庄子倡导的游世是一种既顺应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大多数普通人的处世态度都是追逐名利,热爱此生。这种处世方式最成熟的形态是:平和、中庸、不走极端、善于妥协;凡俗、勤劳、热爱生活、富有情趣。这种处世方式一般称为“入世”,庄子叫做“游方于六合之内”。与之相反的第二种是少数僧侣或隐士的处世态度:拒绝名利、追求永生。这种处世方式最典型的形态是:刚烈、精进、易走极端、决不妥协;圣洁、苦行、厌恶生活、拒绝欢乐。这种处世方式一般称为“出世”,庄子叫做“游方于六合之外”。

现在多提倡“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大意即为淡泊名利,实实在在地生活。

一个人入世太深,就会陷入繁琐的生活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一些出世的态度。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人在世上一味地冷眼旁观,高高在上,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超世的态度是指不随物迁,游乎尘外,其主要思想内涵是对人间世务的鄙弃和对世俗道德的否定,让人们的情感不随物迁。

我们要摒弃愤世的态度,有顺世的态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遊世的态度修正自身的品格,以超世的态度面对人生。

4能力是练出来的,做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于他的思想,他的修养,他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工作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练出来,而做人的境界也可以修出来。

不要认为做人到了成年以后就成型,改变不了了。所谓做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它们都是由一个个小的思想、行为、习惯拼成的。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惯性的思想和习惯导致你的决定和做事方法。

你羡慕那些拥有高境界的人吗?他们为人处世如鱼得水,将所有的事情都会处理得十分妥帖,态度谦和,自信,风趣幽默……

其实谁都可以拥有这样的修养,只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求自己去做,就一定能“修”出来。

案例精选

[描述]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点评]

张英如果没有这良好的修养和做人境界,恐怕纠纷会一直闹下去。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都不会有张英做人的境界。得理不饶人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结果却是让自己很生气,让别人也很生气。如果都修成张英的做人境界,人与人之间会相处得很愉快。

而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于他的思想修养、知识和能力。我们如何才能修出人生的较高境界呢?

(1)要学会原谅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