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成功就从那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就从那一撮泥土筑起,就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坚实的土地上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4.防止浅尝辄止,做人要持之以恒
所谓持之以恒,是在做某种事情时,不朝秦暮楚,不被面前的困苦吓倒,不半途而废,不浅尝辄止,不功亏一篑。持之以恒是一种毅力,一种精神。
任何人在向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遭遇到各种阻力和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持之以恒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替代恒心。才干不能,有才干的失败者多如过江之鲫;天才不能,“天才无报偿”已成为一句俗语;教育不能,被遗弃的教养之士到处充斥着。惟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堪称持之以恒的典范。众所周知,由于“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迫辞职。从辞职到他逝世前的20年中,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折磨。在1974年被迫辞职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可谓一蹶不振,突然降临的失落与忧愤,媒体的穷追猛打和冷嘲热讽,熟人朋友们避之不及,使62岁的尼克松患上了内分泌失调和血栓性静脉炎,医生说他基本上是一个废人。
这以后,尼克松连续撰写并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导者》、《不再有越战》、《1999·不战而胜》和《超越和平》等一系列畅销全球的著作,以在野身份继续关心和介入美国内政外交,直到生命的终点。
“水门事件”后,尼克松虽然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可他面对挫折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和对国家的强烈忠诚,战胜人性弱点重新攀上人生巅峰的勇气却受到世人的钦敬。尼克松说:“他不怕失败,因为他知道还有未来”。他说:“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的征途中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他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从不自怨自艾,挫折、忧愤使尼克松成为一个深怀智慧的人,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则使尼克松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和尼克松一样勇于坚持到底,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晋代左思花费十年时间收集素材,酝酿构思,以顽强不息的精神写出了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马克思用四十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里“啃”书本,把博物馆里的水泥地都磨出了一个洞,写出了给人类历史带来新世纪曙光的《资本论》;丁肇中、杨振宁博士坚持做原子轰击实验,终于发现了J粒子,使宇宙不守恒定律在实验上得以成立。他们的成功雄辩地证明:只要具备了排难而进、坚持到底的精神,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能取得成功。否则,则会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德国科学家席勒在研究X射线即将看到曙光时,失去信心,罢手却步,遂将成功的喜悦奉送给了伦琴;牛顿晚年故步自封,坚持机械观点,以致晚年的牛顿一事无成。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真正做到坚持到底并不容易,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诗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在奋斗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必然困难重重,也会存在种种干扰。这些困难干扰就像一座座山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是望山而止,还是拾级而上呢?
19世纪英国作家福楼拜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不错,只要拿出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事业的成功必将成为一种必然。当年宋庆龄在称赞张学良将军时曾说道:“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必有超乎常人的抱负。”恒心、毅力都是相对于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和挫折而言的。
生活常常这样:在你向目标挺进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莫名的痛苦和烦恼,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很难彻底摆脱。于是,人们便有了勇敢和懦弱、坚定和犹豫、洒脱和痴迷、勤奋和懒惰、廉洁和贪欲之分——一句话,有了强弱之别,有了坚持到底和中途沉迷的差异。
做一个强者,首先是要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做一个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人。世间不存在人无法克服的艰难和困苦,在你面临绝境行将没顶时,在你气喘吁吁甚至精疲力竭时,你只要再坚持一下,奋力拼搏一下,困难可能就会被你征服了,你就坚强了许多。
坚持是导向成功的“临门一脚”。一旦把要做的事情决定下来,就一定要以必胜为信念,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干到底。人没有努力的界限,所欠缺的往往是坚定不移的意志……面前遇到墙壁,就要决心穿过去,即使失败了,只要紧紧盯住目标,最终就不会倒下去。即使倒下去,爬也要往前爬。歌德用激励的语言这样描述坚持的意义:“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而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持之以恒,则万事可成、金石可镂,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便一事无成。
5.防止拖延,做事不要找太多借口
有些事虽然很小,是举手之劳。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但就是喜欢拖延,懒得立刻去做。结果,因小失大,良机丧失,空余遗恨。
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有时候一个决策者会因为没能及时做出关键性的决定,错过了最佳时机而遭惨败;一个病人延误了看病的时间,会给生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拖拖拉拉这个坏习惯看似无碍大局,实则是个能使你的抱负落空、破坏你的幸福甚至夺去你的生命的恶棍。
在美国,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不眠不休地写研究论文,参加西屋科学奖的评选。原因很简单,西屋科学奖不但代表很高的荣誉,颁发巨额的奖金,而且得奖证书有个妙用——可以当作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
参加比赛的学生当中,最凶悍的要算是来自纽约市的了。据统计,从1942年创办西屋科学奖到现在,纽约市的学生囊括了四分之一的大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四分之一中,又以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占多数,几乎年年都有学生挤进准决赛。
但是,1989年12月18日,史岱文森高中传出一片哭声,许多学生苍白着脸说:“我们的眼泪、血汗全白费了。”
他们哭,不是因为比赛败北,而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根本没能进入西屋科学奖的大门。
12月14日,160份报告,由史岱文森分成两箱寄出,其中一箱在西屋奖截止的15日及时寄到,另一箱里的90份,却拖到18日才寄达。
“我们有收据为凭,14日寄的‘隔日快递’。”史岱文森的老师解释。
“我们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必须在15日收到。”西屋科学奖的主办人说,“我们不管你什么时候寄出,只管是否准时收到。”
看到《纽约时报》上的大幅报道,也许不禁要问,到底是学生拖,还是老师拖?为什么非要拖到收件截止的前一天才寄出呢?
我相信学生、老师都可能拖了。
小孩爱拖,大人也爱拖。
在纽约曼哈顿,有个夜间邮局。每年到递大学申请书和报所得税的最后一夜,那个邮局前都会出现壮观的场面。一条长龙从邮局延伸到街头,又转来转去,转过半条街。一辆接一辆车子冲过来,跳下心急如焚的人。大家都赶在那最后一秒,夜里十二点钟响之前,把手里的表格寄出。
与其说他们是“赶”在最后一秒,不如说是“拖”到最后一秒。相信也就有许多人,像是史岱文森的学生,没赶上那一秒,而拖掉了自己的希望。
有人批评,认为西屋科学奖应该有点儿人情、有点儿弹性,不要让孩子的心血白费。我却认为,比赛就像人生的战场。它比实力,也比速度。速度何尝不算是一种实力。你没别人快,你比别人拖,就显示你比别人差。差的人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未尝不是好事。如果那些输的学生,能记取教训,再也不拖,那么他们在这次比赛学到的,应该比失去的更值得。
没出门的时候,有所谓迟到。出了门,就无所谓迟到了。宁可在门里赶,不要到门外赶。
凡是迟了的人,都会赶,赶着搭车,赶着过街,赶着飙车。
所以拖不但代表不守时、不准时,也造成了危险。
看看你周围的人,真正快活的人是那些挣脱了拖延的枷锁,在完成手头的工作中感到满足的人,他们是充满渴望、热情和创造性的人。
6.学会宠辱不惊,超越自己
失败和成功是连体的婴儿,是不分家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要做到宠辱不惊,超越自己,跃然物外。
日本有一个白隐禅师,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女儿做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异常震怒。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对此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冷嘲热讽,但他总是能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育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未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有什么事发生过;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