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经
2012100000003

第3章 百忍成金,做人善忍不吃亏

善忍的人不会吃亏,善忍的人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百忍成金,忍到黄金满地;百忍为善,忍为家风,都说明忍的作用,忍的高明,忍的伟大。

1.家风善忍,后世效法

人世间的世态注定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是曲折的,应该忍让退避一步;当你春风得意时,须明白忍让谦逊以图长远。不能处处争先,样样好胜,要知道人情反复,更要明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可贵。忍让也是安身立命的一种高明的举措。

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取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举。

唐朝时张公艺一家九代人住在一起。唐高宗亲自去他家中垂询,问他怎么能够做到数代同居。他用毛笔连着写出一百个“忍”字回答高宗。高宗感动得流泪,于是赏给了他家很多财物。

还有一个故事:潞州有一个农民,他的家中五代人居住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讨伐并州时,慕名来到这个农民的家中,唤来家里的长辈,问道:“你们用什么办法使五代人住在一起呢?”这个农民回答说:“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忍让而已。”

秦汉时期的许武,被人五次推荐为孝廉,许武想使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成名,于是对他们说:“《礼》上面有关兄弟必分家的说法,家庭嘛,应该有分开别住的道理。”因此就一起将财产分为三份,许武把肥沃的土地,宽敞的房子以及能干的奴婢据为己有,两个弟弟所得都是质差量少的一份。乡里人都称赞许晏、许普二人谦让知礼,都得以被荐举。事后许武就请来宗族的人和亲戚,流着泪说:“我作为兄长,做得很不够,空担得兄长之名和国家给的职位。两位弟弟长大了,却没有显贵,不享俸禄,所以我与他们析分财产时,自己取其中最大的一份。现在,他们两人已成名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把原来资产的两倍奉还给他们。”于是就把财产全部给了弟弟,自己一分不取,郡里人都十分称赞他。

为了帮助弟弟成名,自己宁愿忍受耻笑和屈辱,这种忍耐功夫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不和兄弟夺家产,却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遇到该忍让的时候忍让一下,“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知饶人”。这说明忍让是明白人的聪明行为,事事斤斤计较,必定聪明反被聪明误。

2.百忍成金,胸怀广阔

刚的易折,柔的长存。柔和刚的辩证法是柔能克刚。能忍自安,百忍成金,为人处世,贵在忍让,智慧之言,不可不记。

传说从前山东有一位张公,他曾发愿在一生当中,要忍一百件大辱。忍过了九十九次。他孙子娶媳妇那一天,来了一位道人要考验他忍辱的功夫如何,便向他要这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件事使张公很为难,但想到什么侮辱都忍过了,这最后一次有何不可呢?于是就劝他的孙子成全他的百忍之愿,忍受最后一次侮辱。孙子答应了,新婚之夜,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停。嘴里不住地说:“看得破,忍得过。”一直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子害怕惊叫起来,众人围过来看,见那道人已变成一个金人。张公因此而成为富豪,这就是所谓“百忍成金”的故事。

过去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只是一时忍耐,到底不是真正的忍耐,你报仇之时又将结下新仇,对方再报复于你,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却百日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个人因妒忌他拥有美誉便恶意中伤,破口大骂,佛始终保持冷静,不予理会,等他骂累了,释迦牟尼便问他:“朋友,如果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接受,那么这礼物该归谁呢?”那人脱口便答:“当然是物归原主呀!”释迦牟尼笑着说:“那么,你刚才中伤我的话,我不想接受,那么这份赠礼,又该归谁呢?”这一问使那人无言以对,觉得自己太过分,于是向释迦牟尼道歉,后来还归返了佛祖修行。

对于别人的攻击、中伤和谴责,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地分析一下,不可不假思索地反唇相讥,否则就如向空中吐痰,逆风扬土一样,不但伤害不到对方,反而自取其害,损害自己的形象罢了。

有时即便是做了好事,也常常被人误解。在这样的时候,如果非要和人论个是非,就显得做好事的动机不纯了。何况古人有施恩不图报之说。能够忍让的人在这时装糊涂,其勇气和耐心都是非同寻常的。一场是非之争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等到水落石出,人家会更加敬重这样的人。

陈重被推荐为孝廉,在衙门中当官。同衙门的一个官员欠了十万钱的债务,债主每天登门,不断地催债,陈重就暗地里用自己的钱为这个人还了债。这个官员后来知道了,非常感激他,陈重却说:“不是我做的,大概是同姓名的人做的吧!”

傅尧俞任徐州太守时,前任太守挪用了公家的钱物,傅尧俞暗暗地替他还债,还没有还齐,他就被罢免了。接任太守反而写信给傅尧俞,说应当再还一千缗。傅尧俞拿出全部家产还借了钱才将这笔债还齐。后来上面检查得到证据,这钱不是傅尧俞挪用的,他自己也没有申辩。他能容忍而不计较到这种地步。

所以,与人打交道,应该以忍让为先,即使和小人打交道,也应如此。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对待小人的方式对待他,不要反过来报复,如果报复,自己岂不也变成小人了吗?如果有人诋毁你,只要你考虑一下是不是有道理的是你,如果没有道理的不是你,何必去计较?

老子曾经说过:牙齿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所以能完好保存。柔软一定能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最终能战胜强大的东西。好与人争一定会受伤害,而一时逞强一定会导致灭亡。为人处世,贵能忍让,让我们记住这段智慧之言吧!

3.牛不低头饮不着水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常言道:牛不低头饮不着水。要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就必须体悟一番。

假如你和别人开车相撞,你的车严重“挂彩”,而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几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也罢,欺人太甚也罢,但你应该明白,在人性丛林里,是不太说“理”这个字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哪有什么理可说呢?因此,眼前亏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踢或是车子被砸坏。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还报警?报警也不一定有用啊!

可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的目标,如果因为不低头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这样的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

不妨将不平之事放在一旁,暂且不去管,闭眼不见,权当不知,低头赶路要紧。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意志坚定的表现,学会忍耐、退让和饶恕,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

4.忍得住嘴,保得住命

祸从口出,管不住嘴,迟早会出事,事大事小全靠造化,丢了性命也不一定。

贺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前,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在下面散布,说这两个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因此奏请将他处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目无君上的心太猛。”

这的确是贺若弼的致命要害,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迁他不服气。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谈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

贺若弼口没遮拦,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骑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说:“这就要看殿下你的眼光了。”

他自认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杨广的戒心。后来杨广当了皇帝(即隋炀帝),对他便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要害还是最后一个太猛:目无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战役将要开始时,他便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可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呢?”明显地表示了对隋文帝的不信任。有一年,他随从隋炀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炀帝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其实和贺若弼毫无关系,他又在私下里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皇帝太奢侈。这事被人告发,他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唐朝功臣刘文静也是因为爱发牢骚而丢了性命。

刘文静是李世民起兵反隋时的主谋,在后来进军长安时,又立了大功,说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元勋,也是当之无愧的。裴寂是经刘文静的介绍才得以认识李世民的,他在起兵的过程中虽然也起过某些作用,但他更主要的是善于讨好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同李渊酒肉不分家,并且将归自己管辖的隋炀帝的宫女私自送给李渊,是李渊的一个酒肉知己。

李渊称帝以后,对裴寂的宠爱异乎寻常,授他以右丞相之职,每次上朝时,必令他同登御座,退朝之后,又相携入宫,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赏赐无度。而刘文静呢,既不像裴寂那样受宠,官职只达到民部尚书这一级,比裴寂低了许多,不免感到不公,因此在朝上议事时,故意同裴寂唱反调,两个人因此有了隔阂。一次在家人宴集时,刘文静以刀击柱,发誓道:“我一定要杀掉裴寂!”

这些话被他一个失宠的小妾上告朝廷,朝廷在审问时,刘文静如实相告:“当初起兵时,我与裴寂的地位相同;如今裴寂被授以丞相的高官,赐以甲等的住宅,而我的赏赐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我每次出兵打仗,家中老小都无可托付,的确怀有不满之心,酒醉时说些过了头的话也是可能的!”

李渊据此指责刘文静为谋反,许多元老重臣一致不同意,李世民更是据理力争,指出首先策划起兵反隋的是刘文静,裴寂是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现在天下平定了,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发些牢骚,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必死之罪。可李渊对刘文静一直比较疏远,对他的政治能力也不大放心,裴寂看出了这一点,乘机进谗说:“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的确是当代之冠,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必有后患。”

这话正好击中了李渊的心病,就这样,刘文静被杀掉了,临刑时,他叹息道:“飞鸟尽,良弓藏,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呀!”

刘文静太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了,试想年老的李渊在位还能有多久呢,只要刘文静能忍耐、能韬晦,继续跟着李世民,帮助他谋取帝位,将来还少得了他的高官厚禄吗?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发议论,低头做事。忍耐以侍时机,才是俊杰。

5.忍让是生命的重塑

“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意义深远。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勺子总有碰到锅沿的时候,人和人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脾气秉性也不相同。一旦产生摩擦,撸胳膊挽袖子,针尖对麦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更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要彼此都做到体谅,自然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人生的重塑。

古时候有个叫杨翥的人,以忍让聪慧闻名。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指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愤愤不平,杨翥却非常淡然:“满世界又不只我一个人姓杨,随他骂去吧。”还有一次,屋外下着瓢泼大雨,一个邻居把自己院中的积水排到了杨翥的家中,全家深受潮湿的苦楚。杨翥仍然很淡然:“不要斤斤计较,总是晴天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大家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后来,有一伙强盗密谋抢夺杨家的财宝,就是这些邻居自发组织起来,才帮他避免了这场灾祸。

生活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导致日后的悔恨,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避免耿耿于怀的自我折磨,又能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一石二鸟的事儿,还有什么好固执的?

忍让如同金子一般可贵。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可能整天拿鸡毛蒜皮当回事,别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整天琢磨着整人报复,不仅腰疼心也疼,特别是以一生的努力来实现报仇为目的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事儿要想化解就能化解,要想加深就能加深,何必非要找不痛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