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经
2012100000004

第4章 忍却浮名,能上能下

忍者浮名,忍却眼前的小名,为的是身后的震古铄金的英名,人之区别就在于此,立名亦可不朽,忍之为名。

1.莫为浮名遮望眼,忍名舍誉去贪欲

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充斥着各种诱惑,做人难免不为名利所缚,为名利所累。其实,做人不应该享一时之贪欲,取万古之凄凉。求名逐利时,奉劝诸君少些贪欲,多些忍让,莫为名利遮望眼。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顿生同情之心,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出名之事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追求名誉并无过错,然而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花了眼,走了神,丧失了理智。那样,就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歪路。

我们提倡忍名舍誉,是说无论是在人人切齿的恶名前,还是在不属于自己的美名前,都要止住脚步,忍住诱惑。一是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清正,不使自己的灵魂被污染;二是为了免遭世人、后人的白眼,留下终身骂名。总之,名誉的诱惑面前能忍有度才是高明的。

2.能上能下,要能适应

成功者应该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屈辱环境之下,都是能上能下的人。昔日越王勾践的“尝粪之耻”,韩信的“胯下之辱”,都是忍辱负重的典型。

“文革”期间,面对狂风暴雨和造反派的淫威,现代文学大师、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表现得十分从容和洒脱。当军管会的一位军代表要把他放在工作室的图书资料准备烧掉,问他有什么不服时,沈先生的回答是:“没有什么不服,要烧就烧。”就这样,那些珍贵的资料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沈先生十分镇定和淡然,他不想抗争,不想申辩,不想愤懑,因为在那个非常年代,一切都是无济于事,与其徒劳,不如顺其自然。

由于历史的误解,解放后,沈先生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告别了文坛。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从一名享誉文坛的文学家成为一位驰名中外的文物专家。淡泊和随遇而安是沈先生显著的性格特点。在博物馆,他被分配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这种极度机械性的劳作,沈先生却能自得其乐。他把这当作一项崭新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我地工作。在那个非凡岁月,毗邻博物馆的天安门广场,经常有数万、数十万的群众集会,人潮汹涌不息,口号响彻云霄,沈先生却是十分平静,默默地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这种顺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对拔草、打扫厕所、陪斗、审查等都能自如应付。

有研究沈从文先生的专家认为,沈先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会有成就。不难看出,顺其自然是一种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仅能使一个人适应各种环境,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谈起他的炼狱之苦,因为难以忍受饥饿,为了生存,韩美林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别人扔掉的、爬满苍蝇的5个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在那个年月,韩美林一听到碗响或“米”字就会本能的流口水,浑身发颤。

经过如此的炼狱,韩美林挺过来了。他写道:“20多年后的今天,这5个包子皮在我身上产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业?壮了我多少胆?它让我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它炼就了我一身铮铮铁骨,它让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着的真理。我虽然沉入了这无边的人生苦海,我却摸到了做人的真谛。”

韩美林曾对学生讲:“你们可知道什么是一条汉子吗?一个多么高多么大的男子汉,就要有多么高多么大的支撑架。但这个支撑架全部都是由苦难、辛酸、羞辱、失落、空虚和孤独组合起来的。……你得踢着石头打着狗,你得忍无可忍地一忍再忍,难舍难分地一舍再舍……”

保持个性固然重要,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但成功者往往能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学会适当的顺应,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唯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3.能“忍气吞声”的人才能成事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深知“忍为高”的内涵,能克已忍让的人都有雄才大略和宽宏大量。

娄师德是唐武则天时期一位既有学问又气量宽宏的朝廷重臣。一日,他的弟弟当上了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帝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灾祸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对哥哥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决不叫你为我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净,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愤怒。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在中国,“忍”字成为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清朝金兰生曾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战国时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国的范雎,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雎的辩才,叫人赏给范雎十斤黄金和酒,但范雎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雎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雎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他的肋骨,还轮流朝范雎身上小便。后来,范雎忍辱负重,设法逃出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不失为医治伤痛和磨难的良方。忍耐可使人摆脱困境,而后奋发有为、事业有成,这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和考验。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如果生活中产生什么矛盾,双方可能都有责任,那么,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其实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采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爱情甜蜜者,也难免有争吵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偶尔的误会竟产生隔膜;事业的辉煌,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从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有雄才大略的表现。

一个“忍”字,从古至今一直散发着神奇的光芒。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牢记“忍为高”这句话。不能忍,绝对会使你的事业造成某种程度的中断,不能忍的人,大部分均不尽如人意,不能忍的人走到那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谤,他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就是忍耐。许多人貌似强大,才干出众,可是最终却无法取得重大的成就,甚至平平淡淡过了几十年,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忍耐精神。

要使人生快乐起来,事业成功起来,就必须忍耐、自我克制、慎重和有耐心。这样才会如水得鱼,得如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