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经
2012100000035

第35章 藏得住,方成得了事

沉不住气,藏不住事,要是小孩,尚且好玩,没有什么计较的,但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则是人生之大忌。沉不住气,就泄气,泄气就坏事;藏不住事,就会惹事。为人应该沉住气,藏住事。

1.不显喜怒,其谋深矣

人皆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城府的人不会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城府极深,具有笼络驾驭部下的过人本领。

唐玄宗宠信重用藩将安禄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犷,却内有计谋。表面上给人一种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里却狡诈多端。安禄山想方设法讨取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权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来,渐渐不把朝臣们放在眼里。除了在玄宗面前假装恭顺以外,对其他人都傲慢无礼。这种情况早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宣召王珙大夫进见。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像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浃背,衬衣湿得粘在身上。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穿着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慢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每次来京城,他都要小心谨慎地拜谒李林甫,每次交谈,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浃背。在范阳时,每当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扬他的话就满心欢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话就用手摸着额头说:“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祸就要临头了。”安禄山怕李林甫竟怕到这种程度。李林甫也看出安禄山已蓄反心,但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还顾得上管它呢?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终未敢作乱。

李林甫晚年与杨国忠争权,杨国忠背后有杨贵妃撑腰略占上风。当时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风中之烛。听说李林甫已经生命垂危,杨国忠心中暗喜。他为了探听虚实,就亲自去李林甫家中问候。不知为何,李林甫虽然病容憔悴,但目光还是那么尖锐,杨国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软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病床前。李林甫见状,流下两颗泪珠,说:“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拖累你了。”杨国忠早领教过李林甫的厉害,深知此人狡猾奸伪,惧怕李林甫设计诈骗,所以非常紧张,满头大汗,竟半天不敢说话。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窥豹一斑。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只能是“植物人”。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很可怕,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让人面对他时,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无论什么人,只要多多少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召来无端之祸。因此,一般不要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看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2.聪明而愚,其志大矣

古人说“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故而聪明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这并不以人性情为转移,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也就是“聪明而愚”。

1805年,拿破仑乘胜追击俄军到了关键的决战时刻。此时,沙皇亚历山大见自己的近卫军和增援部队到来,便想停止撤退而与法军决战。库图佐夫劝他继续撤退,等待普鲁士军队参加反法战争。此时拿破仑知道了俄军内部的意见分歧,害怕库图佐夫一旦说服沙皇,就会失去战机,于是装出一见俄军增援到来就害怕决战的样子,停止追击,派人求和,愿意接受一部分屈辱条件,这更加刺激了沙皇,以为拿破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样傲慢的人绝不会主动求和,因此判定现在正是回师大败拿破仑的时候,就不听库图佐夫的意见,向法军展开进攻,结果钻进了法军圈套,被法军打得狼狈不堪。

在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一说,在这种情况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独保其身。尤其在独裁暴君的身边能够自保实在不易,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箕子就是一个明例。

商纣王因为通宵达旦饮酒淫乐,弄不清几月几日,问左右的人也都说不清楚。纣王又派人问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悄悄对自己的弟子说:“做天下之王而使全国没有了日月概念,天下就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日,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箕子也假装酒醉,推说自己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而幸于保命。

明朝书画大家唐伯虎被江西宁王聘为上宾。宁王为了谋反夺权,收罗奇才异士,唐伯虎还以为他是谦恭下士,但在宁王府呆了一段时间,发现了宁王欲谋反的阴谋,知道这很危险,想走又走不脱,因为宁王怕他把机密泄露出去。这样,唐伯虎便生出假痴不癫之计,他每晚去妓院寻花问柳,装成一个痴迷的色情狂徒,见了老幼美丑的女人都追,在王府的嫔妃面前脱裤小便,无端哭笑,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宁王对他啼笑皆非,想杀他,又怕断了贤路;想放他,又怕泄露秘密。后来幸亏另一个聘为上宾的妒贤嫉能的人,主张撵他出府,唐伯虎才跑回苏州故里。几年后,宁王举兵造反,被迅速剿灭。宁王死,王府上宾均列为逆党,无一幸免,只有唐伯虎逃脱此祸。

大智若愚并非真傻,而是保全自身的必要手段,志大愿坚而气柔貌慕,往往能达到目的。

3.锋芒不露,方为高明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隋代薛道衡,13岁时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隋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他被召还京,上《高祖颂》。隋炀帝看了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拜司隶大夫。隋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隋炀帝便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枉。其实,他正是锋芒毕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庄子》中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

南朝刘宋王僧虔,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善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法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平安无事。

不过分炫耀和显露自己的才能,在现代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

4.“瞒天过海”,遁其本意

《三十六计》中有“瞒天过海”一计,即为办事明理一手,暗处藏一手,从而达到目的。如果遭遇这种人,你的境况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境,一次他们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了胜仗。敌人丢下物资逃跑了,曹玮派人打探到他们已经走远了,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他们丢下的物资,慢慢地往回走。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零散,就又返回想袭击他们。曹玮得到情报后,仍然不慌不忙地带着队伍慢慢走,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把牛羊丢下吧,带着这些东西,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敌人追上怎么办?”曹玮对这些话全不理会,队伍还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半天,到了一个比较有利于战斗的地形,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对他们的首领说:“你们从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你们疲劳的时候和你们作战,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一会儿,然后咱们再决战。”敌人正跑得筋疲力尽,听他如此说非常高兴,就坐下来休息。过了好长时候,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休息好了,咱们可以交战了。”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得大败。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作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引出来。等到他们走了很远之后再回头来袭击我们,几乎走了一百里地。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很难分晓。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曹玮故意制造假象,迷惑了敌人,表面上合乎敌人的判断,背离了客观实际,而实质上早已制订好了对付敌人的计划。计划是根据客观的实际,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制订出来的,这样一旦和敌人作战,就能克敌制胜。“忤合之而化转之。”这正是对忤合术的灵活运用。

“瞒天过海”隐藏了目的,采取明暗两手去做事,这样可以避开眼前危机而化险为夷。

5.藏智胜过显智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处,无论是做大事,还是日常为人,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就算有更高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白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情景: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俗话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是惹祸的根由。所以,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招世人的忿恨吗?因此,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四处可见,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乃成其大;沙土并砌,以成其丘,这才是大智若愚。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守愚是以退为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是不会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