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以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说明抗日红军先锋军虽能够"集中全力消灭蒋氏拦阻抗日去路的军队",但"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便于迅速进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每次向国人宣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氏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仍然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国人承诺:"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修战抗日的目的",并向南京政府慎重进言,希望其"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是一次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中,红军取得了重大战果;消灭敌人约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余支,炮20余门,取得了江河作战的重要经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扩充新兵约8000人,筹款30余万元,并在转战山西的20多个县里播下了革命种子,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华北以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其蓄谋已久的"满洲事变",东北三省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相反,东北各阶层人民,以各种形式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又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4月,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武装达到30万以上,主要由四部分力量组成:
东北军的官兵,如辽宁的唐聚五,吉林的李杜、丁超、冯占海,黑龙江的马占山、苏炳文等部。他们人数较多,装备也好,曾给进犯的日军以很大的打击。但仍有旧军队的恶习,不能依靠群众,内部矛盾重重,步调不一。
东北军旧部与民众结合组织的部队,如王德林的抗日救国军,邓铁梅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等。王德林军是吉东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邓铁梅军1932年在辽南广大地区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给日寇很大打击。
自发的农民抗日武装。"九一八"事变后,各地相继成立"大刀会"、"红枪会"、"自卫团"等抗日武装。这些组织抗日救国热情高,作战勇敢,但他们缺乏明确的长远目标,军事上武器和技术装备都很差,其爱国热情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倾向抗日的"山林队"。如"长江好"、"三江好"、"天下好"、"老来好"、"四季好"、"平南洋"、"占中华"、"老双胜"、"东双胜"、"小白龙"等等。这些"山林队"一部分来自原先的土匪,另一部分由原来的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等溃散下来的小股部队聚集而来。他们一般仍采取"土匪"占据山头的形式,但其主要是在进行抗日。
这些自发的抗日武装,除一小部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外,大部分由于其存在着旧军队的致命弱点,最后在强大敌军的进攻下失败了。到1933年夏,为数30万的抗日武装只剩下几万人了。
始终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并给敌人更大打击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中共满洲省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除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军和义勇军中去做工作外,从1932年起还开始着手建立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渐成为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主要有7支,从1933年7月起至1935年底所建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也均于各游击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而来。这些抗日武装主要有:
南满游击队,活动于东丰、西丰、海龙、辉南等地区,1934年11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游击活动范围扩大到通化、柳河、清原、新宾、宽旬、桓仁、漾江、抚松等县地区。
东满游击队,活动于延吉北部、汪清西部和龙南部一些山区农村,以及珲春地区,1935年5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活动于东满的广大地区。
珠河游击队,活动于哈尔滨东部一带山地和珠河等县,其队伍不断扩大,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1935年1月又在哈东支队基础上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
密山游击队,活动于密山、勃利、宝清、林口、穆棱等地区,1934年秋与抗日救国游击军合并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
饶河游击队,活动于虎林、饶河地区,1935年8月编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李学福任团长。
绥宁游击队,活动于宁安、东宁、安图、汪清等县,1935年2月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
汤原游击队,活动于汤原、萝北地区,1936年1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
前后,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强对各抗日游击队的领导,统一各抗日军队的行动,根据《八一宣言》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的要求与号召,东北党组织开始着手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工作。1936年1月28日,各抗日部队首脑的联席会议在汤原境内召开。会议决定把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由***任总司令,赵尚志为副总司令。同年2月20日,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六军军长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领衙,联合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言指出:"现在根据全国运动的进展,必须进一步巩固抗日军队的组织,统一抗日军队的行动。因而就要改革抗日军队的建制,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全部一律改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及××游击队。"宣言发表之后,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相继建立,除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及各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的抗日联军第一至七军之外,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救国军和山林队等抗日武装的工作,随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了抗日联军第八至十一军。这样,到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约计3万人。
初,根据战斗环境、地理、经济和交通等条件,中共撤销满洲省委,代之以东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临时省委。故此,为便于对各地抗日联军斗争的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也先后编为3个路军,划分活动区域,积极开展各种斗争。
第一路军,于1936年7月由抗联第一军和第二军合编而成。***任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主要活动于南满一带,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第一路军已扩大到15500多人,成为南满一带打击日军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第二路军,于1937年10月由抗联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各军组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主要活动于西起哈长线东侧,北达松花江右岸,东抵乌苏里江畔的广大地区。1937年底总兵力达两万余人。
第三路军,于1939年4月以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改组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纵横驰骋于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等广阔的区域,到处打击日本侵略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为配合全国抗战,积极牵制与打击日伪军。仅1936年至1937年,抗日联军与敌交战3976次,其中与日军交战1891次,与伪军交战2085次,沉重打击了进犯的日寇。
不断发展的抗日联军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从1938年起,日本在疯狂向关内各地进攻的同时,向东北大量增兵,对抗联各部队由南向北实行分区包围,又用几路"扫荡"的铁壁合围、篦梳山林、来回拉网等办法,企图把抗日联军一网打尽。军事进攻的同时,又在政治上搞诱降,利用升官、发财、美女等手段,引诱那些在政治上不坚定的分子。此外,对东北抗联建立的广大游击区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因此,东北联军的抗日斗争自1938年起进入了一个极端艰难的时期。
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抗日联军打来电报,鼓励他们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必定会克服目前的困难而迎来最后的胜利。随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也传到东北。这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政策、战略的制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东北抗联各部队按持久战精神部署了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从1939年初到1940年间,积极作战,勇敢地出击敌人,获得一些胜利。
为长期配合全国抗战,坚持长白山地区的游击战争,东北抗联第一路军1938年整编为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第一方面军在指挥曹亚范同志率领下,活动于辑安、桓仁、通化、濛江、临江、辉南、金川等地区。第二方面军在指挥***同志率领下,活动于长白、潆江、抚松、安图、敦化等地区。第三方面军在指挥陈翰章率领下,活动在镜泊湖、敦化、安图、桦甸、额穆等地区。
10月,日军调集30万兵力占领临江、辑安、漾江、抚松、桦甸、延吉等县大小城镇和乡村,对***及其一路军指挥部开始疯狂的"围剿"。在无衣无粮、冰天雪地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在山林中与敌周旋5个多月。直到1940年2月,部队只剩下300多人。为缩小目标,队伍分散活动。杨带领少数几个战士活动在濛江县境内,直到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尸体后,发现他的胃里竟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在日军严密封锁与"围剿"之下,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与第三路军也遭受到很大损失。
在这严重关头,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负责同志提出了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重新制定了新的游击活动计划,重新整编部队。第一路军缩编为3个支队,在魏拯民等领导下,以长白山林区为游击根据地,坚持艰苦斗争。第二路军缩编为3个支队,在周保中领导下,活动在牡丹江、勃利、宁安及松花江下游地区及乌苏里江沿岸。第三路军缩编为4个支队,在李兆麟、冯仲云领导下,活动于黑龙江省南北两地区。
抗日战争的环境越来越艰苦,东北抗日联军兵力日趋减少,许多优秀干部也先后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三个省委负责人1941年春再次集会,提出保持抗联旗帜、坚持最后胜利的方针,1942年秋,东北党委员会确定保存实力培养干部的方针。于是,抗联各支队改变过去的游击方式,将主力转移到中苏边境隐蔽整训。其他部分编为13个小分队,留在东北坚持斗争。
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毛泽东也于同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中国抗日战争进人最后反攻阶段。东北抗日联军又和八路军、苏联红军一起参加解放东北的战斗。
东北抗联部队在反攻前夜举行反攻誓师大会。抗联主力部队分成三路由野营出发:一路由冯仲云率领向沈阳进发,一路由李兆麟率领挺进哈尔滨,一路由周保中率领进驻长春。同时,400多名抗联干部被有计划地派到东北57个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这对恢复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各地的组织,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争取迅速地和党中央取得直接联系并打通和八路军之间的关系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同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殖民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五宪草
6月国民党占领京津后,即于7月宣告结束"军政",开始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次年3月,又于国民党三大上通过《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名义为对国民权利的实施办法作一规定,实际上则尽可能地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当时规定训政时期为6年,1935年结束。"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范围的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兴起,人们要求开放政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不得不摆出些拥护"民主"的姿态,表示赞同舆论界关于"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要求。1932年4月,国难会议于洛阳召开,通过如下决议:(1)切实办理地方自治,如期结束训政。(2)宪政未实施前,提前设立民意机关,定名为国民代表会,限期于1932年10月10日以前成立。
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于1935年3月召集国民大会,并由立法院从速起草宪法草案。1933年1月。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成立以孙科为首的40人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至6月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随后便根据蒋介石的意图作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减少民主的成分而增加独裁的气味:将初草中的内阁制改为总统制;将选民直接选举总统改为由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将除行政院院长由总统任命外,其余四院院长均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改为四院中的司法考试两院院长亦由总统任免(经立法院同意)。1934年10月,立法院对宪法草案三读通过,提交国民党中央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