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2020000000032

第32章 1954年(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集中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适当照顾到资本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也为资本家所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明确和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走,从而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同时也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部宪法是对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所以这部宪法是中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是我们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它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它是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纲领。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红楼梦》是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曹雪芹写的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它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虚伪、残酷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歌颂了具有民主倾向、追求爱情自由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巨著问世之后,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广泛的传播,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竞成了一种专门学问——"红学"。俞平伯,原名俞铬衡,1900年生。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又积极参加进步的民主运动,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早在20年代初,俞平伯已开始研究《红楼梦》,他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他是"五四"以后形成的"新红学派"的权威作家之一。为更好地研究和继承祖国古典文学的优秀遗产,有关部门在建国初期陆续整理出版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一批古典文学作品,这一契机带来了建国后红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在此期间,俞平伯便将1922年写的《红楼梦辨》修改重订,以《红楼梦研究》的书名出版,并相继发表了《(红楼梦)简论》等10余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俞平伯对《红楼梦》作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如他对《红楼梦》作者的考证,首次弄清了前八十回与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的区别;对《红楼梦》各种版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考证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他发挥"新红学派"的"自传说",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二是作"情场忏悔","是为十二钗作本传"。他把《红楼梦》一书的基本观念概括为"色"与"空"二字,认为正是这两个观念把书中"现实的"、"批判的"、"理想的"三部分内容统一起来了。他认为《红楼梦》的写作风格是"怨而不怒",对两个女子的态度是无所偏爱,"钗黛合一"等。总之,他忽视和否定了《红楼梦》一书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倾向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李希凡、蓝翎两位青年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写信问《文艺报》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文艺报》没有答复。后来,文章在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1954年9月号)上发表,对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尖锐批评。文章指出:俞平伯研究《红楼梦》,依然受旧红学家思想的影响,"未能从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去探讨《红楼梦》鲜明的反封建倾向,而迷惑于作品的个别章节和作者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离开明确的阶级观点,从抽象的艺术观念出发,对他所谓的《红楼梦》的"怨而不怒"的风格大肆赞扬,实质上是企图减低《红楼梦》反封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为,俞平伯把《红楼梦》的基本观念概括为"色与空",这不仅否认了《红楼梦》鲜明的倾向性,同时也否认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俞平伯是以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分析和评价《红楼梦》。有人要求《人民日报》转载此文,又遭拒绝。几经周折以后,《文艺报》在当年第18期转载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并在编者按语中说,文章作者是两个正在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他们试着从科学的观点对俞平伯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全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加入讨论,使我们对《红楼梦》这部伟大杰作有更深刻和更正确的了解。李希凡、蓝翎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10月16日,他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其他有关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并附上李、蓝的文章,称"这是三十多年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批评《文艺报》、《人民日报》某些人"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指出,这种"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值得注意;并提出要批判俞平伯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另外毛泽东还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的高度,发动了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斗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信,各报和有关部门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有组织地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运动。

这次批判主要在1954年10月至1955年1月期间进行。在此期间曾专门召开过两次较重要的会议:一是1954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研究部召开的《红楼梦》研究讨论会。会议指出,肃清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影响是思想战线的迫切任务。二是1954年10月至12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召开的扩大联席会议(共开了8次),就反对《红楼梦》研究中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倾向、《文艺报》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上的错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检查了《文艺报》的整个工作。最后通过了决议,改组了《文艺报》编辑机构。

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1955年出版的《(红楼梦)讨论集》4集中,共收入讨论文章129篇,近100万字。这些文章论证的中心思想是: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义倾向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内外矛盾和斗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即将崩溃的历史命运。着重批评了俞平伯承袭胡适的观点和方法,割弃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用繁琐的考据把人们引向不可知的迷津。

这场批判运动主要是批判唯心主义,鼓励人们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红楼梦》和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不断清除学术领域的唯心主义思想和方法,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年们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整个学术界开始了对胡适思想特别是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清算,也成为"红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这场批判运动的缺点和失误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俞平伯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否认和忽视了建国以后俞平伯在红学研究中的进步因素和积极性。应该说,俞平伯在解放后对《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开始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修正了"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以真人做模型,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成为作品的人物典型;也初步认识到《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时代、意义和它的局限性。至于俞平伯对《红楼梦》的考证和对高鹗续书的评说,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第二,把文学研究中的争论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背景相联系,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在这种扣帽子、打棍子和无限上纲的形势下,俞平伯实际上处在受批判的地位不能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申辩。到"文革"时期,把《红楼梦》研究问题上的论争说成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把胡适派连同俞平伯在内列入敌我矛盾,这使一些专家学者,对搞学术研究心存恐惧,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

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

胡适,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1910年留学美国。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提倡白话文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五四运动以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传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哲学,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解放前夕,胡适逃往美国,后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死于台湾。

10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即提出要通过批判俞平伯的错误思想把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开展起来。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一文,提出,批判文化界的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思想,"战斗的火力不能不对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头子胡适"。1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若同该报记者的谈话,进一步指出:"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学术观点在中国学术界是根深蒂固的,在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当中还有很大的潜在势力。我们在政治上已经宣布胡适为战犯,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胡适还是学术界的’孑L子‘。这个’孔子‘我们还没有把他打倒、甚至可以说我们还很少去碰过他。"于是,全国掀起了批判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1954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联席会议,决定联合召开批判胡适的讨论会。讨论的内容分为9个方面,即:胡适的哲学思想批判、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胡适的历史观点批判、胡适的文学思想批判、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观点批判、胡适的中国文学史观点的批判、考据在历史和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红楼梦》的人民性和艺术成就,对历来《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联席会议确定以郭沫若为主任组成9人委员会领导这场批判。参加会议的作家、历史学家、大学教授、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学术刊物编辑将近100人。讨论会延续到1955年3月,共举行21次。为指导这场批判能健康地进行,195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于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讲演工作的通知》。3月1日,又发出《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通知和指示论述了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指示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因此,党在思想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唯心主义思想","必须在知识分子中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通知和指示还规定了各级党委在领导开展这场批判中必须掌握的各项政策。从1954年12月开始,全国各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各高等学校举行各种讨论会、座谈会和批判会。全国省、市级以上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了几百篇批判文章。195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共8册,收入150多篇文章,计200多万字。这次批判,规模之大,参加者之多(大部分都是知名人士),持续时间之长(长达两年之久),批判范围之广(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是空前的。

这次批判在各个不同领域进行重点的批判。

哲学界人士集中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他的实用主义世界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实用主义的唯心史观,实用主义的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批判者认为,胡适用实用主义对抗辩证唯物主义,用唯心史观对抗唯物史观,用改良主义对抗社会革命论,用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他的全部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胡适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可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