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2020000000047

第47章 1956年(6)

在政治领域,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已经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在各方面树立了领导地位。总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今后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能进行得比较顺利。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这个改造是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逐步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多种过渡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通过合作化的道路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逐步过渡可以使被改造者逐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制度,避免因生产关系突然改变而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其次,这个改造是用和平方法进行的。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用和平方法即说服教育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把资本家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本来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但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由于我们把这个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使它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所以能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第三,这个改造是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使这两种改造同时进行,互相促进。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所谓人的改造,既包括资本家、富农等剥削者的改造,也包括广大劳动者的改造。当然,剥削者和劳动者的改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不能混为一谈。既要把剥削者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又使工人、农民等劳动者不断提高觉悟。这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尽管在改造的后期由于过于仓促和粗糙造成的偏差,以致长期遗留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肯定: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是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是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由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加上长期拘泥于具体模式,忽略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又存在着"求纯"的倾向,改造后期又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所以会遗留下许多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可不可以允许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与发展?二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造的完成而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后,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否需要发挥,如何发挥?三是国营经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否划分层次,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层次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在改造高潮中被掩盖起来。客观形势要求党和政府进行这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正进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是随着革命战争结束而开始的。但是,那时还有繁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需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加紧步伐的时候,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事实上不能不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会改革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的工作中心,就应该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来。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在各方面都还不完善,需要稳定、巩固、调整和改革,而这种调整和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并且完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来进行。

国际形势的变化是: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在4月和12月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写成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党认为,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被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意义。

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党员1073万人,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国外59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应邀列席了会议。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代表们围绕上述报告,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讨论,最后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这次大会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

"八大"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认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它表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据此,"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八大"制定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规划,这就是在三个五年计划或再多一点时间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使机器制造工业、冶金工业等能够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八大"党章的总纲中,又明确地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周恩来指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提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并且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以及使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等方针。

陈云在大会发言中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个意见受到大会的重视,为大会决议所采纳。这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

在国家工作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大会指出,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此要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改善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监督;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要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守法,依法办事。

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方针。

大会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原则和重要措施: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第三,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第四,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政治原则。在党内不允许有违反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行为,不允许有分裂党、进行小组织活动、向党闹独立性、把个人放在党的集体之上的行为;第五,保持党的先进性,大会号召为提高共产党员的标准而斗争。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它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设想(包括八大一次会议以后不久提出的一些新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地讨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它毕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提前完成。然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中,都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偏向。这年9月,成功地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上,连续发生了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一时间,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机掀起一股反共恶浪。复杂的斗争形势,对党内产生一定影响。

为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八大路线,澄清党内的一些混乱思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确定1957年年度经济计划,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会委员84人,候补中央委员65人。列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和地方的其他负责工作人员147人。

这次会议的议程有三个:(1)时局问题;(2)1957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控制数字;(3)粮食和主要副食品(猪肉和食油)问题。

***就目前时局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了埃及问题、波兰问题和匈牙利问题,谈到了党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应得的教训。

周恩来就第二个问题作了报告,报告说明了1956年度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充分肯定了成绩,指出了缺点,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同时提出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报告指出,鉴于1956年经济发展计划中有某些项目不恰当,某些费用过多,1957年的计划,应当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对基本建设规模作适当压缩。确定基本建设投资为111亿元,比上年减少20%。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提出在国家机关中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陈云就第三个问题作了报告。报告对改善粮食收售工作,对于增加猪肉和食油的生产,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