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神圣大明帝国
20268100000077

第77章 滁州新主人朱元璋

滁州之战刚结束,城内到处是捉拿元军余孽的叫喊声,老百姓都吓坏了,躲在房里不敢出门。

老百姓手捧鲜花列队欢迎场景,并没有像朱元璋期待的如愿出现。

只有十几个干巴巴的老头不怕死,主动到城门口迎接这位滁州新主人。

朱元璋自己没念多少书,对读书人很尊重,深知现在定远军的武备发展还行,文略却一直是短板。

最重要的是,他写文章确实太水,现在身边最缺的,就是像李善长这样的秘书。

朱元璋急忙扶起李善长,亲切地拉着他衣袖:“我朱元璋何德何能,明公二字可担当不起。先生这一趟劳苦功高,辛苦了!”

李善长谦虚客气了一番,把身旁那十几个长者,逐一介绍给朱元璋认识。

这些人都是滁州的前辈人物,好多人还是当地的土豪乡绅,德高望重,一呼百应,每个人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朱元璋知道自己是个外来户,要想在滁州这地方站稳脚跟,就必须和这十几个老头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老朱同志摆出了亲民的态度,暂时放下了对地主老财的成见,和他们一一见过。

黄观戴着大墨镜,在旁一言不发,盯着这十几个老头,一个一个仔细瞧。

那模样,简直就像是在看十几只披金戴银的肥猪,这些人,绝对不会像缪大亨那穷地主那样一无所有。

可惜了啊,老朱同志要养着过年,不让宰。

黄观失望地叹了口气,本来还想在滁州找几个土财主抄抄家,再试试手气。

这下……没搞头了!

十几个老头拉着老朱同志,一把鼻泣一把泣,诉说着这些年受到元军的种种欺压。

苛政猛于虎,老百姓逃得七七八八,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滁州已经苟延残喘,处于崩溃边缘……我们都没法活了!

朱元璋耐心听他们哭穷,和黄观对视了一眼,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

老朱同志处心积虑,带着两万多人马,奔波一百五十多里路,辛辛苦苦打下了滁州。

结果却发现……自己接了一手烂活,得到了一家破产的二手公司!

这个意外的结果,朱元璋想不到,黄观也想不到。

接手一家破产公司很容易,要救活并把它经营好,却并非易事。

就像《千王之王》里,星爷在狱中通过石头剪子布,轻松赢了诚哥一家破产电视台,结果……亏死你!

黄观学的是管理专业,知道前途艰难,干笑着安慰老朱同志道:“义父,别忘了我们还带来了四五万老百姓,这些人都是滁州崛起的基础。只要有人,就能重建家园,一切……都会好起的。”

老朱同志的无奈人生又开始了,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很无奈地接受眼前的现实。

那十几个老头,一起抬头看着朱元璋,眼巴巴地看着他。

明公,新人新气象,你应该不会像元军一样,再收常例钱、过节钱、公事钱、撒花钱……等等一系列苛捐杂税了吧?

朱元璋猜中了故事的开始,却没有猜中故事的结局,干了赔本买卖,心里闷郁得不行,当场就拍板表了态。

大家可以放心,我朱元璋也是布衣出身,知道老百姓的难处,咱家不收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收寨粮!

于是皆大欢喜,十几个老头又看见了人生希望,主动在前面带路,领着朱元璋进得城来。

滁州是元军占领的城池,城内看不到那些蜷缩在墙角的难民,也听不到卖儿卖女的声音。

冷冷清清,街上连小商小贩都见不着一个。

黄观悄悄拉了拉李善长的衣袖,笑嘻嘻道:“李世伯,滁州……城市治理得很好嘛。”

李善长神情怪异,苦笑道:“滁州原先还是有很多难民的,元军一来,逃了一些,剩下的都被抓去砍了脑袋,拿去冒功领赏了。”

黄观面无表情:“……”

对于元军这种做法,他已经完全麻木了。

朱元璋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似是自言自语叹了一句:“这兵荒马乱的,天天都在打仗,都不给老百姓活路,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是所谓:“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在旁捻须微笑,从容说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治军严明,爱护百姓,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如今元君暴虐,不得人心,而且朝政紊乱,上下不和,天下群雄并起,元朝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

这个大明第一开国功臣,当了大半辈子窝囊秀才的李善长,第一次露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只要明公能效法汉高祖,韬光养晦,聚积了足够力量,要使天下太平,却也并不难。”

先生的意思是说……高筑墙,广积粮?

朱元璋诧异地看着眼前的这个老秀才,又回头看看黄观。

惊讶地发现,李先生所说的意思,竟然和这败家玩意儿出奇的相似。

这一刻,朱元璋已经认可了李善长。

先生,我现在正式宣布,你在定远公司的试用期结束了,以后就升职做总经理助理。

为公司出谋献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协助我管理物资供应。

顺便,有空再帮我写写对外书信什么的,先生是读书人嘛,这点小事提笔就来,轻松搞定。

朱元璋带人占据了官衙,收编降兵,正式把办公地点放在了滁州城内,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并发出了布告,大赦滁州。

老百姓开始小心翼翼走出家门,向街坊邻居打听滁州新主人是谁。

城外的跟着朱元璋逃荒而来的难民,也开始潮水般涌进城里,四处打听哪里可以找到工作。

只要有人,滁州就活了起来!

黄观跟着老朱同志和李善长,从衙门里出来,看着满大街都是四处游荡的无业游民,觉的头大如斗。

立刻就意识到了一个,自己两辈子都不曾遇到的大问题……难民问题!

难民再就业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一旦难民生存都成问题,城中就会陷入混乱,滁州也就完蛋了。

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滁州城外是有很多田地无人耕种,荒芜了下来,可是种粮食也得有一个自然生长周期。

等麦子长出来,难民坟头的野草都三尺高了。

黄观拉着朱元璋,正色道:“义父,看到这些人没有?他们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置,滁州马上就会变成第二个濠州。”

朱元璋绝顶聪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他是滁州新主人,不想滁州像濠州那样乌烟瘴气,望着李善长问道:“先生,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几万人的难民,完全可以把滁州的地皮都啃掉一层,足智多谋的李善长,也皱起了眉头。

李善长苦想半天,咬牙道:“开仓放粮,安抚民心,确保百姓不要乱起来!”

黄观摇头道:“世伯,滁州官库存粮也不多,咱们恐怕只能解决百姓三五日的温饱,开仓放粮并不是长久之计。”

说实话,连年灾荒,滁州官库里的粮食确实很少,主要的存粮都在军营里。

但那不能动,部队没饭吃,后果更严重!

黄观歪着头想了想,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笑道:“依小侄之见,不如将本地大户人家的主事人找来,大家一起坐下来喝喝茶,讨论一下下岗职工……哦,不是,难民分流安置再就业问题。”

朱元璋和李善长相互看了一眼,两人听得一头雾水,都有点懵了!

分流安置再就业?这是……什么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