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保健小百科
2029000000007

第7章 家庭科学保健指南(3)

阴虚是相对于内热而言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阴虚与内热和痰湿往往并见,从而形成湿热兼阴虚。这也是现代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以为,现代都市人群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很多。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方面的保障增强了,平均寿命也延长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饮食方面。现代都市人群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

二是情志原因。现代都市人群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

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床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代都市人群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所以阴分易伤。

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黄帝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综观现代都市人群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饮食应当荤素均衡

实热、虚热、湿热三类都市人群的饮食结构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我所接触的大多数都市人群,白领也好,老年人也好,大部分是属于吃得多,而排出体外的少,由于运动量很小,所以新陈代谢比较缓慢;还有的是因为营养品补过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现代都市人群应该多吃素的食物来均衡一下。

先父孔少华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壮年饮食应以清热类食物和化湿类食物为主,而针对中老年则应以滋阴、清热和化湿类食物为主。

萝卜鲫鱼汤

在生活中,我经常用萝卜鲫鱼汤来帮助我母亲进行调养,有时我自己也爱喝。因为我母亲患帕金森病已经15年了,现在基本上行动不了,她的体质是典型的少运动的体质,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她的脾胃转起来。

但是怎么办呢?她又没法运动,帕金森病也是不治之症,这个谁也别吹牛,现在这个病还真谁也治不好。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炖萝卜鲫鱼汤。

用两条鲜活的鲫鱼,一根白萝卜。先把鲫鱼用油给煎一下,但不是炸,油不要多放;煎一下以后放点葱,放点姜,姜葱都切成段;煎完以后把姜、葱再捞出来,把它撇掉;再把鲫鱼放到锅里煮,并且煮的时间一定要长,要煮至少1个小时以上,因为这道食物主要不是为吃鲫鱼的肉,主要是取它的汤。等快熟的时候,提前差不多10分钟左右吧,再把萝卜放进去。

长期喝萝卜鲫鱼汤,对我母亲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鱼类是滋阴的,而且《本草纲目》和一些其他药书也都认为唯有鲫鱼是补脾的,是入土的,而萝卜又有顺气通畅的作用,所以萝卜鲫鱼汤可以长期作为我们的一种饮食,来补脾胃,滋补肝肾,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疗处方,而且这几样东西也不贵,在市场上哪儿都可以买得到。当然,任何一种食疗也不宜太过了,太过了也会出现问题。

四味益胃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都市人群大部分存在胃阴受伤,症状是口干、舌燥、感觉口渴等。比如说一些公司的白领,一天到晚工作压力比较大,属于忧思伤脾,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四味益胃汤来补一补。

四味益胃汤由四味药组成,而且这四味药也都属于食品,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四味药分别是: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

那么,沙参、麦冬、生地和玉竹各取多少呢?各取10~12克就差不多了,但是需要将它们等分,然后放进锅里用清水煎煮20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四味益胃汤的主要作用是生津、养阴,就是针对胃阴虚的人、长期大量喝酒的人、工作压力大的人、经常思虑的人,饮用后效果非常好。

保健品不可乱吃

什么是保健品?许多人认为保健品是对人体具有某种功效的营养食品。其实这种认识太过表面化了。尽管有很多保健品我们可以选用,对身体确实是有益的,但在选择上还是应该慎重。

一般而言,保健品都是经过特制的、浓缩的或添加了某些添加剂的生理功能物质。再经过大工业生产,早不是什么天然食物了,更何况某些中药保健品的制作,实际上早已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而变成纯化学的生物制剂了。

中药的功效并不等于植物中药性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基因工程。比如银杏叶有活血的作用,这是从植物药研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但这不完全等于银杏叶在中药中所发挥的作用。再比如杏仁,中医认为它有宣肺开玄府的作用(肺主皮毛),因此它对皮肤有较好的理气及改善代谢作用。但从植物药研究的结果得不出这些结论,若仅取杏仁油用,也就丢失了上述作用,只能作为油参加化妆品的乳化过程,从而也就丢失了中药的性味归经作用。

保健品是供生理上有特殊需要或体质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的人使用的,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但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制作工艺产品,二是必须要合理使用,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选择,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搭配。

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儿童补剂和口服液,都标榜自己有长高长壮的功能,其实很有可能有激素的成分。人体之生长,纯为自然而然,若三五岁童孩,就较同龄人又高且壮,实在是因滥服保健品而拔苗助长了。当前儿童生理早熟现象,就足以引起我们对保健品的慎重对待。

虚寒体质的饮食调节

前面讲了对于虚热和实热体质人群的饮食调节,那么对于虚寒体质人群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虚寒体质人群首先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凉,如果喝点绿茶或者喝点凉东西,胃就容易感觉不舒服。

我给虚寒体质人群介绍一种食疗方法。我们可以去找鲜葫芦,当然要找成熟的鲜葫芦,然后把葫芦头去掉,去掉以后把里面掏空,然后在里面倒上黄酒,之后用一个盖子塞紧,在家里找个阴凉的地方置放,放10~20天,以后可以每天饮用一两,但不要多。

我们知道,黄酒的辛温燥烈程度与白酒是不一样的,黄酒本身是养胃的东西。酒本身属于药引,酒在《本草纲目》里被称为百药之长,它是药引子。所有药物都要入经,比如牡蛎是人肾经的,石决明是人肝经的,而酒则是人十二经的。

虚寒体质的人,可以每天饮用一点黄酒来调理身体。即使不是虚寒体质的人,以上葫芦酒也可以作为日常的一个养生方法,它不但有合胃、健脾的作用,还有利湿的作用。湿是指脾湿,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饮用葫芦酒的话,就可以把体内的湿给化掉。

“六气”与“六淫”

“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气”的变化称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正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本来是无害的。而且我们的身体在日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对周围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六化是不会使人发病的。而“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正所谓阴阳相移,寒暑交替,这些气候的变化本来遵循一定的规律。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的发生非其时而有其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天的气候本应当开始温和了却反而继续寒冷,进入冬季本应当寒冷了却反而继续温热,或者气候变化过于急促、太过或不及,如暴寒暴暖。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六淫”。

疾病的发生固然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会发病。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气”,对于后者来说便是“六淫”。即使气候变化正常、风调雨顺、气候宜人,也有人会因其适应能力较低或生活习惯上不注意而生病。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的机体来说也是“六淫”。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气候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否患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以常见的感冒来说,感冒一般是因为感受风邪所致,比如你刚刚洗完澡,或者刚刚运动完出了一身大汗,如果你马上去吹空调或者说不小心受风了,汗毛孔就会闭住,汗毛孔闭住后体内的热宣泄不出来,散不出来就导致寒闭于外,热淤于内,这样就会出现发烧、流鼻涕等感冒症状,这就属于外因致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被称为“六邪”。

外邪致病,内因所引

虽然许多疾病是由“六淫”这些外因所导致的,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病人在体内有致病的内因存在。比方说,如果体内本来就有湿,那么当身体受到寒邪的侵入时,寒邪跟风邪就会迅速地结合起来,加上体内的这种湿,就会寒湿相合,会在体内形成一个风寒湿。因为寒主凝固,寒主收敛,所以如果是风寒湿的话,就会感到周身的关节或者一些部位会有疼痛的感觉。

当风寒湿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人体内时,人就会感觉到浑身的疼痛游走不定。所以中医里讲风是怎么回事呢,说风邪是善行而数变,因为风嘛,它会来回地游走。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这类疾病,往往都是因为风邪、寒邪和湿邪共同作用,在人体内形成风寒湿而导致的。

我们再来说说暑邪,暑邪更加复杂一些。比如我们在暑季因为天气热而引起的中暑现象,就是因为受了外来的暑热之邪所导致的。

还有一种暑叫暑湿之邪,它是一种杂气所致。举个例子,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统帅诸葛亮为了与魏国的司马懿打仗,必须要先把后方稳定下来,平定后方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因此诸葛亮带领蜀兵进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广西、云南一带去进行平叛。而孟获是当时起兵反蜀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一位首领。那么,诸葛亮与孟获打仗是在什么地方呢?大约就在现在云南省沾益县一带,这里当时是南方的炎热潮湿之地。根据小说里的描述,当诸葛亮带着蜀兵经过这里的一条河的时候,这些蜀兵全都病倒了。

分析小说里描写的士兵症状,我认为蜀兵生病的原因就是暑邪中的杂气所导致的。这些杂气是什么气呢?它属于暑湿上腾,升腾到空气中又降了下来,形成天地问的一种杂气,形象点说就叫做瘴气。中医中的瘴,就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我想这种气大概是有传染性的。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的燥气,一般容易发生在秋天,而且主要容易损伤我们的肺,引起感冒、咳嗽、大叶性肺炎等疾病。燥后面就是火了,火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上火这个道理。

而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内在的因素——内伤。内伤就是由情趣所伤,由饮食所伤,因此,外邪才容易侵入而致病。外邪致病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好比“墙壁不固,贼乃敢人”一样。

人们常常把患感冒归结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因此,往往很注重正气的培养,从而对增加营养、进食补药或保健品等方法青睐有加。如在日常饮食中大量增加高营养食物,或服食参、虫、芪等滋补药品,或进食各种以滋补强壮为名目的营养保健品,以为这样就能增强体质、抗御病邪、避免感冒,其实这种选择源于对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误解。

正气虚并不是导致感冒发病的唯一因素,机体功能的任何一方失调都可能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从而诱发感冒。有些时候,体内毒素的聚集更是引发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时行之邪伤人者,病无老少,率皆相似。”

“时行之邪”,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寒暖失常,人体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故易罹患。而“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是指体质偏弱或者内热素盛,流感病毒才能轻易侵入。比如内热壅盛,也就是俗称的“上火”,往往是导致感冒的因素。的确,感冒病邪往往更喜欢光顾那些内热盛、易上火之人。换句话说,有了伏邪,就更容易招致外感。体内蕴热蓄毒是外来病原入侵者的“内应”,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其结果是内外合邪,并发成了感冒。

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

一年中的气候总要产生变化,首先表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上。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四季划分的依据,而我们只需要遵循这些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养生。

在《黄帝内经》里,对于四季的特点也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避寒暑”强调的就是要适应四季变化规律的意思。

春天是生发的特点,夏天是生长的特点,秋天是收获的特点,冬天就把秋天收获的东西储藏起来以备用,准备第二年春天的生发之气。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根据这些现象,古人在养生方面提出了几个观点:春天适合养肝,夏季适合养心,秋天适合养肺,冬天适合养肾,而脾则四季都适合养。

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在养生时就要严格地按照气候的变化去顺应它,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们还是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既然知道了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呢?从“避寒暑”上来讲,古人又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总结出了八个字,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并据此发展出了指导针灸治疗的原则。如《难经·七十难》中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随之,故当浅取。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随之,故当深取”。

内科方面的疾病也是如此,如眼下很时髦的“冬病夏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