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有效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功的决策。美国经济与管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西蒙曾强调:管理就是决策。
面对不断升级、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顺利实现管理目标,不仅要能够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还必须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对经营决策有足够的重视,明确其有关理论和方法,这是企业的制胜之道。
奥卡姆剃刀定律
有位老和尚,养了一条狗。这条狗的名字很怪,不叫小花、大黄、小黑、小白,更不是旺财、来福,这位大师给它起名叫——放下。每日黄昏,他都要亲自去喂它。落日下,只见念诵了一天经的老和尚端着饭食,来到院子里,一声声地喊着爱犬的名字:“放下,放下——”
一次,这个情景被一个小女孩看到,她疑惑地跑去问:“大师,你为什么给它取名叫‘放下’呢?这个名字好怪哦。”
大师笑着说:“小姑娘,你以为我真的在叫它吗?我是在告诉我自己,要‘放下’。”
大师就是大师,狗的名字都取的如此有哲理。其实大师就是在告诉自己,每天,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事情,学会休息,因为,工作永远也做不完。
有位管理者曾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次,董事长在中午下班前5分钟告诉他,中午一起吃饭,说完董事长就下楼,去车里等他了。可这位管理者是位总经理,回到办公室后东忙西忙,电话不断,又收传真又签字,忙了半天才下去。董事长早已经在自己的奔驰车里等得不耐烦了。这位总经理笑着对董事长说:“老大(他们是好朋友),电话太多。”董事长看了看他说:“吃饭都赶不上,你还能干什么?我说吃饭就吃饭,我让放下就放下,你没有那么伟大,工作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
很多管理者每天都看上去很忙,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快被挤没了。如果你的生活也是这种状态,请记住,你永远都有工作,工作对你来说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要学会放下,学会休息。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管理者甚至心理状态出现异常:语无伦次,过度紧张,效率低下。美国有一位企业的董事长就发现自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行为都变得异常了,就为自己找了一件事做:钉钮扣。他一感到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就会停下工作,在一块布上钉一颗钮扣。后来钮扣钉得越来越多,好几块布上都钉满了各种各样的钮扣。再后来他把这一爱好进行了普及,很多时候,员工都会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削铅笔,或者帮其他员工削铅笔,再后来发展到帮员工煮咖啡、倒垃圾……看上去简直就像个小勤杂工一样。但他并没有放下自己那些重要的工作,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放松自己,让自己休息的简单劳动上,而不是那些永远都没完没了的、其实并不重要的工作上面。一年后,他的精神状态恢复了正常,但他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拼命地工作了,而是把工作分成三种:必须自己做的、可以交给别人做的、可以完全放下的。后来,工作对他来说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他也不用靠钉钮扣、削铅笔来解放自己了,如今他可以去打高尔夫球,可以去游泳——他发现了新的工作方式。
和他一样,美国汽车公司总裁莫端要求秘书给他的呈递文件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批阅;桔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须批阅;黑色的则表示是必须他签名的文件。
管理学认为,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就是管理学中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管理学家笔记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企业才能轻装前进。
理想主义猪的命运
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叫动物庄园的地方。那里生活着许多的动物,它们的生活和我们人类一样。最近,在改革东风的吹拂下,动物庄园兴起了一轮房地产热,牛们猪们、鸡鸡鸭鸭都搞起了房地产,房地产峰会、明星对话论坛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话说动物庄园里有一只理想主义的猪和一只结果导向的猪,兄弟俩不甘人后,也搞起了房地产。他们各自组建了一个房地产公司,分别培养了一支理想主义和结果导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有一天,他们作了一个约定:比比谁的企业做得大,赚的钱最多。
理想主义的猪做事向来追求完美。他目标远大:企业要做大,首先必须有一套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动物庄园作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优秀的庄园企业在他人眼中只算得“小企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花了一笔钱,请来山姆家的麦卡管理咨询顾问,引进了一套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有了一个宏伟的百年战略规划!每年年终,他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奖励那些做事规范、工作完美的理想主义的猪。
理想主义的猪雄心勃勃地设想,有了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只要能够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每只理想主义的猪的工作,在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中,所有这些理想主义的猪各司其职,就可以推动企业方阵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结果导向的猪做事则一向很实际。他觉得,企业最终必须靠业绩说话,而良好的业绩首先必须有良好的销售。于是他也花了一笔钱,买了一套销售和客户管理软件。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建造并且销售房子,又通过销售结果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他也设立了一套激励制度,重奖当月为销售做出重大贡献的结果导向的猪。如果房子的销售总量高于上月,那么所有结果导向的猪都将受到分量不一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双方比较比赛的结果,理想主义的猪不如结果导向的猪的一半。理想主义的猪大惑不解,花了这么多钱设立的管理体系怎么会不管用?
重复错误可不是理想主义的猪的作风,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到企业中去调查,发现所有理想主义的猪都在努力工作,早上唱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去上班,晚上还自觉主动地加班,费了惊人的时间和精力将每一件事情都打磨完美。在管理体系之下,所有的工作都受到层级严密的控制,同时所有工作也都依从上级的安排和指令。但由于出现一些投入巨大但产出不大、意义不大乃至错误的事情,不少理想主义的猪备受打击,神情沮丧。与此同时,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中,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其他部门进行沟通,部门之间充斥着一股相互抱怨的语气……
他又跑到结果导向的猪的企业中考察和交流,发现他们企业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个个目的明确,行动迅速,应变灵活,人员少于理想主义的猪,但开发楼盘比自己还多。产品不算最好,但销量很好……
这些都让理想主义的猪感到无比困惑:完美制度竟然不如粗放的管理,这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适合万事万物的规则,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如此。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可能经常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的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制度再完美,也不可能预测到企业未来发生的所有变化,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具有灵活性或弹性的控制系统才是成功的。有人说管理不是“管”,而是“理”的过程,作为管理者,不能规定出一套制度让员工百分百地遵从,而是应该把一切问题理顺、理好,这才叫“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者的做法。
管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弹性控制,它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企业在生产之前,都会对原材料的购买经费进行预算控制。可谁敢保证市场会按照管理者的预算运行呢?如果这个规定成了绝对化的控制,那一旦实际的产量和销售量与预测数有了出入,预算控制就可能失去意义:经营规模扩大,会使经营单位感到经费不足;而销售量低于预测水平,则可能使经费过于富余,甚至造成浪费。事实上,一般来说,实际情况和预算都是有差距的,有效的预算控制应能反映经营规模的变化才行。应该考虑到未来的企业经营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水平,从而为标志经营规模的不同参数值规定不同的经营额度,使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变化的。
管理学家笔记
依据弹性控制理论,一个做事机械的企业,是很难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上立足的。企业在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时候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便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喜马拉雅山的男孩
18世纪的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一直致力于通过研究伦理和道德哲学来研究经济学。他曾经指出,在欧洲所有国家中,“荷兰的商业最发达,那里的人们也最注重诚信。”亚当·斯密解释说,这并不是所谓国民性的问题,而是出于利己主义的原因。“当人们很少往来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存在欺骗别人的倾向,因为坑蒙拐骗的收益往往大于由此带来的损失。”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买到了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少年头脑中简单的原则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赢来了世界各国旅游者们的信任。确实,在这个物欲横流,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能不被利益左右、坚守原则、诚信为商也许并不容易,但不妨看看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他们的成功,往往靠的就是这两个字:诚信。
哈尔滨啤酒的管理者中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竞争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顾客失去诚信。因为,失败可能是暂时的,但失信则会让你成为永远的失败者。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没想到,店主竟然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
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这就是诚信,简单的两个字,却令人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的境界。
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都觉得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自觉地遵守了。
我国古人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守信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讲不讲信用,只是关系到人际关系;而政治家、军事家讲不讲信用,则关系到治国、治军的大事。企业也如此。企业中的任何一个人代表的都是企业的形象,所以更应该以诚信来要求自己。因为一个企业对消费者来说,形象毕竟是模糊的,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企业的员工。而作为管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在今天,对个人来说,诚信更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提到自己的宣传口号时也总会出现“诚信”这两个字。
现代行为经济学家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已经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利己主义。荣获2001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由美国经济学会评选,影响力仅次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马休·拉宾教授曾经指出,基于互惠原则,人们对于公平正直的行为也会做出相似回应。如同希望得到别人的善待一样,人们也会那样善待别人,即便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带来最大的收益和好处。
商业声誉包括了公司声誉、品牌声誉或者个人声誉等,这些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一个企业到底是怎样性质的呢?一个人能实践自己的诺言吗?
亚当·斯密所处的商业经济时代关于声誉的正确认识,到了今天显得愈加正确。由于信息传输更快、更难以捕捉,声誉也就更容易丧失,太阳微系统公司的CEO斯科特·麦克内利曾经观察过这种现象。他说,诚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接着,他指出:“直到人们履行自己的诺言之前,诺言还仅仅只是诺言。这也就是声誉产生的基础……同生活中一样,商业活动其实也是一种人格活动。人格是实实在在的,也就是诚信,它或许是无形的(有时候甚至还会受到欺骗),但丝毫没有减弱其真实性。”
管理学家笔记
不论对于组织机构还是个人,欺骗只能得逞一时,却不会最终成功。如果管理本身不值得信赖,那么个人可能就既不会与管理者共享自己的最佳创意,更不会将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盘托出。没有信赖,组织机构就不会信任自己的成员,成员之间也会相互猜忌。如果人们之间相互猜忌,那么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就成为一纸空文,企业也就谈不上壮大和发展。
两只手表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