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企业就是做人
——格力实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格力的企业文化就是紧紧围绕着“实”的核心,以“实、信、廉、新、礼”为核心价值观,以“忠诚、友善、勤奋、进取”为企业精神,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工作态度的“求实”文化。格力独特的企业“实”文化,支撑公司始终如一地坚持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讲,做企业就是做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出企业领导的做人风格。
一个人要想去创业,要想获得创业成功,他首先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学会如何做人。当一些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出现在媒体中时,大部分人对他们都是非常羡慕和崇敬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企业家,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才能和天赋。不是一般人就能够成为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的。事实上,经商、做企业并不像常人所说的那么困难,任何一个会做人的人,都能够经商创业。
在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到下之后,很多人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后来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史玉柱在营销与市场的拓展上是非常成功的,可他的管理却是一团糟。巨人不是死在了市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死在了管理上。
无论是管理还是被管理,其对象显然都是人。也就是说,最后还是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格力选择员工首选就是要忠诚,这就是对做人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朱江洪及董明珠从自身出发得出的经验。
董明珠做业务员时,安徽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江苏,消费水平也不高。可就在这种背景下,董明珠仅仅用了一年就把安徽做成了格力最好的市场,而江苏市场虽然也有业务员负责,却是惨淡经营,格力空调在江苏仍然是默默无闻。
朱江洪从大局考虑,决定让董明珠在负责安徽市场的同时,去开拓江苏市场,以打开格力空调在当地的困境。董明珠接到这一命令,颇为犹豫。
首先,安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而且,她打开安徽市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且已经跟安徽市场的经销商们有了感情。再说,让她同时负责安徽市场和江苏市场,她的精力有限,难以两面顾全。
其次,从同事这方面来说,她如果接受了江苏市场,对同事也会造成相当的伤害。不管怎么说,江苏的市场再差,当时一年也有300万销售额,按照公司1%提成的制度,她这一接手,就是抢了别人一年3万元的收入。她虽然性格外向、坚强,但骨子里毕竟有中庸传统的一面,没法坦然面对因为自己强而令同事丢掉饭碗的事实,这会使她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
可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她又必须义不容辞地去承担这个责任。因为当时格力空调在江苏的销售非常不好。那一年,格力在安徽的销售额达到了1200多万,而江苏却只有300多万。可以说,格力空调根本就没有打入江苏市场!江苏可是一块富饶之地,如此的销售额,实在可惜!
想来想去,为了公司的利益,董明珠接受了领导的安排。不过,她也折衷了一下,那就是只接手南京市场,江苏其他地区还是留给原来的同事,这样也能给同事一个机会。
可惜的是,这位同事没能把握住机会。1993年,他在苏南地区的销售额连1000万不到(虽然跟300万相比,已经进步不少),而且80%是在南京卖掉的。而董明珠光这一年就在南京卖掉了3650万元。再加上这位业务员职业道德太差,为了私人利益败坏公司的信誉,在年底就被炒掉了。
原因是这样的。经过董明珠的努力,格力在南京市场迅速打出了名气,这位苏南地区的业务员看到有机会可用,便悄悄跑回省会开了个店,将产品倒流回省会卖,且先发货后付款,按公司供应价加3个百分点,安装费按70%来结算。最后因为客户要货太多,这位业务员供应不及,经销商找来找去,把电话打到了董明珠这儿,这位业务员的“聪明”行为才算暴露。
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其实是可以通过勤奋努力缩小的,可如果一个人在“做人”上有问题,就很难成就大事了。说不定,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业务能力越强,破坏性也就越大。
像这位被开除的业务员,估计脑子也挺聪明,可惜他只考虑如何往自己的腰包里赚钱了,完全忽视了企业的利益,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和董明珠的思想境界相比,这位业务员实在是差得太远。1994年,董明珠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安徽市场交了出来,专心做江苏市场。有人说她傻,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让给别人去分享。可是董明珠不这样想,她觉得,从局部考虑,由于江苏比较富裕,市场潜力比安徽要打得多;从全局、从公司的整个前景考虑,格力空调要想在全国打响品牌,若白白放弃江苏市场太可惜了。
祸不见的是祸,福也不见的是福,关键还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假如董明珠像很多人想得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牢牢守住安徽市场不放,可能到今天她仍然只是一个业务员。假如那位被开除的业务员不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而破坏公司制度,能够专心地把精力和聪明劲都放在开辟江苏市场上,他也不见得落得个被开除的结局。一切都源于人生目标的不一致。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认为,做企业也好,做员工也好,都应该学会做人。对此,他曾经有一番精辟的论断:“阿里巴巴把80%的MBA开除了,要么送回去继续学习,要么到别的公司去。我告诉他们应先学会做人,什么时候你忘了书本上的东西再回来吧,如果你认为你是MBA就可以管理人,就可以指三道四。所有的MBA进入我们公司以后先从销售做起,六个月之后还能活下来,我们团队就欢迎你。我想给他们多点时间,沉得低才能跳得更远。”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在胡庆余堂当学徒的时候,就认识到规规矩矩做人是很重要的。他经常谈起自己做学徒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以证明做人的重要性:
“我在扫地的时候,经常捡到钱。捡到钱,我就放在抽屉里。我捡到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0块、30块钱,我就放在抽屉里,第二天一早交给师傅。大概一年多以后,好像就没有了。十几年以后,我师傅八十岁,快去世的时候,我去看他,最后一次去看他,那时候已经是1960年了。我的师傅把我叫到床边,他说根生啊,你还记得吗?今天我该告诉你。我说什么事,他说你在当学徒的时候,扫地时捡到钱,你都交给我了,今天我告诉你,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试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后,老板就说了,这个小孩是诚实的,他捡来的钱都不要,还会去偷吗?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在考我。我14岁的时候,我祖母70岁了,当我离开祖母身边,去当学徒的时候,路上我祖母告诉我一句话,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规规矩矩做人,老板给你的钱你拿,老板不给你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去碰它,现在这句话叫廉政。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勤劳,现在对干部的要求,廉政勤劳就是好干部。旧社会教育的语言不同,性质一模一样。因此我记住了,给我的钱我要,不给我的钱我从来不会去拿,一分钱都不要,这培养了我做人的道理。”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怎样做人,他就会怎样去做企业。尽管企业是一种法人,而人是一种自然人,但是,在经商、贸易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上同样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不善于做人的人,在商场中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做好人自然就能做好事。
“舍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用辩证的态度来看,这个词语告诉我们的,是没有舍就没有得,要先舍才会有得。
董明珠舍掉了自身的利益,可她却得到了更大的人生舞台。如果没有她在南京的骄人成绩,她就不会被大家推举为经营部的部长。如果她不是再一次舍弃自身利益,在“业务员辞职”事件后毅然接受了经营部这个烂摊子,她就不会有以后更大的舞台——2001年,她成为格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当初,任经营部部长之前,董明珠也面临着两个选择。那个挖走格力大批业务骨干的公司老板点名要董明珠,并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如果董明珠仅仅是一个业务员,或者说如果董明珠仅仅具备一个业务员的思维水平,她肯定会选择这家公司,世上有谁会跟钱过不去?
问题是董明珠的人生观已经超越了钱的层次,从进入格力那一天起,她就总是站在格力总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个销售员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小利益与大立场面前,她再一次选择了格力,并带领着这个管理还不成熟的企业慢慢走上成熟的轨道。
现在有很多的管理专家和企业都在讨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产品,技术,还是曾经被人们推崇过的渠道,或者是企业文化?
我认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精神,是董明珠这种公司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精神。技术落后,我们可以学习;产品质量不过关,我们可以改进;销售渠道不完善,我们可以努力使之变得完善。可如果我们没有一种精神,一种为公司付出的精神,我们又如何去努力,又如何能够努力?
韩国、日本为什么经济比我们发达?因为他们的员工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来爱护。他们并不认为为公司多做点事就是损失,相反,如果他们能够多为公司做点奉献,他们会非常高兴。在他们的意识里,公司这个“大家”好了,他们个人的小家才会跟着好起来。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只要牵涉到利益的事情,一切都以自己为目标,能多拿就多拿,能少干就少干。这种工作态度,工作精神,怎么可能把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
柳传志说过:“大企业做人,小企业做事。”
李嘉诚相信天下最聪明的生意经是——做人重于经商。换言之,要经商必先做人。的确,小商人做生意总是两眼盯着钱,心中有种种惑人的“小算盘”,这种小“摊贩”似的经商方式,是绝对不可能把生意做大的;大商人则心明眼亮,把做人的利害关系摆在第一位,因为他们懂得,善于做人可以给自己经商带来无形的资产,赢得大笔的财富。前后两种人,做人态度,经商方式不同,境界自有高下。李嘉诚则属于做得到位,经商得法的一代“华人首富”——在他的人生簿和生意簿上处处闪现着一等人的智慧、做一流人的法则。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一个小公司能否做强做大,关键在于老板的个人素养。
比如,有人心眼太小,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样的小作坊风格是无法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的,即便是看到他们的企业已经粗具规模,也难保他明天还会存在;有的老板脾气焦躁,缺乏宽容,对下属写的报告里的错别字都能大动肝火,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的气质能够率领千军万马,带领员工决胜市场;还有的老板对下属张口就骂娘,连尊重别人的起码修养都没有,谁也不会相信这种人能够尊重素不相识的客户。
以当今的房地产行业为例,现在房地产行业的水平已经大大成熟,仅仅比较某个单项技能,你很难说出不同公司操作的两个楼盘之间的差别。无论是有十几年经验的大型公司,还是初次试水的开发新手,只要整合到高水平的乙方合作单位,或者招聘到资深员工,他们在研发水平、营销能力、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上就很难分高低。单从硬件上讲,你是无法对其进行区别的。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差别不是有形的、物质的,而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差别。也就是说企业之间的比拼已经超越了商品的比拼,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往大处说,就是企业文化;往小处说,就是老板的个人人格。在一个企业里,从领军人物的性格到企业文化,再到产品风格,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董明珠的强硬与守信,廉洁与创新,一旦贯穿到她的企业管理与营销渠道、以及产品质量方面,就表现出格力空调让人放心的品质;比如万科王石的清高不俗、讲究品位和心思细密,成就了万科产品的精致细腻和人文格调。
做企业就是做人,做人就要诚实、守信、廉洁、创新、互相尊重,而这,就是格力“实文化”的精髓。
“实”体现在格力的公司战略上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心无旁骛地坚持走专业化和稳健发展之路;在市场经营上是反对虚假宣传,实实在在地通过优质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树立良好口碑、赢得市场;在工作上树立脚踏实地,稳抓实干,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务实工作作风;在员工身上保持优良品德,“做诚实人、说老实话、干实在事”,杜绝弄虚作假。
信就是信念、信任、诚信、守信和信义。
精心打造优质产品,为人类提供舒适生活环境,是格力全体员工的坚定信念,是信仰之所在。
信任是公司用人机制的“唯才是举”;公司领导对中层干部的信任、授权以及中层干部对基层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彼此信任。
诚信是格力的经营理念。对消费者的诚信,是“不拿消费者做试验品”,以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奉献给全球客户;对经销商、供应商的诚信,是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对股东的诚信,就是慎重决策,竭力所为,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对相关方诚信,是坚守信用和道义,依法纳税,构建和谐社会,主动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廉就是是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公司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发展决定员工的前途和出路,只有企业发展,员工才有希望。只有全体员工廉洁奉公、克已为人才可以形成强大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风貌,使所有员工凝成一股合力向目标奋进;而全体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又是公司成功的有力保证。
新就是创新、开拓、进取。
格力通过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和营销创新,从而不断创造辉煌。在格力,是通过建立奖励制度来鼓励创新的。格力要求员工尊重科学但要勇于创新、遵守制度但要善于突破、脚踏实地但要努力向上,创造出更大价值。
礼就是是尊重、平等、友善、团结和协作。
格力通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理念,建立起尊重员工的人际氛围。并建立了全程式(培养、锻炼、任用、提拔)“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体系,要求员工对待同事、顾客、相关方人员要以礼相待;尊重领导;令行禁止;团结同事;精诚协作;平等处事、友好待人。
格力的是文化更多反映出的不是管理的理念,而是做人的理念,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在一些企业把流行的管理口号当作经典放到自己的企业文化里面的时候,格力却紧紧围绕着“如何做人”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可见其对做企业的理解是独立的、自我的,也是直入本质的,这应该至其他企业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