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领导者要倾听意见。能够注意认真听取,是每一位成功领导者的特点。真正关心他的员工的人,都用心倾听员工的意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鼓励
美国大文豪霍桑若不是妻子苏菲亚的全力支持,可能无法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霍桑成名前是个海关的小职员,有天他垂头丧气地回家对太太说他被人炒鱿鱼了。他太太听了不但没有不满的表情,反而兴奋地叫了起来:“这样你就可以专心写书了。”“是呀,”霍桑一脸苦笑地答道,“我光写书不干活,我们靠什么呀?”
这时苏菲亚打开抽屉,拿出一沓为数不少的钞票。
“这钱从哪里来的?”霍桑张大嘴,吃惊地问。
“我一直相信你有写作的才华,”苏菲亚解释道,“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写出一部名著,所以每个星期我都把家庭费用省一点下来,现在这些钱够我们生活一年了。”
有了太太的精神与经济上的支持,霍桑一心扑在写作上,终于完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字》。
大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有一个人与你相伴而行,有人支持与鼓励你,你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唱反调的人
戴高乐将军文笔优美,又勤于写作,因此,他和智囊团中的重要组成人员——“笔杆子”的关系就很特殊,他需要这些人,需要他们就他指定的题目撰写发言稿和文章。但这些“笔杆子”为他撰写的东西,常常不能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为他起草了一份发言稿,自认为十分满意。可当第二天拿到戴高乐阅过的这份稿子时,他失望了。戴高乐已经把它改得面目全非。这位智囊判断,这表明戴高乐对自己很不满意,已经面临着被辞之祸,于是尴尬地问:“我是不是还有必要留在总统府工作。”戴高乐淡然一笑说:“当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讲演稿,为的就是和你唱反调。”戴高乐就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身边的智囊团进行运筹于帷幄中的较量,来加深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来和自己想像中的论敌或政敌进行争斗。于是,他要求顾问和智囊们不断地给他写报告、文件和备忘录。当他面对它们时,他就像面对能言善辩、勤于思考的饱学之士。
戴高乐是个来文必复的总统,他阅过的文件在第二天一定要退回给作者,在它们的上面留有他对他们的同意、否定、争论或是赞扬。而这些顾问和智囊们就会在他的简短的指示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戴高乐与智囊们的这种关系是由他终身所信守的一句格言决定的:为了思考,只需要宁静;而为了写作只需要一小块空间就够了。
大道理:兼听则明。凡是有头脑的人,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但又不迷信自己的思想,总是在兼听他人的想法之后,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做出自己的结论——所以谁也不敢轻视这种人。
老总挨批
两年前一位记者朋友去一家乡镇企业采访,那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该企业董事长正坐在办公室生闷气。原来,上午在董事会上他再次提出上果汁生产项目,又被否决了。
聊起企业的管理问题,他连连抱怨: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难管了。他说:“企业刚创立的时候,虽然规模小,员工文化素质也不高,但干什么都比较顺心,我指东,没有人往西。现在倒好,规模上去了,效益也翻了几番,又招进了大批高学历的人才,按说,工作应该更得心应手了,可实际上呢,我的话现在不灵了,常常有人唱反调。就说生产果汁这件事吧,你知道,一瓶汇源或是茹梦,饭店卖十几、二十元。咱这个地方有的是果子,要是上了果汁生产线,你想想那利润!可几个副老总愣是不同意,说果汁眼下走俏,但从长远来看却……”
两年后,这位董事长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又与记者朋友见面了。闲聊时,记者朋友问他那个果汁加工项目后来是否上了,他长吁一口气,说:“幸亏当初没上,如果上了的话,现在可就背包袱了。邻县上了一家,老本都搭了进去。”
他感慨地说,看来企业里有人说“不”,并不见得是坏事。
大道理:作为老总,员工在你面前唯唯诺诺,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当有人向你说“不“时,应该庆贺才对。如果你总是按过去成功的道路走下去,接下来等着你的定是死路一条。
艰难的选择
有选择好,选择愈多愈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是最近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
选项太多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
科学家们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让一组被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另外一组被测试者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后一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另一个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以食品种类繁多闻名的超市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果酱摊,一个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260个经过6种口味的摊位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有24种口味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购买果酱。
大道理:太多的选择容易让人游移不定,拿不准主意,同理,对于管理者,太多的意见也会混淆视听。不要以为越多的人给出越多的意见就是好事。
童言无忌
元朝大画家何澄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故事绘制了一幅《陶母剪发图》。画的意思是说:晋国有一个叫陶侃的贫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陆逵来拜访他,因为没有钱买酒招待他,陶侃的母亲在仓促之间,便把她的头发剪下来去卖钱换酒。
这幅画被年仅8岁的岳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画中矫情悖理之处:陶侃的母亲手上戴着金手镯,却要剪下头发去换取酒食,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金首饰很值钱,完全可以用它去换酒,何必匆匆忙忙把头发剪了去换酒招待客人呢?
作为一个孩子,他根本不去考虑《陶母剪发图》所宣扬的魏晋名士风度,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人事有限的直观认识,去理解画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诘问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
大道理:成年人总以为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其实有时年轻人独特的视角正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们所不及的。自以为是的主管常轻视成员的创意,从而关闭成功的大门。
远小人
武则天在位时,一次,大臣张德家生子添丁,私自宰羊祝贺。宴请的客人有位叫杜肃的大臣,他见有机可乘,便偷偷藏起一块羊肉,打报告呈送给皇帝,以邀功请赏。
翌日上朝,武则天叫着张德问:“闻卿生男,何从得肉?”张德叩头请罪。武则天说:“朕禁屠宰,吉凶不预(即红白喜事除外)。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随即把杜肃的报告给张过目。于是,这个以贺客面貌出现,吃了主人羊肉还偷肉作证,告主人宰羊阴状的杜先生十分尴尬,“肃大惭”。
大道理:搬弄是非、爱打小报告的小人无处不在,这种人不但同事讨厌,大多数领导也烦他们,刘备遗嘱中就要儿子“亲贤臣,远小人”,喜爱这种人物的领导也好不了。
妇人与狼
有一只饥饿的公狼,一大早就到处去找吃的。当它路过林中一个茅屋的窗前时,听到屋里一位母亲拍着孩子说:“别叫了,否则我把你丢到窗外,被狼吃掉!”这只狼听了十分高兴,就静坐在窗前。一直等到黄昏,那孩子也不哭叫了,妈妈又拍着孩子说:“真听话,果然不闹了,这回狼再来到我们房前,我们就拿枪打死它。”狼听到这话失望了,忍着饥寒回到自己的洞里。母狼很不满公狼没带吃的回来,这只公狼则无精打采地反省:“我真不该听那妇人的话。”
大道理:管理是在倾听之中实现的,但如果你听什么就信什么,对讲话人的目的不加分析,那么你就很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把讲话内容与讲话人的目的联系起来,才能做出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