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3
2048100000023

第23章 不可不知的秦前历史(12)

有个名叫冯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谖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谖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对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谖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膝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耗费。

购买情义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城去收债。冯谖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

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谖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冯谖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渭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谖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

孟母择邻

孟母择邻是我国老幼皆知的历史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普通人家的圣人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带)人。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仅靠母亲艰难地抚养他。

孟子之所以学有所成,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孟母严格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孔子和他的思想,即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开办私学,向弟子讲授儒家的学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后,将儒家的理论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延续了几千年。这样一代大家,并非出在名门望族,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培养出来的。

第一次搬家

孟家附近有一片松林,松林旁边有一块墓地,只要谁家死了人,送葬的就从他家门口过。那时候,谁家死了人,都要办丧事,尤其大户人家,出殡、送葬非常热闹。队伍老长。送葬人的啼哭声和吹鼓手乐队的吹吹打打声混在一起,往往招来许多观看的人,其中小孩子最多。

小孟轲和小伙伴们看了以后,常模仿出殡、送葬,做游戏,也挖坑,埋假死人,堆土堆,之后,大家一起跪在土堆前哭哭啼啼。有的装成吹鼓手,拾个小木棍也学那吹吹打打的样子,他们玩个痛快,场面好不热闹。

孩子们经常做埋葬死人的游戏,被孟母知道了,她很生气。

一天小孟轲刚回家,孟母将他叫到屋内,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你记住,咱们家的祖先,是鲁国的富贵人家,后来衰落了,才搬迁到邹国来。你父亲是读书人,很有学识,可惜死得早。现在,我们家境贫寒,才住到这城外的荒野之地。你要好好读书才能对得起祖先啊!”为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决定改变环境,不久把家迁到了城里。

第二次搬家

从此,小孟轲天天在家里认真读书,也没有伙伴来找他。可是,没有多久,小孟轲就坐不住了,总想到外边去看看。一天,孟母不在家,他偷偷跑到外边,一看,好热闹。因为,这个新家位居闹市,摊主的叫卖声,附近还有打铁匠。终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人来人往。不久,小孟轲又结识了新的一群小伙伴。他们在一起玩耍,有时玩得高兴忘记回家吃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模仿卖东西,高声叫卖,还有的当顾客。也真有趣。

小孟轲与伙伴一起尽情玩耍,常常忘记学习,孟母很生气。孟母想:住在这闹市,对孩子学习影响太大。于是,她历尽艰辛,又搬了一次家。

第三次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学宫的对面去了。这里经常听到学宫里传出的琅琅的读书声。小孟轲也常常在墙外听那读书声,不由地跟着诵读。时间久了,小孟轲的心安定下来了,喜欢读书了。有时坐在家中一读就是一整天。孟母也很高兴。

孟轲小时很聪明,对诵读过的全能熟记。。别人做什么只要他见过的,就能模仿去做。例如,他常常到学宫门前往里面张望,看那里的孩子们怎样读书,怎样跟老师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代传下来的关于祭祀、朝拜方面的礼仪。这是当时官学规定的必学内容。

孟轲看见学生们跟老师学习周礼时的低头、弯腰、抱拳等的动作很好奇,回家自己就学着做,孟母见了,又以为是玩耍,心里有点不高兴。一问,才知这是在学作周礼。这下可使孟母高兴极了。不多久,孟母就求人将儿子送进学宫。让儿子开始系统地接受封建礼仪的教育。开始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汉字、算术)。孟轲学习努力勤奋,常常下学回家接着学习,他进步很快。

总之,孟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儿子,不仅严格要求,而且为孩子学习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不畏劳苦,曾三次搬迁,让儿子安心学习。孟轲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因此,后世人们就以“孟母择邻”来表示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子有方。

纸上谈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成了笑话。

误听谣言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龅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个(今山西高乎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龅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龅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龅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龅,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20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全军覆没

赵括统率着40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25000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5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40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毛遂自荐

在关键的时候,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组织谈判团

公元前259年,赵国在长平遭到惨败,40万大军全部覆没。秦国乘胜追击,赵国已无力量抵抗。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要平原君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到自己的国都——邯郸十分危急,他决心亲自到楚国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的事。他打算带20名文武全才与他同行。于是在3000门客中挑选这20人。挑来挑去,只选中19个。

他正在为此事着急,有个门客,自我举荐说:“我能否算个数呢?”平原君抬头一看,并不熟悉,有点吃惊地说:“先生叫什么名字?来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

那个门客高声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3年了。”平原君听了直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很快就冒出来了。先生来到我这儿已3年了,可我没听说你有什么本领啊。”

毛遂是个有智谋有胆略的人,在平原君家里呆了3年,一直默默无闻。他的才能始终无机会表现出来,因此平原君不认识他。这次平原君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人去楚国谈判,毛遂认为是个好机会。因此,当平原君挑选到19人时,他果断地站出来自荐。

当他听到平原君怀疑他才能的问话时,他从容不迫而又无可辩驳地回答说:“几年来,我从来就没有能像锥子那样放进您的袋里呀,要是早就放进您的袋里,我敢说,不只是尖头露出来,整个锥子就会像禾穗一样挺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的话不无道理,再说缺的一个人也还没找出来呢。于是,平原君点头同意了。他心里很佩服毛遂的胆量和口才。

已挑出来的那19个门客,一边听一边交头接耳。有的还用轻蔑的眼光看他。平原君带着挑出的20人出发到楚国。一路上,大家交谈着。开始有人还在轻视毛遂,说他说大话。但谈着谈着,发觉他不是一个乎庸之辈。

胆气过人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就跟楚王商谈出兵助赵的事。可是谈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他的随员们个个心急如焚,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但是,他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没什么办法。这时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时说的大话,便怂恿他上台,对他说:“毛先生,这回看你的啦!”

毛遂想到自己的国家正处在危急之中,加上其他人的鼓励,他不慌不忙,手按着宝剑,大步登上台,对着平原君高声说:“楚国与赵国联合抗秦,三言两语就可决定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当头了,还不见效果?”

楚王见毛遂没有命令擅自走上台来,心中不快,又听到这番话,很生气。于是,怒气冲冲地问平原君:“这是什么入?”平原君答道:“是我的门下食客。”楚王一听毛遂是个地位低微的人,便大声呵斥:“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你上来干什么?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毫不畏惧,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跨前一步,对楚王说:“你之所以敢当众呵斥我,是凭着楚国的强大。可现在,你我之间只相距十步,楚国纵然人多势众,你也靠不上了。现在,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说话时,他手按宝剑,正气凛然。

这时的楚王被吓呆了。哆哆嗦嗦地说:“您有什么高见呢?”毛遂继续说:“堂堂的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卒百万,应该做霸主。可是,在秦国面前,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领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战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再战,就烧掉了你们的坟墓,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也感到羞愧。可是你这个国君竟若无其事,不想报仇。说实在话,楚赵联合抗秦,并非单单为了我们赵国,重要的是为了你们楚国。”

毛遂这一席话,理直气壮,铿锵有力,也真像一把锋利的锥子一样,句句刺痛楚王的心。说得楚王频频点头,红着脸,连声说:“说得对,说得对。”

毛遂紧接着又说:“那么,我们合纵的事就这样定了?”

楚王点着头。

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结盟订约。不久,赵国在楚国和魏国的帮助下,解了围。

事后,平原君感慨地对人说:“我发现的人才也算不少了,但竟看错了毛先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随意评价人了。”

吕不韦下赌注

人生的分水处,往往就在于一个机遇。

散尽千金

吕不韦,他出生于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做生意,是一个大商人,又在各国间往来经商。他在赵国邯郸时,遇见了异人。

异人,后来叫子楚,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庶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作为人质住在邯郸,由于秦国屡次攻赵,赵国对待异人就很不好,异人在赵国很苦恼。吕不韦见到他,知道他的情况后,说是“此奇货可居”。吕不韦回去问他父亲:“耕田的利有几倍?”他父亲说:“十倍。”他又问:“商贾的利有几倍?”他父亲说“百倍。”他又问:“如果立一个国王,利有几倍?”他父亲说:“那无数倍。”

吕不韦设法结交异人,他和异人关系很密切。他对异人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华阳夫人能够立太子。你们兄弟有二十多人,你排在中间,又不得宠,还长期在赵国作人质。以后安国君继王位,你是没有希望争作太子的。”异人沮丧地说:“这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我家里虽穷,我想办法弄千金为你去秦国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太子。”异人很恭敬地对吕不韦说:“如果能够这样,我愿意和你共有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