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2051300000017

第17章 知人善用,辅成大业(1)

要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李嘉诚的用人策略。

李嘉诚财富管理:从管理员工到培养继承人

对待人才

 “宁亏自己,不亏大家”是李嘉诚做人和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做,一方面是李嘉诚“共谋天下”的经商之道,另一方面也是李嘉诚赢得人心的准则。

企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

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他们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

“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作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盛氏非常感动。

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长江产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所以,在创业之初,李嘉诚对他们予以重用。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很容易见异思迁。

创业之初,李嘉诚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另外,李嘉诚宁亏自己,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

创业之初,长江有起有落,但却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创造人和的成功。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

“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业人才。

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非常需要青年人的闯劲。

哪怕是跌几次跟头,走一些弯路,只要吸取教训,始终进取,就能成功。

霍建宁属于专业管理人才,他是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部主任。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

是年,霍建宁仅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为罕见。

霍建宁还是长实系4间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完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

从李嘉诚这样器重他来看,则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股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的职责。

从这里可看出,李嘉诚非常重视专业管理人才,将其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

李嘉诚在实践中证实霍建宁确实具备超常的经商才华后,便能够不拘一格(年纪轻)委以大任。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也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

长江地产业当时的赢利已非常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而言,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

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讶,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工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

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以教益。

唐太宗李世民将舟比喻为皇帝,将水比喻为民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嘉诚的思想与唐太宗非常相似,不过,李嘉诚是将其阐述在商场上。

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再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的。

李嘉诚平易近人,对下属关照入微,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的体会。她曾因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卖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促使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非常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办公厅,便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衣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动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要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无生意做?"……”

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是好人缘的基本保证。人缘好,生意就好。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

“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是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

“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对我自己来说,股东们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李嘉诚深深地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一贯的身体力行。

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卖命的军队才会无坚不摧。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

没有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如何能赚大钱?

而要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就要让员工得到的他们劳动所得,关心他们的利益。

员工养活公司及感谢员工的观念,无疑是李嘉诚企业成功的一个诀窍。

李嘉诚在谈到行政人员的职责及办事效率时说:

“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都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时派上用场了。”

“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

“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100%清楚,也一样要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集思广益,才有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因为如果你想精简,而你的下属知道你的想法,也就能够做出很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脱不了凡胎。是人,就总会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以其超人的脑袋尚且集思广益,力求圆满的精神。

李嘉诚在谈到量才用人时说:

“要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它的作用。”“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论述企业主如何管理企业时说:

“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绘企业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事业规模小,可以事事亲力为之;事业规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赖助手;事业规模庞大,还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统治。

松下电器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今日的22万员工,生产销售基地遍布全球,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并称为世界三大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把他事业的成功,归结为人才观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业界推崇的话:

“造物之前先造人才。”

日本的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日本的经济先香港一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李嘉诚有机会多次赴日本商务旅行,他十分关注日本的经营管理,佩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日本商界俊杰。在香港,他还与有阿信之称的“八佰伴百货连锁集团”主席和田一夫建有深厚的友谊。

李嘉诚毕竟是李嘉诚,作为华商翘楚精英,自然不会跟在日本人后面亦步亦趋。李嘉诚的经营能力和成绩,绝不会比日本商界的泰斗逊色。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山寨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前文谈及的“超人之术”外,还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李嘉诚虽未像松下幸之助那样,将自己的心得口述编撰成书。人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仍可感觉到他的博大胸襟与智慧光彩: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叻哂(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唯贤是举

在李嘉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聘用了不少外国人。李嘉诚在收购来的英资公司里,不但保留外籍管理人员,还继续招聘英国人,实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今天,香港华人见了洋人自然不会再有见到“洋大人”的感觉。华人公司雇佣外国人,实在很平常,也理所当然。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情形并不如此,由于华人受到了洋人的长期欺压,常处于一种心理劣势状态。及至华人在经济上开始崛起以后,在心理上仍存有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

那时候,要是有哪个华人老板能够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实在是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而且也有点让华人扬眉吐气的味道。

但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却是量才而用,唯才是举,不但没有炫耀之意,反而非常倚重他们。

李嘉诚曾对记者说:“我并没有想过用雇佣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的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有200名。

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就有不少洋人,而Erwin Leissner和PanI Lyons更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

李嘉诚为了彻底从塑胶业脱身,全身心投入地产业,便聘请了美国人Erwin Leissner任总经理,主管日常事务,而李嘉诚只参加重大事项的决策。其后,长江公司又聘请美国人PanI Lyons为副总经理。

这两位美国人都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看中了他们的能力,便大胆地赋予他们实权,而付给他们的薪金,也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经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中都有不少外籍员工。李嘉诚为了使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平稳发展,并没有解雇原有职员,也没有安插新的领导,而是继续延用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