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2051300000018

第18章 知人善用,辅成大业(2)

李嘉诚以为,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购英资公司以后,如果进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或者瘫痪。如此一来,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则可起到稳定军心、控制局势的作用,能继续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当然,李嘉诚之所以如此做,还有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从长远考虑,长江集团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而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市场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日后,若用这些洋人打头阵,凭他们在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但留用原来的外籍员工,还专门聘请了不少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ceorge 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经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其间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相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此后,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

李嘉诚十分器重他,这不仅因为他具有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因为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麦理思卸职,李嘉诚提升李察信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意见难以统一。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佣另一位英国人,这就是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马世民是英国人,原名西蒙·默里,1940年生于英国里斯特。

1966年,马世民来到香港,进入当时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并且一干就是14年。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实际上,他确实在多种领域中经受过许多锻炼。他在怡和洋行很受器重,曾任怡和多家公司的执行董事。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1979年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能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

马世民来到长实总部后,极力要求亲自面见李嘉诚。平日,身为集团老板的李嘉诚是根本不会过问这类小事的,只需把它交给手下人员去干就行了。但这一次,在对方的强烈要求之下,他还是同意会见一下这位倔强的“鬼佬”(港人对外国人的俗称)。

结果,这次会面给他俩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在交谈中,马世民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

李嘉诚也是属龙的,不过他比马世民整整大了12岁。他们交谈的话题很广范,马世民显示出非常广博的学识。李嘉诚对这位新认识的“龙老弟”颇具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了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其业务主要是承接新加坡的地铁工程。1982年之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李察信执意要离去,李嘉诚也开始积极物色继任者。这时候,他想起了马世民,于是决定设法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经由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随后便委任他为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就开始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了港灯集团。这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此战的胜利,使李嘉诚更加倚重马世民。

李嘉诚确实没有看错人,马世民在长实系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他的人品,他的口碑,除了老板李嘉诚,当属翘楚。不论是曾与马世民共事数月,还是已建立十年八载合作关系的下属,都对他赞不绝口。

马世民的日程表上,从早到晚,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一般人可能根本就吃不消,他却能应付自如。下班后,员工都走了,他仍留在办公室内处理文件,该审批的作出批示,该签名的签上大名,每日很晚才回家。

下属说,“马头”从不吝惜笑容,他的笑很真诚,因为他性格爽朗,待人和善,且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个特大集团的总裁,却不像洋大班那样盛气凌人。不论和黄的老员工,或者是新到的,哪怕是清洁工,都能与他合得来,毫无拘束,就像处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轻松自在。

他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从不强迫下属去做尚未形成共识的事。他极少发脾气,如他觉得批评人的口气重了些,过后必定会向当事人道歉。据一位“挨训”的员工讲,“波士”(老板)道歉的方式很独特,不是一般的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买一只花篮给予他。

正因为马世民富有人格魅力,因此,长实上上下下都非常爱戴他。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世民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领导者与纯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能运用职务性权力,以制度来规范下属,更能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以人格魅力来引导人,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作为创业者,要想由小做大,必须设法找到一些领导者来辅佐自己。这首先要求自己是个真正的领导者,具有能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李嘉诚深为看重马世民难得的管理才能,为了让他加盟长实,便连马世民的公司一同买了下来。1984年,马世民坐上了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接着,马世民又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马世民在长实系权高位重,是除老板李嘉诚外最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有数10人之多,他们大部分都是英国人。

马世民曾把李嘉诚的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具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诚的“以夷制夷”策略,事实证明大获成功。

不过,到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职务时,由霍建宁接替,马世民便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了,这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李嘉诚以后不太可能启用洋大班了。

后来,李嘉诚表示,和黄以后用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要通晓普通话。因为他此时的投资大计已放眼于内地。

由此可知,李嘉诚并不偏向于用什么人,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用最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

培养继任

美国哈佛大学人才专家罗克尔说:“世界上管理者的重任之一就是寻找继任者。”的确,每个公司都想延续自己的财富神话。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财富得以延续下去?这是李嘉诚的当务之急。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伟大贤能的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这一关,一个大型企业的总裁在即将卸去总裁一职时,如何使企业保持同样的活力,或超过自己在任时的景况呢?选择一位优秀的继承者是必不可少的。

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能在这一切尚未来临之前而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非在仓促之间指定继承人。李秉哲作为三星总裁,在经过3次考验之后,将其3子选为继承人,从而使三星事业又踏上另一个高度。

与李秉哲相似,李嘉诚也很重视培养自己的儿子。

温室里的苗苗不能茁壮成长,在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要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人世的艰辛,他常常带他们坐汽车坐巴士,到路边报摊看一个卖报的小女孩边卖报边做功课的苦学情景。

每逢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俩便要跟父亲出海畅游。“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未必看得懂文言文,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泽钜、李泽楷在八九岁时,即被安排在公司董事会上,静坐一旁,作为学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课程。在两兄弟念中学时,李嘉诚就带着他们到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教他们知道,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许多心血,开许多会议,才能成事”。

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从那时起,童年无忧的李家兄弟,就算想嬉戏玩乐,但在严肃的会议室内,在严父和严师跟前,也只好乖乖的,正襟危坐。

李泽楷后来也否认传媒所说其父从小就教他们经商。他说父亲从不讲怎样做生意,而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标准乃是古老的孔孟之道。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一直寄予厚望,为两个儿子起名也别有意思。据他解释:“泽”是按家族字辈排,而起名“钜”及“楷”,是希望他们做到“钜大”及“楷模”。

李泽钜1964年出生时,父亲已是一名富商。由于李嘉诚早年失学,所以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李泽钜被送往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学校念书,由小学念到中学。也许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李泽钜在学校里一向比较低调。

李泽钜在校内成绩不俗,中学会考5门优秀,其中包括英语、数学。他待人也很宽厚。在其出国前,请了30多位老师和同学到李家游艇玩。毕业返港后,亦与旧日同学经常聚会。

李泽钜现在的太太王富信,则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学生聚会时认识的,真正展开追求攻势却是在返港之后。

李泽楷1966年出生,比泽钜小两岁。当时父亲李嘉诚已38岁,长江实业仍未上市,但已是塑胶花大王,是城中有名的富豪。而深水湾道79号李家大宅,则以母亲庄月明名义购入。

李泽楷从小学到中学与哥哥同校。但据一位与李泽钜的同班同学回忆:两兄弟各玩各的,甚至放学后也不会一起坐私家车回家。李泽楷在校内并非活跃分子,他最多在休息时与同学们打乒乓球。即使同班同学亦印象模糊。至于成绩也是普普通通,没有进过前10名。

不满14岁,李泽楷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美国同学不管出身名门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目濡耳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高兴地对夫人庄月明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17岁时,李泽楷进入大哥就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自己喜欢的电脑工程。但这显然不是父亲的意思。泽钜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念土木工程系。若从家族事业考虑,泽楷应读商科、法律等适宜管理综合企业的专业,并与泽钜的建筑专业互补相辅。

李嘉诚尊重小儿子的选择。

一次,李嘉诚到国外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

最初,两兄弟到外国读书,李嘉诚没打算给他们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炼儿子的方法。

1987年,21岁的李泽楷大学毕业。此时,家族在加拿大的事业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李泽楷去了加国,却不是像其兄一样打理家族生意,而是进入一家投资银行从事电脑工作,做一名靠工薪度日的打工族。估计这也不是父亲的安排。后来李泽楷获得加拿大国籍,这也许还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从李泽楷的两次选择,可见他不羁的性格,又可见李嘉诚对儿子的宽容。

1990年,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泽楷,在父亲的指令下回港。李泽楷顺从父亲,也许是他厌倦了异国打工生涯,也许认为父亲的公司里更可“随心所欲”,大展拳脚。

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于是便安排他到和记黄埔做普通职员,跟随行政总裁马世民学艺。马世民则安排他到旗下的和记通讯公司工作,这与他喜欢的电脑工程基本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