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半部论语治企业
205300000016

第16章

第二章第5节 胸怀宽度决定事业高度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由此看出,孔子不赞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他主张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你好的,你当然对他好,对你不好的,你可以不记恨他就是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做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管理者具有容天地万物的气度。这也是优秀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修炼之一。管理者的宽容主要表现是虚怀若谷、宽恕礼让、容纳异己、以德报怨。待人宽容,不仅在团队管理中受人尊敬,让部下产生让人信服之感,还能使自己较为容易获得非权力影响力。胸怀宽度决定着管理高度,有时无声的宽恕比批评指责更有说服力。

仙涯和尚在博多寺任住持时,学僧甚多,僧徒中有一名叫湛元的弟子。城里花街柳巷很多,湛元时常偷偷地爬过院墙,到红街去游乐。他的心太花了,一听说哪条巷子里又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姬,就会去玩了一次。一来二去寺内的僧众们都传开了,这事连老师仙涯和尚也知道了。别人建议他把湛元逐出山门,可仙涯只应了一声:“啊,是吗?”

一日,一个雪花飘飘的晚上,湛元拿了一个洗脸盆垫脚,又翻墙出去游春了。仙涯和尚知道后,就把那个盆子放好,自己在放盆子的地方坐禅。雪片覆满了仙涯的全身,寒气浸透了仙涯的筋骨。拂晓时分,湛元回来了,他用脚踩在原来放盆的地方,发现踩的东西软绵绵的,跳下地一看,原来是师傅,不觉大吃一惊。

仙涯说:“清晨天气很冷,快点去睡吧,小心着了凉。”说完站起身来,就像没事人似的回到方丈室里去了。从此以后,湛元闭门修心,连寺门也很少出。

仙涯和尚在得知弟子湛元到花街柳苍游玩后,不仅没有按寺规把他逐出师门,而以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一句宽容体谅的话,减少了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却能获得对方的敬仰。在师父如此宽容的胸怀感化下,弟子惭愧之后只有修身养性。

凡成大事者,无不以宽容取胜,周恩来总理用一颗宽容之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建国初,有一次周恩来总理率团慰问驻旅大的前苏联军队。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中方代表的一位同志当场做出了纠正。

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得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他觉得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就在这时,周总理温和地说:“两国语言差异很大,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的确不容易,也可能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并慢慢重复了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等翻译准确地翻译出来时,还特意同翻译单独干了一杯。

周总理的善意举动使苏军的将领和那个翻译都特别感动,晚宴十分成功,尽欢而散。

周总理的这种宽容的行为告诉我们,宽容也需要智慧,在适当的时机给出错的人一个“台阶”,因为此时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都特别强烈,如果你能帮他保住面子,维护他的尊严,他会对你产生非同一般的好感。宽容是一种美德,故为人们所称道。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若能以宽宏的度量来对待下属。必将深入人心,得道者多助。

十六国时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和南朝宋国的创建者刘裕就是因此而得人心得众助的。刘裕能创建南朝宋国,也因他能雅量待下,故部下们敢直言,为之竭智尽力。据《宋书·郑鲜之传》的载说明:没有刘裕的雅量,也就不能容忍郑鲜之的直言;没有郑鲜之的言无所隐,直言进谏,就不能及时纠正刘裕的错误。

刘裕本是靠打杀起家,从未读过书,他的言论错了,也没有人敢纠正他。但郑鲜之对刘裕的谬论却没有放过,往往与之辩到其理屈辞穷,待其认识错了才罢休。刘裕有时感到很狼狈,脸色都变了,但还是容忍而不发作。他曾对人说:“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此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

刘裕如果没有雅量,就不能因人校正自己的过失而宠之。刘裕很敬重郑鲜之,如刘裕北伐时,任郑鲜之为右长史;郑鲜之曾祖墓在开封,他请求去拜墓,为保他的安全,刘裕派骑兵护送。到了刘裕创建宋国称帝,郑鲜之升任太常,都官尚书。

即使这时刘裕贵为皇帝,在他面前,鲜之仍然言无所隐,而刘裕因对他为人深有了解,仍宠信如昔。有一天,在内殿宴饮,惟独不召郑鲜之参加,坐定,刘裕对群臣说:“郑鲜之必当自来。”不一会,卫士来禀告:“尚书郑鲜之求见。”刘裕大笑引他进来。

正是雅量待人,使得刘裕的身边聚集了众多文臣武将,他们为后赵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者一定要一颗宽容之心。下属的信任与尊重来自自管理者宽以待人的行为,要想提升管理的高度,管理者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胸怀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