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后传
2079400000088

第88章 清(4)

叶赫那拉氏,慈禧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疳曾祖父祖父是曾官至员外郎。祖父惠显,曾在道光年间历任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兼京营右翼总兵)等职,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是地方封疆大吏。父亲惠征,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在安徽宁太广池道任候补道员。她是惠征的长女,自小随父,见识较多,学会了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权术。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叫照祥,官至护军统领,承承恩公;一个叫桂祥,官至都统,是光绪皇后——隆裕皇后的父亲。她的妹妹后嫁于醇亲王,即光绪的母亲。慈禧于咸丰元年(1851)被选封为秀女。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慈禧被封为兰贵人,于咸丰二年五月进宫。

慈禧素好打扮,入宫后打扮得娴娜娉婷。她先在皇后钮祜禄氏居住的坤宁宫当差,起早贪晚,勤劳操作。到咸丰四年,一天咸丰帝退朝入宫,正值皇后奉太后之召,赴慈宁宫。宫娥们一见皇帝驾到,纷纷上前请安。慈禧也在其中,咸丰帝瞧见她身材苗条,满头青丝格外润泽,妩媚动人,当下令宫女们各自回宫,独留她。自此她对皇上着意迎奉,颇懂取悦皇上的技巧,逐渐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信。她讨好皇帝身边得宠的太监,巴对皇太后,并取得其欢心。咸丰四年由贵人而晋升为懿嫔。咸丰六年生下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后皇帝》的当天,慈禧升为懿妃。咸丰七年又被封为懿贵妃,地位只在皇后之下。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仲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发展迅猛。各地告急的奏章纷至沓来,咸丰帝坐卧不宁。叶赫那拉氏慈禧乘机帮他看奏章,出主意,策划镇压农民起义。

由于清延腐败,它原有的“八旗、“绿营”军都不能打仗,连连败北。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命令长江南北的宫僚地主举办地主武装——团练。礼侍郎曾国藩,于咸丰三年因母丧守制在家,便领头办起了湘军,他不断指挥湘军打太平军。她看重他的才干,不断劝说咸丰重用曾国藩。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族官僚。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进入激烈阶段。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进攻连连得利。他们打天津,犯通州,向京师逼近。咸丰被敌人的炮火吓得失魂落、魄,携带皇后纽祜禄氏(慈安)、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和儿子载淳等人,假借“木兰秋狩(打猎)之名,仓皇逃离北京紫禁城,逃到热河承德(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到达这里时,暑气早消,再加路上颠簸,便一病不起,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慈禧趁机帮助咸丰帝批阅奏本。

咸丰皇帝,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临死时,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皋太子;当时载淳尚不满6岁,无法独立执政,便命其宠信的王公大臣怡帝王载恒、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萧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载淳处理一切政务。8人中,萧顺胆大有远见,办事果断,他是核心,但因他骄傲自大,结怨甚多。咸丰皇帝临死前的这种安排,朝里朝外有许多人心怀不满,最有意见的是慈禧。

慈禧对萧顺等人包揽政柄,奉承咸丰皇帝,无视她的存在,压制她出头的做法早就非常憎恨。咸丰皇帝死后,眼见萧顺等人控制政权。慈禧在权欲与仇恨的推动下,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消灭对手,掌握政权。为此,慈禧周密谋划,采取了一系列颇为主动的步骤。

利用其皇帝生母的身份,控制了“国道堂”的印章。慈禧以小皇帝生母的身份,把属于皇帝掌管的“同道堂”印章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代子钤印,合肥市大臣对此极为不满。于是慈禧便怂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就没有印章。最后萧顺等人只好妥协让步。慈禧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慈禧要打败萧顺等人,深感自己势单力薄。她联合恭亲王奕。恭亲王奕,是咸丰皇帝奕的同父异母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奕死前,由于和六弟关系不好,没有把奕列入辅政大臣之中:奕死后,萧顺等人又不许奕去热河奔丧。内心极为不满。奕在内阁和军队里一直有众多的支持者,还得到了洋人的依赖。咸丰皇帝在逃离北京时,留下奕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奕在谈叛中满足了洋人的要求,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联络奕时,双方一折即合。奕不顾萧顺等人的阻止,强行来热河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尊祭咸丰皇帝。慈禧单独召见了他,叔嫂密谋策划了政变的具体方案。奕然后回到北京,开努联络人员、组织力量,为政变积极做准备。慈禧还拉拢钮祜禄氏,让她相信萧顺等人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并要钮祜禄氏和她一道垂帘听政。钮祜禄氏比她小两岁,和她本不和睦,虽心地比较善良,但缺乏主见,经不起她的花言巧语,曲意奉承,终于同意了她的主张。

慈禧和奕开努策动一批官员弹劾萧顺等辅政大臣,并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像胜保等咸丰皇帝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纷纷指责萧顺等辅政大臣,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萧顺等人辅政的呼声响遍朝野。慈禧立即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解除了载垣的銮仪卫、端华的步军统领、萧顺的管理理藩院的职务;并通过奕的同兵部侍郎胜保相勾结,收买了另一个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对于慈禧的步步紧逼,利用回銮之机,发动政变。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慈禧以护送灵驾任务重要,让萧顺等人护送,自己却和慈安太后,小皇帝载淳绕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后,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诉说了萧顺等人的“罪状”。大学士周祖培、贾桢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临朝听政。满朝文武见此情形,没有一个敢反抗的。加上英法使馆早就扬言:‘只要朝延不在北京,端华、萧顺继续掌政,我们就不认为中国已、确实承认了条约。“以此施加压力。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慈禧挟制载淳,传旨将载垣、端华、萧顺等人革职拿问,3人逮捕,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萧顺处斩,其余5人或革职或发遣。凡拥载垂帘听政的人都按功行赏,加官晋爵,其中当属恭亲王奕头功,被封为议政王。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一日,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废弃载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以示两宫皇太后与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为“辛酉政变”: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北京,外国人多称为“北京政变。”这次政变,开始了慈禧长达48年的黑暗统治。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叶赫那拉氏慈禧垂帘听政后,对外投靠列强,满足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对内联合各方面的反动势力,疯狂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少数民族起义。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已,在朝延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成为大独裁者。

同治皇帝同治十二年(1873),已经18岁。依照祖制,慈禧应该把政权交给皇帝,慈禧尽管不愿意,却毫无办法。同治由于慈禧多方干预他的私生活,竟让太监领着,微服化装到花街柳巷去寻欢作乐,结果染上了重病。同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病逝。

同治死后,没有留下孩子。按照规矩,可以选取一个年长一些的晚辈,继承皇位。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祖母辈),不便于再继续听政。于是同治帝一断气,慈禧立即派亲信太监和士兵把守宫延内外,然后召集亲王大臣进宫举行会议,提出继承皇位问题。慈安提出立恭王奕的儿子载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伦为帝。慈禧当然不会同意,驳回了两位提议人以后,自己得出立奕的儿子载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制十几年政权;载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便于控制。

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底,载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同治八年,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在得到慈禧许可后,离开紫禁城,到地方上招摇勒索,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获。事等慈禧得知,为时已晚。慈禧和慈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据说,咸丰帝死前,提心懿贵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到那时皇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遗诏,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命大臣除掉他。

慈安死后,慈禧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恭亲王奕沂。慈禧和奕沂,在发动政变时配合得还不错,只不进是互相利用而已。政变成功后,奕沂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军机处里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光绪十年(1884),法国人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界。慈禧抓住时机,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已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慈禧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

奕罢免后,慈禧起用醇亲王载丰,王载丰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鉴于这种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参与军要处事务。醇亲王载丰本人也再三推辞。慈禧决计让他取代奕,主持军机处事务。慈禧这样做,因为醇亲王载丰是自己的亲妹夫,他胆小怕事,很好控制。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在慈禧把持政权中发生的第一场大的对外战争。为避免战争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她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侵略者谈判,并乞求美英政府出在“调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于目前。慈禧不顾法军的一再猖狂挑衅,严令沿海守军“静以待之”。从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快了他们发动战争的步伐。宣战以后,广大军民同仇忾,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光绪十一年。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法国侵略军一败涂地,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就在这个时候,慈禧下令停战、撤兵,爱国官兵非常气愤。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宣扬什么“见好就收”。与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连法国政府都感到意外。

在中法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慈禧大兴土木,花费63万两白银为她五十大寿,修缮储秀宫。

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皇帝载十五岁了,慈禧到了结束听政的时候。她应把政权交还给光绪皇帝。这时,一些王公大臣奏请她再训政几年。慈禧非常痛快地答应。

19岁的光绪皇帝,光绪十五年(1889)已经完婚。在归政之前,她提出给自己建造一个好的“怡养之处”。便开始了大规模地修建三海(即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当时,内忧外困,清政府财政相当紧张。光绪十二年“顺宣”(今河北、辽宁一带)境内发生多次大的火灾,饥民纷纷来京城讨饭。光绪十三年,“直隶”(今河北一带)先是大早,继而黄河决口,物价飞涨,奸商横行。慈禧只管随心所欲地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

修建三海,首先涉及到中海西面的蚕池口天主教堂(又称北堂)搬迁。教堂属于三海工程的范围,地势很好,登高一望,可以对皇宫禁苑一览无遗。慈禧对这块地方非常欣赏。经办的大臣为满足慈禧享乐的欲望,又不得罪洋人,竟从海军衙门经费中开支白银30余万两,将这块地方从传教士们手中“买回”,还送给传教士们一个更宽敞的传教场所,并给他们个个加官晋爵。

修建三海工程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惊人。贵重的紫檀楠木及细软摆设等,都是派人专程从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采办的,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不惜重金从香港或东南亚采办而来。由于工程浩敏,期紧迫,清延指派醇亲王亲自负责,为工程监督、监修的官吏大员多达100余人。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召雇了1万多人。慈禧对工程要求极为苛刻,指令各殿阁内外的油饰、糊饰,一律要“见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意志设置,不许擅自更动。她一天两次派宠信太监李莲英去工地相看、督促。这项工程计花掉白银2000余万两。

三海工程结束后,慈禧便搬进去,开始了她的所谓“归政怡养”的生活。慈禧归政后,恣意享乐、听戏、作画、玩赏珍品,让人修了一条从中海仅鸾殿到北海镜清斋的小铁路,从法国进口了一辆豪华的小火车,供自己享用。她不愿意听到机车的声响,便摘掉机车,改由太监拉着走;她始终牢牢地掌握着国家大事的裁定权,重要事情都要亲自听取大臣奏议,重要奏章和咨文都要亲自阅定,即使不在养心殿上,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严密监视之下。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60大寿。这次寿典;她超过历代皇后,历代皇帝。为搞好庆典,早在两年以前就开始着手筹备。光绪十八年,皇帝发下谕旨,慈禧寿典是举国盛事,应备仪式典礼,专派大臣敬谨办理,成立庆典处,抽调众多亲王、大臣专门负责办理庆典事宜。

为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需求,慈禧公开向京内外的官吏们索取。王公大臣谁也不放过这个讨好机会,绞尽脑汁,多方搜劫,向她进贡各种珍品和钱财。慈禧庆寿之年,日本军阀借口“东学党事件”(朝鲜的一次民家起义),出兵朝鲜,并袭击中国在朝鲜的军队,接着又挑起了对中国海军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在这战火纷飞、国政民亡的危机关头,慈禧、李鸿章之流竟以庆典为重、国事为轻,对日本侵力量者一再忍让,乞求美英等国从中“调停”。就在光绪二十年十月,慈禧“六旬庆典”进入高潮时,日本攻占了大连,大肆杀烧抢掠,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国土沧丧,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赏戏3天。慈禧的投降卖国路线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向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在全国一片愤怒谴责声中,台湾人民发出檄文,声言要杀死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等卖国贼,慈禧感到众怒难犯,不得不免去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仅留大学士虚衔。孙、徐先后退出军机处。慈禧把失地赔款的责任推给光绪皇帝。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民展,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举起“变法”、“维新”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挑战/面对这种局势,光绪帝希望利用改良派这股力量对付后党,将慈禧手里的大权夺过来,使自己和国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交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帝发表诏书,正式表示变法的决心;他任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一连发布了几十道改革的命令,决定修铁路、采矿产、办实业、开银行、改革官制、兴办新式学堂等。这些法令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