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绍兴九年(1139)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隽以谋反罪被处死,八月,挞懒也以谋反罪被杀。主战派斡本、兀术等掌权。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朝撕毁和议,再次挥兵南下,却遭到岳飞等抗金力量的沉重打击。可悲的是,宋高宗并没有让抗金将领继续战斗,反而一心只想与金议和,保住他的半壁江山。为了向金表示他议和的决心,正在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金军即将崩溃的关键时刻,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他不仅收回张浚、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领的兵权,还将岳飞逮捕下狱。绍兴十一(10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达成新的和约:南宋继续向金称臣,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割去河南、陕西半数土地,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绍兴和议”。从此,宋、金在大体力量相当的情况下,维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顺昌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绍兴十年(1040)五月金朝撕毁和议后,决定兵分两路重新占领已划归南宋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金朝将领兀术率东路军自黎阳(今河南浚县)南下,河南各地相继投降。
五月中旬,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以原“八字军”为主的一万八千人的部队正在前往开封的赴任途中。他们刚由水路到顺昌(今安徽阜阳),金军占领开封的消息就传来了,并且知道金兵已占领了陈州(今淮阳),距顺昌还不到三百里。刘铸立即命令凿沉船只,修筑防御工事,决心与顺昌府年近七旬的知府陈规共守顺昌以抗击金军。五月底,金军围攻顺昌,被宋军击败。六月初,金将兀术亲率十余万金军赶到,他看到顺昌城简陋,笑着对手下说:“这样的城墙,用靴尖踢踢就倒了。明天早上咱们府衙里吃早餐吧!”根本没把刘铸等放在眼里。九日一大早,金军大举攻城,兀术的亲军是重装骑兵,都是铁兜重甲,号称“铁浮图”(铁塔),又惯用左右翼骑兵迂回侧击,号称“拐子马”,他们常以此取胜,被称为“常胜军”。这时正值盛夏,刘镝巧妙利用天气变化来部署军事行动,早上天气凉爽时就只守不攻,中午过后,当身穿重甲的金军经过烈日暴晒,力疲而气衰时,派精兵突起进攻,不用长枪,只用短兵器,刀砍斧劈,甚至徒手相搏。官兵们殊死奋战,身中刀剑也不退却,终于打败兀术的亲兵,杀敌五千。兀术大败后,退守城西,掘濠自卫,企图坐困宋军。没想到当晚天降大雨,水积一尺多深,刘铸不断派小股部队袭击金军。几天后,兀术再也支撑不住,退往开封。刘镝以不满两万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万人。顺昌之战惊动朝野,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逸待劳,击败金军精锐的著名战役,不仅大灭金军的嚣张气焰,还阻挡住了金军自两淮南侵的势头。
陕西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在兀术率东路金军南侵的同时,右监军撒离曷也于绍兴十年(1040)五月中旬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进入同州(今陕西大荔),没几天,就占领了永兴军(今西安),随即向西直奔凤翔。这样一来,川陕宋军被拦腰截断,半数以上的宋军被隔在了渭河以北。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急派吴璘率军两万自河池赶往宝鸡。五月下旬,金军前锋到达凤翔的石壁寨时,为吴璘部将姚仲打败,金军只得退回武功。
六月初,吴璘、杨政主动致书金将撒离曷会战。在这场会战中,金军大败,退守扶风,宋军乘势进攻,占领了扶风。撒离曷大怒,列阵二十余里,还是被姚仲等打败。吴璘、杨政等在渭河两岸严密布防,抑制金军南下攻蜀。撒离曷见宋军已有防备,加上吃了多次败仗,就率领所有驻在凤翔的金军,改攻泾州(今泾川北),不料又被宋军田晟部打得大败,伤亡惨重,只好再次退回凤翔休整,不再出战。宋军也撒离了河池退保仙人原(今陕西风县西南),防止金军攻蜀。
宋军经过苦战,使西线金军主力受到沉重打击,被金军隔在渭水以北的宋军也得以全师而还,保存了川陕宋军的有生力量。但是,陕西已被金军占领。
采石之战是怎么回事
南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1149),金副相完颜亮刺杀金熙宗后夺取帝位。完颜亮在帝位稳固以后,决定破坏“绍兴和议”,消灭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今北京),积极备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颜亮遣使到临安,明确提出要南宋派出大臣到开封,商议割让淮南地区给金。战争迫在眉睫,南宋政府被迫作出防御部署,任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又任命成闵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军前往武昌,扼守长江中游。任命名将刘锜为江、淮、浙制置使,负责长江下游防务。
七月,金迁都开封,随即进行侵宋部署,几路大军先后南侵。九月下旬,完颜亮也自开封南下,至此,侵宋战争全面展开。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抗金名将刘镝扶病从镇江进驻扬州,对部将们发出“取重阳日到京师(开封)”的豪言,仍采取顺昌保卫战时坚壁清野的战略防御措施,并决心在扬州与金军决一死战。然而,负责淮西防务的主将王权却不听从刘锜的指挥,在听到金军已经自涡口(今安徽怀远东)渡淮时,立即率部南逃,由于淮西完全没有防务,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庐州、滁州。刘铸被迫回军守江。
得知金军马上就要到达长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纷纷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决定再次入海避难。在宰相陈康伯等人的坚决反对下,高宗表示亲征,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任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统一指挥江淮战事。此时,王权已弃和州(今安徽和县),逃到长江南岸的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金军很快占领和州,完颜亮率军抵达长江北岸采石矶附近的杨林渡。另路金军也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并进攻扬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刘镝等退守瓜州(今扬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镇江,扬州被金军占领。
金军主力虽然取得重大进展,进抵长江北岸,其他各路却进展不大,水军甚至还没出发,就被宋将李宝率部消灭于胶西东南海湾中的陈家岛金水军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军渡淮大举南侵之后数日,金朝后院起火,反对完颜亮穷兵黩武的将领拥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为帝,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个月之内,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颜亮得到消息后,决定立即渡江进攻南宋,占据江南。他们决定初七日在采石矶渡江南侵。
这时,宋督视军马叶义问将王权罢官,改任李显忠为都统制。十一月八日,参谋军事虞允文到采石矶犒军,旧将王权已被罢职,新将李显忠未到,宋军没有统帅,将士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骑兵也丢失了马匹,士气十分低落。遥见江北金军的大量水军船只已出杨林渡口,形势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诸将议事。有人对他说:“你只受命犒师,又没有受命督战。别人做坏事,你来承担责任吗?”他叱责道:“危及社稷,岂能退避!”于是迅速部署防御,并命当涂县民兵乘海鳅船冲击金水军船队,击败金军。次日,命宋将盛新率军乘船防守长江江心,控制金水军基地杨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军船只出河入江。宋军以火攻烧毁金水军的大量船只,完颜亮被迫退往扬州。采石之战宋军大胜。
李显忠到达采石时,战争已经结束,他立即派李捧率军万余人随虞允文前往镇江防守。完颜亮得知水军全部被宋军消灭,利用水军攻占临安的企图已经破灭,加上黄河以北地区已归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后退无路,于是孤注一掷,决定占领江南地区,命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过河,不渡者处死,激起了金军内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统制完颜元宜率军杀死了完颜亮,并以金世宗名义行牒镇江宋枢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旧好。金军随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归。
孝宗是太祖七世孙,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宋孝宗(1127~1194),名赵昚,字元永。长大后,命名伯琮。他并非高宗赵构的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匡胤的少子赵德芳的后裔。
貌似强盛的北宋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被金所灭。而新建的南宋王朝,则被金军追赶,颠沛流离,几乎是居无定所。加上早在三十年前,高宗赵构的独子元懿太子赵鼻就因受惊吓而三岁夭折,此后,赵构一直别无子嗣。于是,上自孟太后,下至低级官员,都产生了一个共识,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宋太宗杀太祖夺位所致,只有还位于宋太祖后裔,宋朝才能保存。
史称,约在绍兴元年(1131)正月,孟太后以做梦的形式秘密建议高宗选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作为继承人,巩固宋朝的统治,高宗“大悟”。此后,宰相范宗尹又向高宗提出相似的建议。高宗大为感慨,说:“太祖以神武之功定天下,子孙后代却屡遭危难,动荡漂泊,没能安享天下,真是可悲可叹。我愿意效仿仁宗虽无子嗣,却能传位于宗室之后的做法,以社稷苍生为念,告慰祖宗在天之灵。”当即颁诏,从太祖后代“伯”字辈中选贤择嗣。绍兴二年(1132),高宗选中宋太祖的少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伯琮为继承人选,接入宫中。
绍兴三十年(1160),赵伯琮被立为皇子。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将杀死完颜亮北归。十二月中旬,金世宗派左监军高忠建为使前往南宋。三十二年(1162)正月,金使将到之际,南宋君臣再次对继续与金作战还是议和这一问题争论不休,高宗仍坚持求和,但是在群臣的建议下,也企图收回河南地区,改变臣属关系。然而,宋高宗料想金朝不会同意,宋金必将大战,于是想退位,把责任推给嗣子赵伯琮。五月末,赵伯琮被立为太子,改名昚。六月十一日,高宗宣布退位,太子赵昚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隆兴和议是怎么回事
宋孝宗还是皇子时就主张抗金,即位后,随即任命指挥过采石之战的兵部尚书虞允文出任川陕宣谕使,任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统一指挥江淮的军事。随后,又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由于反对乞和而遭贬的胡铨,这些抗金的名将的起用大大鼓舞了抗金士气。但是,此时孝宗还受制于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多主和,尤其是参政知事史浩,更是不断散布求和的言论。
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金帅纥石烈志宁致书南宋枢密使张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统以来旧约(指绍兴和议)”,并索取侵地和贡赋。南宋关于地位平等和重议划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绝。
宋孝宗决定对金作战以改变宋金臣属关系。隆兴元年四月,孝宗命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张浚督军北伐。然而,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世宗即位,十一月完颜亮被杀,到次年九月,金军主力一直在北方镇压内部叛乱,而高宗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才传位给孝宗,这一段攻金最佳时间已被延误。到孝宗北伐时,金军已抢在南宋之前作好了准备。
五月,在张浚的部署下,宋将李显忠等攻占灵璧(今安徽灵璧)、虹县(今安徽泗县),继而又攻下淮北重镇宿州,使南宋君臣大为振奋。孝宗随即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孝宗还下诏亲征。金世宗得到消息,也迅速派中使督战,命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立即率精兵进攻宿州(今安徽宿州),与李显忠部连日激战,双方胜负相当。在这关键时刻,副帅邵宏渊不仅按兵不动,还散布谣言蛊惑军心,其中军统制周宏甚至带头逃跑。宋军被迫于夜晚撒军南还,移军守淮,史称“符离之战”。
符离之战后,主和派汤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他竭力主和,而主战的张浚则竭力反对议和并得到孝宗的支持,然而汤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压制孝宗,使孝宗最后终向主和派屈服。隆兴二年(1164)四月,张浚被罢相,不久就病死了,临死还以不能收复中原为恨。朝政完全为汤思退等主和派把持,他们撒消了张浚生前的所有抗金部署。十月,金军乘机南侵,迅速占领了濠州、滁州,但是,接下来的战役里,宋将却接连击退金军的进攻。孝宗这时遣使到金议和,表明不再向金称臣,改“岁贡”为“岁币”,数目减十万。闰十一月,宋使与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就上述条件初步达成协议。十二月,宋使以正式国书出使金朝。乾道元年(1165),宋使到金都面呈金世宗。因和议于隆兴二年(1164)已基本达成,所以史称“隆兴和议”。
为什么说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卓然称首
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是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锐意恢复,即位之初,就在张浚的支持下北伐。然而,由于已经错过了攻打金朝的最佳时机,加上用人不当,副帅邵宏渊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使“符离之战”没有取得胜利。之后,又在太上皇高宗的安排下被迫起用主和派汤思退为相,朝政完全为主和派把持。隆兴二年(1164),孝宗和金朝议和,这便是“隆兴和议”。隆兴和议虽然是宋金所达成的和议中最接近于平等的和议,但毕竟还是不平等的。隆兴和议绝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结果,他的目的是收复中原,恢复北宋边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迫使下隆兴和议虽然最终达成,却让孝宗心里一直愤愤难平。他决定用武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然而,陈康伯、吴璘、张浚等将领相继去世,孝宗只好把恢复的期望都寄托在采石之战的指挥者虞允文身上。乾道三年(1167),孝宗任命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替代去世的吴璘出任四川宣抚使。五年(1169)八月,又召虞允文入朝为右相。八年(1172),升虞允文为左相,再命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封襄国公。孝宗与虞允文相约,虞允文由四川出兵攻金,他派兵由江淮北上响应,会师河南,一起攻金。为此,孝宗整军练武,积极备战,并几次以接受金朝国书仪式不平等而发难,企图引发军事对抗。但是,虞允文到川后,想准备充分,迟迟没能定下发兵的日期,却于淳熙元年(1174)病死,使得孝宗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抗金大将。加上孝宗背后有随时制约他的太上皇高宗,又得不到大臣的支持,终于使他“用兵之意弗遂而终”。
虽然宋孝宗最大的理想——恢复中原没能实现,但是他在发展经济和文化、兴修水利和轻徭薄赋等其他方面还是颇有成效的。
宋孝宗时期的文化学术非常繁荣,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政策。孝宗朝可说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这个时期著名学者辈出,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而著名的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也主要活跃在宋孝宗时期的。孝宗时教育也很发达,除了国家办的府、州、县学,还兴加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著名官修书院,另外,朱熹的武夷精舍、陆九渊的象山书院等私人书院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