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1
2081200000033

第33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9)

孝宗还注意发展经济,他多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孝宗一改将灾年税赋移到丰年的做法,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孝宗又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不断派官员复查兴修后的水利工程,优奖劣惩,使得“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卓有成效。

孝宗十分勤政,以至“事无巨细,概呈御览,情无轻重,均由圣裁”。孝宗在位时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倒有二十五年受太上皇制约。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高宗终于去世,而此时孝宗已是年过花甲的垂垂老者了,当年的锐气已不复存在。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传位于儿子宋光宗。然而,光宗的所作所为,令孝宗大失所望。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悒郁而死,南宋政权从此日趋衰亡。史称宋孝宗“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很恰当的评价。

光宗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宋光宗(1147~1200),名赵惇,是孝宗的第三子。绍兴十七年(1147)九月出生于王府府邸(那时孝宗尚未即位)。绍兴二十年(1150),赐名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庄文太子死后,孝宗觉得赵惇“英武类己”,想把他立为太子,又因为赵惇非次子,所以迟迟未定。乾道六年(1170),虞允文为相时,劝孝宗早立储(立太子)。孝宗说:“其实我早有此意,心里也早定下了人选。只是担心太子位置一定,他就容易骄纵放逸,不勤于学。之所以一直没定,是想让他练历庶务,通古知今,以免后悔。”乾道七年(1171)二月,赵惇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去世。此时,孝宗亦年事已高,他已无复当年的锐气,早就失去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心,对朝政也渐生倦怠之意。同年十一月,孝宗手诏:“皇太子可令参决庶务,以内东门司为议事堂。”开始让太子参与朝政。次年十一月,宰相周必大请求辞职,孝宗对他说:“我一年比一年老了,也深觉疲倦,想把皇位传给太子,你还得稍微留一段时间。”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正式禅位,皇太子赵惇即位,改元绍熙,这就是宋光宗,时年四十二岁。

绍熙政变是怎么回事

绍熙五年(1194)五月,宋孝宗病重,丞相留正等请光宗前去探视,可是拉着他的衣裾一直跟到福宁殿,光宗也不答应。六月,孝宗在南宋日益衰退,子、媳不孝的情况下悲惨过世。李后以光宗有病为由,拒绝主持孝宗丧礼。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请八十岁的高宗吴皇后以太皇太后之尊垂帘听政,但吴后不许,只同意代行祭奠礼,并向外宣布“皇帝有疾,可在南内服丧”,以遮掩朝廷体面。

然而这种局面未能长久继续,丞相留正请求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光宗表示同意。但是,当留正第三天要光宗正式立太子时,光宗却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根本不提立太子之事。而这似意带双关(自己想退或留正应退)的含糊语,使留正极为害怕。七月,留正假装生病,出城逃回老家。这一消息令朝臣民众惊骇惶恐。工部尚书赵彦逾以山陵使来向赵汝愚辞行,建议他根据“念欲退闲”的御笔,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嘉王赵扩上台。于是,赵汝愚一方面争取到殿前都指挥使郭杲的支持(禁军向来是宫廷政变的关键),又派外戚韩侂胄设法面见太皇太后,决策秘密内禅。他们选定孝宗大除孝服的日子,并秘密制作黄袍作嘉王登基之用。七月初,太皇太后于孝宗灵前下诏,宣布皇子嘉王赵扩即皇帝位,尊光宗为太上皇。嘉王听了,绕着殿柱逃避不止,坚决推辞说:“恐负不孝之名。”在众人的扶持下,嘉王赵扩被穿上黄袍,还未坐稳,赵汝愚等早已率群臣倒头便拜,这样,赵扩即位,就是宋宁宗。这场内禅,史称“绍熙政变”。

“伪学”之禁是怎么回事

宋宁宗(1168~1224),名赵扩,是宋光宗赵惇的第二子,母李氏。乾道四年(1168)十月,生于王府府邸(时光宗尚未即位,封恭王)。乾道五年(1170),授右千牛卫大将军。后迁安庆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再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七月,即皇帝位,时年二十六岁。

宁宗即位初,下诏让群臣勇于直言。两个月内,绍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宗室”赵汝愚由知枢密院事而兼参知政事,升枢密使后再升右相,独掌政权(当时没任左相)。而韩侂胄先受新任右正言黄度弹劾,不久又受由赵汝愚引荐的朱熹奏劾,接着吏部侍郎彭龟年也上疏弹劾他,三人虽然都被逐出朝廷,宁宗还是被迫免除了韩侂胄的具体职务。从此,韩侂胄遂与赵汝愚势不两立,决意排挤。

韩侂胄通过外戚的特殊身份逐渐向宋宁宗荐用亲信,慢慢掌握了实权。而赵汝愚是宋太宗长子汉王赵元佐的后裔,在宁宗即位前为了制造舆论,曾对人说“梦孝宗授以汤鼎,背负白龙升天”,来说明自己扶持宁宗登位是先有梦兆。而李沭等又奏劾赵汝愚以宗室而任丞相,又“唱引伪徒,谋为不规”,引起宁宗猜忌。庆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罢相。而监察御使胡纮又诬陷赵汝愚“自称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统所在”,又称他准备挟持太上皇帝赴绍兴,称绍熙皇帝。于是,赵汝愚被贬往永州(今湖南零陵),后死于贬所。

赵汝愚及朱熹等人的贬逐引起朝野不满,朝臣、太学生纷纷上疏,其中多为理学人士。同年六月,刘德秀上疏请考道学真伪。庆元二年(1196),何瞻等要求将道学正式定为“伪学”,禁止传播。庆元三年(1197)十二月,又定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朝野文武官员五十九人为“伪学”党籍,重要成员全部遭到贬斥,一般官员则不予升迁。嘉泰二年(1201)初,韩侂胄感到权势已固,才解除了伪学之禁,列入党籍的人士也逐渐恢复官职。

“开禧北伐”是怎么回事

庆元伪学之禁全面扫清了韩侂胄的敌对势力,在庆元、嘉泰的十年间,他的官职也一路飙升。开禧元年(1205)七月,韩侂胄出任平章军国事,这是高过丞相的重要官职。为了建立奇功,他决意北伐,开始积极部署攻金。之前,韩佗胄也已对北伐做好了舆论准备。早在嘉泰四年(1204),南宋朝廷就为韩世忠在镇江建庙祭祀,又迫封岳飞为鄂王,为攻金制造了气氛。

开禧元年冬,金使进见宁宗时态度傲慢,引起宁宗和朝臣的不满。开禧二年(1206)三、四月间,南宋全面部署攻金。为了鼓舞士气,追论秦桧投降误国之罪,削夺王爵,改谥谬丑。四月二十六日,东路宋军不宣而战,迅速攻克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虹县(今河南泗县),中路宋军也占领新息(今河南息县)、内乡(今西峡),对金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消息传到临安,韩侂胄认为时机已到,宋宁宗遂于五月七日下诏伐金,对金战争全面展开,史称“开禧北伐”。

金章宗于南宋下诏“伐金”后的第五天,也下诏“征南”攻宋。金朝本以为宋军非常强大,谁知多数宋军一战即溃,五、六月间,已占领宿州(今安徽宿州)、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地的宋军纷纷退回南宋境内。八月,金朝已作好了一切准备,八万金军主力分成几路南下。由于宋军西线的四川宣抚副使吴曦暗中投降,金军西线毫无后顾之忧,集中力量攻打南宋两淮和襄樊地区。十月,金军攻占了淮南、汉水流域及川陕边境的一些州县,然而在围楚州(今江苏淮阴)、襄阳、和州、庐州、六合等城时,被宋将毕再遇、田琳、周虎等击败。

嘉定和议是怎么回事

金军到达长江北岸后,宋朝有些害怕了。十一月中旬,两淮宣抚使丘密遣使向金左副元帅仆散揆求和。十二月中旬,东路金军开始退兵。下旬末,宋军西线主帅吴曦叛宋降金,接受金国封的蜀王称号,割关外的凤(今陕西凤县)、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西和(今甘肃西和南)四州给金。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正式在兴州(今陕西略阳)称蜀国王,割据川蜀。然而,吴曦的叛变并不得人心,二月初,兴州将领李好义与杨巨源等七十多人在伪丞相安丙的支持下,冲入“王宫”杀死了吴曦及其死党,宋军随即收复了被割让的四州。安丙窃取了镇压吴曦叛变的功劳,被任命为四川宣抚副使。之后,他和原吴曦部将王喜勾结,在李好义与金军作战连连得胜的情况下,阴谋害死了李好义、杨巨源,摧毁了西线的抗金力量,破坏了整个北伐战争。

在西线战争进行的同时,宋金议和也在不断进行中。十一月初,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密谋,伙同参知政事李壁,伪称得到宁宗密旨,指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在韩侂胄上朝时,秘密将其杀害。宁宗得知后,也已是无可奈何。主和派得势,史弥远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又改宰相,控制朝政。他们倒行逆施,竟又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

嘉定元年(1208)三月,史弥远按照金朝的无理要求,刨棺割取韩侂胄首级送到金朝。他们与金达成和议,改金宋叔侄关系为伯侄关系,改岁币每年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三十万匹(宋金和议中“岁币”最多的一次),另犒军费三百万贯,宋金维持原来的边界。史称“嘉定和议”。

宋理宗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宋理宗(1205~1264),名赵昀,是宋太祖的十世孙。他的父亲赵希瓐是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母亲全氏,家住浙江绍兴山阴。

宋宁宗没有儿子,他曾立燕王赵德昭后裔赵询为太子,但赵询于嘉定十三年(1020)病死。八月,他仿效高宗赵构当年的做法,从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世孙中挑选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加以教育,作为候选人。次年六月,宁宗选中高宗赵构的弟弟、沂王赵抦的嗣子赵竑为皇子。赵捅没有儿子,赵骇是宗室赵希瞿的儿子,过继给赵捅的。

当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弥远手中。赵竑对于史弥远的擅权十分不满,他的言论被史弥远安插在他身边的耳目告发,史弥远于是不断在宁宗面前诽谤赵竑,企图废赵竑,另立他人为继承人,但宁宗不予理会。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之前,史弥远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见宁宗没有子嗣,而和宁宗的关系最近的沂王赵捅也无后,就想借为沂王置后为名,密令他府中的童子师余天锡物色宗室中可立之人,以备皇子之选,日后便于驾驭。余天锡在赴临安府主持乡试的时候,天降大雨,进入当地全保长家避雨,意外发现全保长的外甥竟是宋太祖长子燕王赵德昭后裔。于是,将其带到临安孩子的父亲赵希瓐处扶养。赵竑被册立为太子后,史弥远把这个叫赵与莒的孩子补秉义郎,赐名贵诚,过继给沂王赵抦。

嘉定十四年(1224)八月,宋宁宗病重。闰八月,宁宗病死。史弥远乘夜密召赵贵诚进宫,并派杨皇后哥哥的儿子杨谷、杨石对杨皇后说,宁宗遗旨要废皇子赵竑,立赵贵诚为帝。杨氏兄弟一夜往返七次,杨皇后始终不答应,最后两兄弟哭诉道:“如不同意,必生祸变,杨氏一门恐无遗类!”杨皇后知道史弥远的手段,这才不得不屈服,被迫答应。为了说明赵贵诚即位的合法性,史弥远宣称:宋宁宗在世的八月份,即已“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并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当夜,废赵竑为济王,令往湖州(今浙江吴兴)居住,命皇子赵昀即位,这就是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潘壬拥立赵兹为帝,史称“霅川之变”(霅川,即霅溪,今苕溪下游,为湖州别称)。赵竑后虽讨平潘壬,还是被史弥远迫害至死。

宋理宗对宋代理学态度如何

宋理宗是史弥远通过夺嗣政变扶立的,他自己也深知不得人心,因而,他仿效史弥远,推崇理学,以期改善形象,赢得士大夫的支持。宝庆三年(1227),理宗下诏称:“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这是最高封建统治者首次褒崇朱熹及其《四书集注》,为确立理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绍兴六年(1233)十月,史弥远死,理宗亲政。他信用史弥远的同党、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理宗和郑清之都知史弥远擅权时期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于是,同年十一月,理宗下诏改明年为端平元年,以示“更化”,又将史弥远的帮凶李知孝、梁成大、莫泽等人贬逐。与此同时,理宗对被史弥远陷害而死的朱熹的弟子李燔、陈宓及名士李道传等都赐谥赠官,并随后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十余位名士。其中真德秀被认为是朱熹以后最大的理学家,声望很高。端平元年(1234),真德秀被召为户部尚书,后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魏了翁也受到重用,先后任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又兼任督视江淮军马,负责长江中下游的全部抗蒙军事重任,然终因受郑清之排挤,被迫称病辞职。

淳祐元年(1241)正月,宋理宗下诏将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南宋集理学大成的朱熹从祀于孔庙,分别封前四位为汝南伯、郿伯、河南伯、伊阳伯。接着,以王安石为万世罪人,将其赶出孔庙。至此,正式确定了理学为南宋官方的统治思想。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士大夫们纷纷学习理学。理宗因而被修撰《宋史》的元代理学信徒称赞曰:“后世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者,考论匡直辅翼之功,实自帝始焉。庙号曰理,其殆庶乎!”

宋理宗享国久长,但治效却不及庆历、嘉祐时

宋理宗在位时间共计四十年,在宋代的十八位皇帝中,除了仁宗皇帝(在位时间四十一年),他在位时间是最长的。但是,他虽然享国久长,却完全没有仁宗皇帝的政绩。

理宗因出身宗室远族,加上史弥远为了遮掩其擅自废立的罪责及对付可能出现的政局动荡,有意将杨皇后推在第一线,所以,理宗即位时虽然已经二十岁,还是由杨皇后垂帘听政。但杨皇后实际上并不干预朝政,并且于次年(即宝庆元年,1225)四月归政。

理宗在史弥远当权期间心甘情愿地充当傀儡。因而,理宗前期,朝政完全被史弥远把持。宝庆元年正月发生的“霅川之变”引起了许多正直之士的愤慨,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等不顾罢官流放,接二连三为济王赵竑鸣冤叫屈。史弥远为了笼络人心,开始大力提倡理学。而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因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深为不满,先后以“谤讪”、“诬诋”罪名,被落职闲居。但史弥远为了改善他的形象,继续举着推崇理学的大旗,宝庆三年(1227)正月,追封已故理学大师朱熹为信国公,特赠最高官衔“太师”,又下诏表彰朱熹的《四书集注》。史弥远长期擅权,正常的封建朝典法制,几乎被摧毁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