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4
2081900000022

第22章 中法战争(1)

中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由来已久。17世纪初,法国第一批传教士即已抵达越南。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八年(1756~1763),英法两国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七年战争,法国失去了它所征服的印度领土的大部分和将近全部北美辖地。此后,为求得补偿,法国就把越南作为它在东方掠夺中的主要目标。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协助镇压西山农民起义为诱饵,法国传教士百多禄代表越南封建势力首领阮福映与法国签订《越法凡尔赛条约》,规定:路易十六派兵援助阮福映。阮则把土伦港(今岘港)和昆伦岛割给法国。但这个条约尚未来得及批准,法国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攻破西山,占领河内,统一越南,自称越南嘉隆王。他把全国分为三十省,广南、广义两省为右圻,广治、广平两省为左圻,河静以北十六省为北圻,平定以南十省为南圻,都城建在顺化。嘉庆二十二年(1817),法国要求越南履行《越南凡尔赛条约》,被阮福映拒绝。咸丰七年(1857),法国在与英国联合发动侵华的同时,又派军侵入越南,接着它与西班牙组成联军,对越南发动战争。同治元年五月九日(1862年6月5日),越南被迫与法、西两国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规定:越南把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南圻东三省)及昆仑岛割给法国;允许法、西两国在越南通商、传教;法国商船、军舰可在湄公河自由航行。同治二年(1863),法国迫使越南交出柬埔寨的宗主权,承认柬埔寨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四日(1867年6月25日),法国宣布吞并永隆、昭笃、河仙三省(南圻西三省)。这样,法国就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

法国控制湄公河,目的在于通过该河侵入中国。但是,经过几年的调查,他们发现,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滩多流急,航行极为困难,而红河则为中越交通要道,且同湄公河一样直通大海。于是,法国便决定占领北圻,以便通过红河侵入中国西南地区。同治十二年九月(1873年11月),受法国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遣,安邺率领一支侵略军侵占河内,接着又连陷海阳、宁平、南定等城。越南政府无力遏制法国对越南的侵略,遂邀请驻在中越边境保胜(今老街)地区的黑旗军协助抗法。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时期卢西天地会起义军的一支,其领袖为刘永福。同治四年(1865),在清军大举进攻下,黑旗军转移到越南境内,后以保胜为根据地,聚众耕牧,势力逐渐发展至二千余人。这时,刘永福接受越南政府的邀请,亲率千余名黑旗军战士,迅速抵达河内城外。十一月二日(12月21日),安邺率法军出城挑战。黑旗军与越南军民联合作战,大败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战后,越南阮氏王朝一方面授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由他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以便利用黑旗军阻止法军对红河上游的侵略;另一方面又怕黑旗军的胜利招致法国更大的报复,急忙与法议和。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74年3月15日),越法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不仅攫得越南大量主权,而且还把越南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

为实现对越南的占领,并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光绪八年二月(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当局派交趾支那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校李维业,率侵略军再次侵入越南北圻,三月(4月)占领河内,次年二月(1883年3月)侵占军事要地安定,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越南封建王朝再次邀请刘永福的黑旗军参战。光绪九年四月(1883年5月),李维业率领侵略军准备进攻城外的黑旗军。刘永福根据越南人民的报告,作了周密的战斗部署。四月十三日(5月19日),当侵略军抵达城西二里的纸桥时,黑旗军伏兵突起,打得法军大乱。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黑旗军战士“极力奋战,直前进攻,势如波涌涛翻,一齐奋臂大呼,枪弹射击,甚似飓风暴雨”①。这一仗从早上9点多打到下午1点,侵略军司令李维业和副司令卢眉以下30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黑旗军大获全胜。战后,越南政府任命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

法国资产阶级利用李维业的被歼,竭力煽动扩大战争。法国政府继续增兵,分两路向越南进犯:一路沿红河北进,遭到黑旗军和越南军民的英勇阻击,伤亡累累。一路直扑越南都城顺化。光绪九年七月(1883年8月),法国侵略军占领顺化,二十三日(25日)迫使越南统治者订立了接受法国“保护”的《顺化条约》。

面对法国侵略越南的严重局势,清政府内部对法国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派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要求援越抗法;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退让求和。在两派的影响下,清朝最高决策机关举棋不定,进退两难,既害怕法国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又不敢公开抵抗,得罪法国。其具体表现就是:一方面清政府应越南政府请求,于光绪八年(1882年)以“剿办土匪”为名。派广西军驻扎越南的北宁,云南军驻扎越南的山西,并派人联络刘永福,作出决心抗法的姿态;但另一方面,又再三谕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同时授权李鸿章乞求英、美出面“调停”,设法与法国谈判。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

法国侵略者一面派人与李鸿章进行谈判,乘机要挟恫吓;一面增派大批海陆军,加快了发动侵华战争的步伐。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国政府决定追加二千九百万法郎军费,增派一万五千名侵略军开赴越南战场。十一月十二日(12月11日),法军六千人在远征军总司令孤拔率领下,突然对驻守在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发生后,驻扎越南山西的清军统帅、新任云南巡抚唐炯不战自退,逃回云南。黑旗军奋力抵抗,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山西,退至保胜。

法军占山西后,无力继续进攻,遂固守山西、河内一线,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光绪十年正月(1884年2月),法国援军陆续抵达北圻,使远征军总数达到一万八千余人,炮舰二十余艘。十六日(12日),米乐接替孤拔为远征军总司令。他将法军分为两个旅,分别由副总司令波里也和尼格里指挥,以莫列波约统北圻江防舰队。二月十日(3月7日),法军开始向北宁发动进攻。此时驻守北宁的清军统帅、新任广西巡抚徐延旭躲在距北宁几百里的谅山,前线将领则遇敌即逃。二月十五日(3月12日),北宁失守;十九日(22日),太原失陷;三月十七日(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至此,除谅山一带尚驻有清军外,越南北部基本上被法军占领。

山西、北宁的失守,在北京引起一片惊慌。为掩饰败绩,清廷将唐炯、徐延旭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慈禧乘机将首席军机大臣奕沂罢职,以她的妹夫礼亲王世铎领军机处,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勖主持总理衙门,实际大权掌握在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谖手中。然而,这些人当权后,执行的仍是妥协退让政策。法国看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乘军事胜利加紧诱和。四月(5月),法国代表福禄诺到天津与李鸿章谈判。李鸿章散布投降论调,竟然说:“与其兵连祸结,日久不解,待至饷源匮绝,兵心民心摇动,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有裨全局矣。”②四月十七日(5月11日),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将驻越清军撤回边界(未明确规定期限)。五月十三日(8月6日),法国强迫越南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再次确定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