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20845100000003

第3章 笑谈中的古今世事

英雄之一——帝王将相

如果说诗歌和散文是上层文人的雅好,那么小说,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则完全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本来也的确是为了市井街头说书的艺人说唱用的,所以都是用章回体,而且在结尾的部分往往会设置一个悬念:“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几乎成了明清小说回目结尾的一贯样式。在小说当中,为了适应说唱的传统,也夹杂着许多诗词歌赋,有的甚至整个小说几乎成了一部弹词作品,如清代的《绘图第一奇女》,又叫作《十粒金丹》。

明代是古白话小说发起并鼎盛的时期,这时候比较著名的作品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大都是写英雄人物的所作所为,所以可以说是一系列英雄人物的传记。什么是英雄?人类最早的认识,当然认为英雄只限于帝王将相,所谓的“成大事者”,用下层人民的说法就是建功立业的人。这种观念在中国一直到了明代前期仍旧占主导的地位。把古今多少帝王将相的事迹都付诸笑谈中的时候,小说也就出来了。作为“第一才子书”的《三国演义》就体现了作者帝王将相的英雄观。

《三国演义》可以看作是明代小说的发端,它问世于元末明初,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书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而来的,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纯粹的英雄演义故事。从书的开篇“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始,无论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还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写的都是英雄人物在战场上打打杀杀的情节。读者通过刘备的仁义(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关羽的忠心、诸葛亮的机智、曹操的狡诈,可以看出作者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满怀的激情。然而,作者所描绘的英雄并不是普通的市井人物,而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这就反映了作者的英雄观还是没有脱离原始的古典英雄观念,从而也就使作品明显地带上了正统文化的色彩。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它被下层百姓所喜爱,反而还赢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青睐。不但一些所谓“白发渔樵”喝着浊酒,在河桥夜雨中点一盏油灯来笑谈,就是一些书生,也常常在自己四书五经的旁边,摆一部《三国演义》来看,以至于一些士人书生以为书里的故事就是信史,结果常常闹出笑话来。清朝末癸卯年湖南乡试,一道题目就是“三国人物优劣论”,结果场上试子多半把诸葛亮奉为头把交椅,甚至把“巧借东风”“木牛流马”当作论据,可见《三国演义》在当时的影响之深。至于对平常老百姓的影响,那更是难以估量,老年人中间有几个不知道赵子龙在当阳桥前长阪坡杀得七进七出的故事?

《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前后延续达二百年之久。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无论是朝廷册封的正式的各个州郡的太守刺史,还是一些势力庞大的地方地主,逐渐脱离软弱的中央政权,互相自保,互相征战。张角的黄巾起义更是沉重地打击了中央政权,使得地方各派势力在剿灭起义军的斗争中更加壮大。后来董卓专权,独断中央,引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是由于各怀心计,结果未能成功。司徒王允设连环计策,借吕布之手杀掉董卓,但是并没有平定天下混乱。诸侯中曹操依托兖州、青州地方练兵,日益壮大,官渡一战败袁绍,寿春一战败袁术,雄踞黄河以北。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坐镇江东,拥有六郡八十一州,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偏安一隅。而汉朝宗亲刘备,却是穷困潦倒,依托公孙瓒,投靠曹操,寄居陶谦,叨扰刘表,从来没有自己稳定的根据地。后来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劝他联合孙权,占据荆州,然后西图西川、汉中,最后北上收服曹操,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采纳诸葛亮的意见,派他出使东吴。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赢得孙权的支持,赤壁一战大败南下的曹操,奠定了刘备在荆州的地位。之后兵分两路进取西川、汉中,使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可以安心称帝。可是这时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大意,破坏了与东吴的关系,不但丢掉荆州,自己也战死沙场。刘备为了报仇,兵发东吴,在猇亭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而归,自己也羞愧至死。这之后,西蜀势力大减,尽管有诸葛亮一力撑持,但也是独木难支。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不久又挥师北伐,但是由于魏国国力昌盛,六出祁山而不得,他自己也郁郁而死。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但是已经是没有成功的希望了。魏国国力日益强大,最后终于灭了蜀国。随后王浚楼船顺长江而下,抢夺天险,征服了东吴,三国终归于晋。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二百年的历史被罗贯中写在几十万字里面,有详有略,生动自然,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与大气的手笔。

三国英雄谱

罗贯中着意塑造的英雄人物中,刘备是第一位的。刘备的形象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败走新野之际,两县百姓跟随他背井离乡、弃城而走。前有滚滚的江河挡住去路,后有曹操十万追兵将至。刘备带着这些百姓,日行不过几十里,谋士劝他放弃民众,他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让人去告诉逃难的百姓,如果不愿走的,可以留下归顺曹操。两县百姓高声答道:“我等虽死,愿随刘使君!”于是扶老携幼,就着几只小船,“滚滚渡河”。恐惧、混乱、嘈杂使无数人呼儿唤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说这些百姓都是为了自己而遭受这些危难,自己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要跳河,被手下人拦住。这一段侧面加正面的描写最能够体现刘备作为一个以仁政闻名的君王形象。

书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也是相当成功的。他的聪明睿智表现在他虽在隆中高卧却自比管乐,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其余“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甚至在死后还能够吓走司马懿,通过这些情节把诸葛亮超凡的才华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诸葛亮不但有着过人的智慧,他还有着古代知识分子摆脱不了的忠君思想。他当年躬耕于南阳,受了刘备三顾茅庐之谊,“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来他在蜀汉“事必亲躬”,完全以刘备的意志行事。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劝阻,发起倾国之兵七十五万,远征东吴。结果连营七百余里被陆逊一把火烧掉,败走白帝城,崩驾永安宫。临终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说:“世子可辅则辅,不可辅,汝可为西川之主”,当时把纶巾羽扇、风神飘举的诸葛亮吓得汗流浃背,发下毒誓说自己绝对不敢有非臣之念,一定记住托孤言词,辅佐好世子刘禅。“受命以来,宿夜忧叹”,唯恐误了刘备的期望。尽管他知道阿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昏君,但是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月渡卢,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已经不是一个智者的风范了。诸葛亮这种矛盾人格的体现是与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有关的,孔儒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渗透,使所有的知识分子在重视自身才艺培养的同时,也必须培养自己的忠君思想,这是德行和气节的一种最重要的表现。

如果说诸葛亮身上体现出传统的忠君思想的话,那么关羽更是忠肝义胆的最佳化身。关羽自从和刘备桃园结义以后,时时刻刻没有忘记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可以说他对于刘备的忠诚已经融化在兄弟情意的理念之中了。关羽曾经在弹尽粮绝的时候被曹操抓获,但是他在投降曹操之前还要和张辽约好三个誓愿,最重要的就是一旦得知刘备的去向,自当辞别曹操,前去投靠。曹操为了收服关羽,待关羽如上宾,所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讲的就是这一段故事。但是关羽对于曹操给予他的金银财宝一概视为无物,唯独欣赏曹操给他的“赤兔马”,因为他听说这匹马可以日行千里,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当即可以跨上战马去与刘备相会了。关羽忠诚信义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对于刘备手下的人物来说,罗贯中对曹操和孙权的描写,显然带了许多主观贬抑的倾向。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诈形象。他生性多疑,而且为人心狠手辣。初始他落难,官府行文到处捉拿,他和陈宫逃到吕伯奢家中,吕伯奢一家人杀猪打酒接待,他却因为疑心吕家人要阴谋害他,结果杀掉吕家一门老小而去。后来他患头疼疾病,找来神医华佗医治,华佗说要开颅动手术,结果曹操勃然大怒,以为华佗是刘备的奸细,予以杀害。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就把曹操的这一形象表达出来了。对于孙权的描写稍微公正一些,但是作者一边借曹操的口称赞孙权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英雄,一边又屡次通过关羽之口骂孙权是“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虽然是出于关羽的狂妄无知,但是考虑到作者对关羽的推崇,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这里只能理解为作者自己的观点。

英雄之二——草泽豪俊

帝王将相的英雄观念后来逐渐平民化,这在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里有所体现。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这一点注定了小说写作对象的平民化。从语言上来说也是如此,《水浒传》上所用的语言,已经脱离了《三国演义》里的半文言传统,最典型的就是把“说话”由“玄德曰”“孔明曰”改为“宋江道”“武松道”,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变化。小说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供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所阅读的。

《水浒传》在叙事顺序上并没有比《三国演义》更加成熟,甚至可以说叙事顺序反倒退后了一步。《水浒传》基本上采取了单线叙事方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先是洪太尉误放妖魔,为一百单八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后由高俅发迹引出王进出走,在华阴遇到史进,水浒人物开始登场。史进引出鲁智深,鲁智深引出林冲,林冲引出杨志,杨志引出晁盖、吴用、刘唐、阮氏三兄弟等人,接着引出宋江,宋江引出武松,武松再引出宋江,宋江引出花荣等人,然后又在江州引出李逵等人。待到梁山好汉闹江州劫法场之后,《水浒传》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说已经写完了,虽然以后仍然有杨雄杀妻、时迁偷鸡、解珍解宝闹登州等等许多精彩篇目,但是已经有一些拼凑的痕迹。

在主要人物的描写方面,施耐庵无疑做得非常成功。比如写鲁智深的鲁莽,安排在潘家酒楼上听歌女诉说冤情,鲁智深当时就要去打镇关西,最后终于在第二天三拳把镇关西打死了,后来做了和尚,还是不改旧日禀性,几天素食,就说“口里淡出个鸟来”,思量着喝酒吃肉;林冲的性格就比鲁智深的直率显得优柔一些,自己的娘子被人欺负,因为对方是自己上司的儿子,就不敢发作,后来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才在风雪夜里山神庙前杀掉仇人,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这个形象是最真实的;杨志的遭遇也是可以理解的,早先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船,逃到江湖上,一旦听说朝廷大赦,就赶到东京,想再次“谋个前途”,可惜被当权者陷害,几天没有钱使,在街头卖刀,正在窝火,却有流氓来挑衅,这时候没有谁会再有理智了。杀掉牛二,刺配大名,得梁中书赏识,派他押送生辰纲。杨志一路上小心谨慎,处处在意,可惜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策,丢了生辰纲,万念俱灰,上二龙山落草;宋江最讲究江湖义气,身为朝廷官吏,给案犯通风报信,因此遭到连累,逃走在江湖上,最后还是落了一个发配江州的下场。在江州醉题反诗,犯下死罪,幸好被梁山好汉救走,无可奈何之际只能够放弃做良民的打算,当了山寨头领;武松的形象也很丰满,景阳冈上打老虎,阳谷县里做都头,都是一个知规矩识礼节的君子,但是由于替兄长报仇,法制的手段走不通时,就采取了过激的手段,杀了人,刺配到孟州,打了蒋门神,后来被张都监招进府里,做了一个护院的家将,他又成为一个规规矩矩的人。但是后来受到陷害,这使得他的性格大变,变得粗暴乖戾,杀人无数,动不动就想攻击别人,最后在二龙山落草。另外,在描写一些非主要人物时,虽然只有寥寥的几笔,也都是写得栩栩如生。

书中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一个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把任何一个英雄绝对美化,在写他们光明正大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的阴暗一面。英雄也是人,不是神仙,不是圣人,所以就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人类共有的自私心理。比如写李忠、周通二人的吝啬;晁盖为了自己村庄的平安,去明火抢夺西溪村的镇妖宝塔;戴宗管牢城营,向犯人索要钱财;时迁为饱口福,偷别人的鸡吃;蔡福、蔡庆见钱眼开等等。就是宋江,也为了引诱秦明落草为寇不惜牺牲秦明的一家老小,最后还说“不如此,怎能够使统制断绝牵挂”。

上天入地的浪漫期望

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到了明朝,集中体现在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里面。

说到《西游记》,首先要谈论的是作者。《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在当前西游研究中这是一个争论日趋激烈的问题。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谁,问世时即为悬案,清代研究者曾托名给丘处机,也已被证明为伪说。直到小说作者研究成为正式学术课题,胡适、鲁迅两位拓荒者,依据前人思路与吴承恩生平资料,始推定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在他们看来,首先,可以证明百回本西游产生在嘉靖至万历初年——作者时间条件;其次,西游小说含有大量淮安方言及一些淮土民间传说——作者语言条件;再次,淮安文献中仅有吴承恩写过性质不明的《西游记》——记载条件。加上吴承恩本人“性敏多慧,复善谐谑”,与西游诙谐幽默的风格正合拍;最后,吴承恩的某些生活经验与小说情节细节有一致性。正是依据这些,胡鲁二人断了一桩三百年悬案,后来文学史及出版物均接受二人的论断。

一般来说,比较流行的《西游记》都是百回本,这种版本可以追溯到金陵世德堂本,这是今见百回本《西游记》最早的刻本。然而今存者已非全璧,其中第七十六至八十回,九十一至一百回共残缺十五回,另外,第十四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六十五回、第八十七回亦有残缺处。今所见者,缺处皆用别本补入。第七十六至八十回系用“书林熊云滨重锲”本补,第九十一至一百回则用“金陵荣寿堂梓行”本补。

《西游记》以小说的笔法描写了明代一些社会现状。比如为什么妖魔都想吃唐僧肉而神仙却不想吃?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分配制度;为什么二郎神神通广大却不让他驻守在天宫?因为他是外戚,尤在防范之首;为什么孙悟空逃出八卦炉再次闹天宫时,玉帝宁可自低身份去请西天佛祖,而不再去找二郎神?乃防其功高盖主;为什么孙悟空有紧箍咒约束,而唐僧使用紧箍咒却没有任何约束,用错了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说明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民主。

唐僧师徒一路艰难到达西天,如来褒奖一番,让去阿难、伽叶处取经卷,谁知二人竟伸手向唐僧索要“人事”,唐僧说“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人阴笑一阵,便以无字经冒充。唐僧师徒全然不知,捆起一堆白纸便放马还家,如果不是有位燃灯古佛热心,唐僧师徒这趟取经兴许就白跑了一趟。悟空脾气暴躁,在如来面前告发,如来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一脸的纵容。唐僧无可奈何,只得将化斋的紫金盂——唯一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他老人家的饭碗拿出送上。西天灵山,佛祖眼皮底下,居然有这等大胆贪墨;万里取经,何等庄重,竟容如此亵渎,真是不可思议。但如果看看明代官场制度,也就不奇怪了。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断定,吴承恩是在朱鼎臣《释厄传》的基础上改写西游成为百回本的,前者不仅已有十几万字,而且有了包括唐僧传在内的西游整体框架。但吴承恩的创作可以说是海纳百川,除朱鼎臣的版本外,其他小说如《封神演义》中的赞词、《西洋记》中一些与西游源同而形异的故事说法等均汇入百回本,这也说明了吴是在写小说。百回本中确实存在朱本没有的浓厚的五行学说及金丹修炼等思想,有时甚至变相渗入到故事结构中去,比如降伏兕魔王,在朱本中不足三百字,仅悟空偷听魔王自语“不怕天兵只怕老君”,然后请到老君就完结了。百回本添出了哪吒(木)、火神、水伯、罗汉(金丹砂为土)加悟空(金)先后向魔王开战,形成五行轮转炼魔的情节“结构”,此中很难说作者没有想法寓意,但是事实是他一动起笔来,悟空的惯偷、哪吒众神们的各动心机保存实力、如来佛的留一手不惹强敌等等世俗的“谐谑”就充满了篇幅,也吸引住读者。没有这些,小说也就失去了活力。为了增加故事的宗教功法气氛,作者还特意在本故事前抄来了一首全真大师马钰的《南柯子》词:“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作为先声夺人的说明。但是在写作中写出“猿马”孙悟空凭着“气声粗”呵斥罗汉、斥责如来,方才找到主人公收牛精。“结构”在情节人物中淡化,诗词与故事发生冲突,充分说明吴承恩写作时虽有想法,却是按照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写作的,而不是按照这些诗词韵文的统领展开的。

《西游记》是小说,而不是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的道书。之所以有人认为是道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吴承恩从民间宗教故事中吸收发展的结果。吴承恩是一位从小就对神话小说感兴趣的人物,但他晚年步入仕途前一直只做收集材料的工作,没有着手创作白话小说的准备。晚年做了一任县丞结果受到诬陷,造成心中郁闷,有很多感触想要抒发出来,此时又恰好见到《封神演义》这一写作样板,于是他就在朱本《释厄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了百回本。当他写作时,目的之一是写一本表明拔贡身份才华的“献书”,但是他的才华又只能在白话小说、在“谐谑”上施展,吸收民间宗教传说而来的五行思想等既未能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更不可能掩盖住小说本身的光辉。写完了得意的作品,只能向远人比如乡亲等炫耀,却不能告诉官场上的朋友,因为他们对此不屑一顾……矛盾充斥着吴承恩的晚年生活,淹没了一代文豪的声名。

一本不合格的“献书”却是天才的小说,走献书的门路来到世上,却没有受到座主王爷的激赏,辗转流传,却在后世千百万读者的心目中找到了地位。

对《西游记》的续补

为名著续书是中国一大文化传统。《西游记》与其他中国古典名著一样,也有许多续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等,清末又有《也是西游记》《西游新记》等。以上这些续书,从整体上看,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不及原著,然各有特色,每种续书均有一些精彩的章节,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作者已无法查考。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东回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了兵器,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此书虽流传甚少,但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西游补》十六回,明末董说著。董说(1620~1686),字若雨,明亡后更名南潜,号月函,浙江乌程人。此书作于明亡之前,时年约二十一岁。书中故事从《西游记》的“三调芭蕉扇”之后切入,而又自成创作的结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神魔小说。名曰《西游补》,实为西游记之一小插曲,用浪漫主义手法,突破时空局限,纵横驰骋,已远离了取经主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主旨“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而“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实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书的故事梗概如下:唐僧师徒四人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时被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在虚幻的世界中,撞入了这个自称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为了找寻师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却跌到了“万镜楼台”;从而他通过这楼台上的镜子,进入“古人世界”,后来又进入“未来世界”。见到了古今之事,化为虞美人,与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处;忽又当了阎罗王,坐堂把秦桧审判、行刑,并拜岳飞为第三个师父。最后在虚空主人的呼唤下始醒悟过来。作者借孙悟空等形象和幻象情节,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批判当时的腐败政治。第九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孙悟空在未来世界中拷审秦桧一节,反映作者对变节投降的官僚的深恶痛绝。

《后西游记》的故事比较简单:因为唐僧师徒原先所取真经无真解,被愚僧胡乱解释,哄骗百姓。故由该书主要人物小行者、猪一戒、小沙弥保护唐半偈重赶灵山,求取真解。这些小字辈为解决前辈取经不求解的缺憾,费时五年,行程十万八千里,途中经过了不满山、解脱山、十恶山、截腰坑、阴阳二气山等处,克服重重魔难,实现了他们的目的。全书主要人物出身和全书结构与吴所著《西游记》大致相似,亦有花果山、闹天宫等情节,且前后对应,不乏新的艺术创造,然远逊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