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喉押调度新声
明代戏曲包括传奇戏曲和杂剧,分别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来,作为两种不同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们各自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传奇戏曲的前身是南戏,即南曲戏文,产生在浙东温州一带。“传奇”一名,由来已久,唐时称小说为传奇,宋时有人称平话、诸宫调为传奇,元时有人称杂剧为传奇。至明代,传奇成为南戏的专称,并且成为明代的主要戏曲形式。
明代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正德以前和嘉靖以后。元末明初五大传奇的出现是杂剧时代向传奇时代转变的标志。五大传奇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其中《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三种反映了民间通俗、质朴的本色,《琵琶记》《荆钗记》二种则出现了典雅化的苗头。据现有文献,能确切地判断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1368~1424)的传奇作品极少,或认为《白蛇记》《芦花记》和《沉香亭》等是明初之作,但也有不同看法。现有文献一般都记载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传奇作品较大量地产生,比较著名的有姚茂良的《精忠记》、王济的《连环记》和沈采的《千金记》等。《精忠记》写岳飞抗金的故事,曲词质朴,情节动人;《连环记》写王允巧施美人计,将歌伎貂蝉先许吕布为妻,又献给董卓为妾,关目情节大体据《三国志演义》,前人评它“词多佳句”;《千金记》写韩信的故事:微时受辱,后在汉拜将灭楚,最后封王。剧中写韩信封王后,刘邦赐他千金荣归故里,他将千金转赠给漂母以报德,所以题名《千金记》。剧中有关项羽的戏为后来《霸王别姬》之滥觞。曲词本色,只是关目芜杂,同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封建道德有关。这时出现了狂热地教忠教孝的作品,例如《五伦全备忠孝记》就是以戏载道的典型。王世贞评论说:“《五伦全备》是文庄元老大儒之作,不免腐烂。”而邵灿所作《香囊记》明确宣称自己的创作是在于发明经义,为了教忠教孝。文辞上则追求骈俪,是明代传奇中骈俪派的始作俑者。
明代传奇创作大盛是嘉靖以后出现的。明王朝从开国经过一百多年休养生息之后,社会经济呈现了繁荣局面,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腐化堕落,激化了社会矛盾。与这一新的经济、政治环境相适应,嘉靖时期(1522~1566)剧坛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些传奇作品突破了忠孝观念的束缚,直接将现实生活中政治斗争的题材搬上舞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三部重要传奇:《宝剑记》《鸣凤记》和《浣纱记》。《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曾因受严嵩同党的倾轧而被罢职闲居,因此写剧作“特借以诋严嵩父子耳”。剧本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作者有意加以改造,将林冲塑造成为一位勇于同高俅、童贯斗争的英雄,以此表现作者对于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抗议;《鸣凤记》传为王世贞所作,或说是王的门人所作,剧本描写杨继盛等人与权臣严嵩的斗争,直接以时事入剧,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梁辰鱼的《浣纱记》写吴越兴亡故事,最后以范蠡在灭吴后归隐作结束,寄意深远。在《鸣凤记》以后,产生了大量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的作品,虽然有的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这是明后期传奇创作中的一大特点。
嘉靖至万历年间,传奇作品大量产生,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样,有所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唱腔的变化及昆腔的兴盛。
传奇戏曲的前身南戏流行于江南各省,唱腔因地域不同而不同。著名的明末艺术家徐渭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并说:“(昆腔)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嘉靖初年,魏良辅改造昆腔,“转喉押调,度为新声”,自此,“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词几废”。嘉靖以后,流传愈广,明代剧坛便形成了以昆腔为主的局面。梁辰鱼的《浣纱记》就是用昆腔写作传奇剧本的代表作,体现了传奇体制上的重大改革。昆腔之有《浣纱记》,就如南戏之有《琵琶记》,是划时代的作品。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孙钟龄的《东郭记》、张四维的《双烈记》、孙柚的《琴心记》、朱鼎的《玉镜台记》、徐复祚的《红梨记》等。
“奇绝文字”合南北
明代杂剧的发展情况也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洪武至正德(1368~1521),上承元杂剧余绪,产生了不少作品,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不仅远逊元杂剧,而且出现了大量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明初藩王朱权的作品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有《诚斋乐府》收三十一种杂剧,研究者认为它们音律谐美,堪称当行,且有才气。但就其内容来说,或是荒诞迷信的“度脱剧”,如《东华仙三度十长生》;或是宣扬封建道德的“节义剧”,如《清河县继母大贤》;还有的是点缀升平的“庆贺剧”,如《洛阳风月牡丹仙》。但他所写的水浒戏如《黑旋风仗义疏财》和《豹子和尚自还俗》,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逵和鲁智深的英雄本色,不过也有歪曲之处,甚至还出现对梁山英雄们的诬蔑。这一时期刘兑、贾仲明和杨讷的个别作品也有一些特色,其中刘兑的《娇红记》写申生和娇娘的爱情故事,较能动人;贾仲明的《萧淑兰》写女主角追求爱情时的大胆热情,颇有特色;杨讷的《西游记》对后来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有明显的影响。在明景泰年以后的三十多年中,杂剧创作趋于寂寥,稍后出现的较有名的杂剧作者有王九思、康海和陈沂等。康海的《中山狼》是寓言剧,通过对狼的揭露,骂尽世上一切负国、负友之徒;王九思的《杜甫游春》是抒情剧,主要是吐露作者自己的不平之气;陈沂的杂剧《善知识苦海回头》,写宋代胡仲渊被人谮害贬谪雷州,最后出家修成正果的故事。剧中颇多愤慨之语,宗教说教较多,颇带消极情绪。元代以来,杂剧本用北曲,但是嘉靖以后,却出现了南曲杂剧,这是杂剧创作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嘉、隆间,度曲知音者有松江何元朗,蓄家僮习唱,一时优人俱避舍。以所唱俱北词,尚得金、元遗风。余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僮也,俱善弦索,今绝响矣……近日沈吏部所订《南九宫谱》盛行,而《北九宫谱》反无人问,亦无人知矣。”并说:“今南腔北曲,瓦缶乱鸣,此名‘北南’,非北曲也。只如时所争尚者《望蒲东》一套,其引子,望字北音作旺,叶字北音作夜,急字北音作纪,叠字北音作爹,今之学者颇能谈之。但一启口,便成南腔……奈何强名曰北?”可见,北曲至万历年间已成绝响,而杂剧在音律上已出现南北混合的现象。明代杂剧的蜕变,使得纯粹的杂剧北曲变为由南曲写成的或者是南北合套的南杂剧。这时候的杂剧在形式上也逐渐摆脱元杂剧的规范束缚,折数可多至五折以上,也可以只有一折,有的剧虽然保留四折形式,实际上却是分写四个故事。这一形式变革,促使大量的短剧出现。此类短剧多数不太讲究戏剧冲突,不宜在剧场搬演,而成为一种抒情小品。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杨慎的《太和记》,李开先的《园林午梦》,汪道昆的《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徐渭的《四声猿》,梁辰鱼的《红线女》《红绡》,王衡的《郁轮袍》《真傀儡》,许潮的《兰亭会》《赤壁游》,徐复祚的《一文钱》,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文姬入塞》,叶宪祖的《骂座记》等。徐渭的《四声猿》包括《狂鼓吏》《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元》四个短剧,除《玉禅师》外,其他三个作品都洋溢着狂傲的反抗精神。明人对它们的评价有分歧,王骥德以徐渭的学生身份称赞《四声猿》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沈德符却说“……然以词家三尺律之,犹河、汉也”,这两种批评都有过分之处。徐复祚是江苏常熟人,著有传奇三种,他的《一文钱》杂剧共六折,刻画守财奴卢至的悭吝性格相当深刻。王衡是江苏太仓人,共写杂剧五种,其中《真傀儡》一剧写杜衍致仕之后,观傀儡戏于市井间,受人凌辱而无忤,后来被宣召,竟假傀儡衣冠受命,描绘世态,讽刺朝廷,真是入木三分。
舞台背后的执笔者
明代戏曲作家数量很多,比较著名的除上文提到的之外,还有以下几位:
郑国轩,自署浙郡逸士。生平事迹不可考。作有传奇《牡丹记》《刘汉卿白蛇记》。《刘汉卿白蛇记》被后人改编成《鸾钗记》传奇,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存。王麦,字剑池,浙江钱塘人。生平事迹不可考。作有《春芜记》《双缘记》传奇,并将南戏《教子寻亲》《破窑记》分别改编成《寻亲记》《彩楼记》,这两种在昆曲中皆有折子戏流存。谢弘仪,一名国,字简之,号寤云,浙江会稽人。生卒年不详。以中丞出镇粤东。作有《蝴蝶梦》传奇,在昆曲中尚有折子戏流存。禹航更生子,又作禹航更生氏,疑即庾庚,字生子,浙江杭州人。作有《双红记》,在昆曲中有《摄盒》《谒见》《猜谜》《击犬》《盗绡》《青门》等折子戏流存。吴炳(1595~1647),又名寿元,字可先,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慧好学,十二三岁时,便能填词曲,“《一种情》传奇,乃其幼年作”。作有传奇《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合称《粲花斋五种曲》或《粲花别墅五种曲》。昆曲折子戏《题曲》即出自吴炳之手,《西园记》经整理改编后,成为昆曲的新编剧目。袁于令(1592~1670),原名晋,后改名于令,字令昭、韫玉,号凫公、箨庵、白宾等,江苏吴县人。明末膺岁贡士,入国子监读书。清兵入关后即降清。一生交游甚广,曾从叶宪祖学曲,与冯梦龙、祁彪佳、沈自晋、卓人月、吴伟业、洪昇、李玉等戏曲家交往甚密。作有传奇九种,合称《剑啸阁传奇》,杂剧《双莺传》,今存。其中《西楼记》在昆曲中有折子戏流存。姚子翼,字襄侯,号仁山,浙江秀水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祥麟现》《遍地锦》《上林春》《白玉堂》四种传奇,今存前三种。其中《祥麟现》在昆曲中尚有《观阵》《探营》《破阵》《产子》等折子戏上演。
最著名的明代戏曲作家当然应该是汤显祖了。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十二岁时诗作即已显出才华。三十四岁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禅师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