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德经说什么
21053500000010

第10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译文:

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万物而不争,水处于众人最不愿去的地方,这是它最接近道的品性。它处于的是行善之地;人心也要像深水一样静水流深,要宁静致远,要善于沉淀;与人相处时、给人东西时、对人有恩德时要像水一样平等仁爱,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话也要像潮水一样“潮信”,讲信用,要言善信;政治清明像水一样公平公正清廉,要政善治,政清如水;为人做事要像水一样有多种多样的本事却又做事专一,奔流向海;处事智慧也像水一样,懂得寻找时机,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该隐则隐,该绕行则绕行。所以像水一样有善利不争的品性,也就没有忧愁烦恼。

如果概括咱们的民族精神,四个字一组的话,排在前三位的一定是这三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上善若水”。所以这第八章我们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解释了。你看二〇一四年的十一月份,在咱们国家召开APEC会议,主会场就选在了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雁栖湖,大家到北京一下飞机,通往市区的路上就能看到这个地方的标志。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水立方,选这个地方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利用水的形象,让来访的各国领导人,以及通过报道让全世界了解我们中国人的真正的形象、做事的原则、处事的方式方法。我想当时报纸报道的标题大家应该还记得,八个字,“上善若水,和衷共济”。当年央视有一台文艺晚会,主题也是这八个字。上善若水就出自我们刚要讲的第八章。所以习近平在讲话的时候,他就引用了这一章开头的这两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各位想水怎么得到大家认可的呢?滋润万物。润泽万物,成就了其他的事物,也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口碑。

自然界的很多植物都能开花结果,水又不能开花结果,可是没有水,这有生命的东西,它都是不成立的,无法生存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热爱和平的民族,善于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自己!这不就是双赢的含义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不就是双赢的含义吗?所以我们现在来解释,先要给大家说明。我们虽然在解释第八章,但是我们要告诉大家,在《道德经》里总共讲了十条关于水的智慧和品德。我们现在要解释的第八章就有八条。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老子是趴在水边悟出来的道理,他只是借助水的形象,把他要传达给我们的智慧,借助这个形象告诉给我们大家,你要想让这个东西得到一个广泛的传播,被大家记得住,能够得以领悟和运用,那就得用这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后边我们讲的很多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老子借助水的形象,把他从战争、政治、人生中领悟的这种智慧与品德传达给我们。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到水善利万物,前面这部分我们大家没有意见,我们也不敢有意见。你没有水,人类连生存都生存不下去,你说哪一个人类最早的文明不是在水边发源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文明,我们的黄河和长江文明,你说哪一个人类最早文明不是在水边发展的?善利万物没有问题,有个词就叫“水利”。可是这个不争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道家讲的不争到底什么含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子为什么要借助水来讲不争?因为借助水的形象,大家很容易领悟出他讲的不争的含义。第一条有边界不争。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我的边界就在这,不与其他事物争功,不与其他事物争地,有边界不争。第二条有秩序不争。水流动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前后相随,循序渐进,非常有秩序。你看我们人,就十字路口那么一点地方,堵车的时候有一点空都往前争,最后都挤在那个地方了,大家都动不了。人家讲这个不争这很好,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娴熟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淡定从容。第三条有牺牲不争。你看水流的河道底下都是坑坑洼洼的,水怎么才能往前流呢?前面的水把坑坑洼洼填平,你后边的水才可以滚滚前流,这不就是前仆后继。都不做牺牲,坑永远在那,坎永远在那摆着,怎么向前流。人类社会不也是如此吗?大家都一点牺牲不肯做,怎么向前发展呢?所以我们说他借助水的形象讲不争,你来通过他的形象里边来领悟,他讲不争的含义,不可以泛化。所以你看这第一句话,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一条,“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你要说水待的是好地方,跟老子的意思就完全相反。水去的是什么地方?又低又脏的地方,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水到那干吗去了?行善。把那个地方的污浊洗净,在那个地方滋润万物。行善。他这个善是动词,行善的意思,在居善地这个里边,你这个跟道家的思想才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讲这样的一个意思。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我们前面讲第七十八章那两句话,古往今来夺得天下的,表面上看是一家一姓,刘姓赵姓等等,我说以前历史,实际上不都是一个团队,用现在的话说不就是一个党派吗?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党派才能夺得天下,坐得了江山呢?夺天下容易,坐起来就难了。你看咱们陕北的李闯王,建立大顺王朝,没多久就倒台了,那什么样才能夺得天下并且坐得好江山呢?回想一下我们第七十八章讲的那两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社稷王”,受国之垢、受国之不祥和处众人之所恶,这不都是一样的意思吗?所以大家会突然想到有一个人怎么那么有智慧,把共产党的宗旨也概括为五个字叫“为人民服务”。你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受国之垢、受国之不祥、处众人之所恶,两千多年后的为人民服务,这本质上的意思不是一样吗?为什么推崇这一条?因为这是获得成功的一个最深的密码。所以在上善若水的八条里边,老子最推崇的第二条意义也非常清楚了,为什么最推崇这一条我们也能理解明白了。

现在来看第二条,“心善渊”,讲什么?因为一般大家一翻译就说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渊默宁静,那这样的翻译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吗?你得通过其他的章节讲,看到他讲这个东西的指向在哪里,意义是什么?“心善渊”讲什么呢?我们现在经常用一个词来衡量,一个人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党派的未来发展,这个词就叫格局。历史上有些人甚至用它来衡量一个小孩的未来:这人有格局。别看现在位置不高,事业不大,这人以后会有大的发展。那个人的格局太小了,给了他那么高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恐怕会害了他。格局和你的位置不相匹配,那位置不就成了一个坑了吗?我的格局就这么大,就像这杯子一样,你给我再多的水我也装不进去。什么叫格局,衡量的主要的维度是什么呢?两个方面最重要:一、视野宽;二、胸怀广,有格局。

我给大家说一事,抗战胜利以后,有一个日本学者就来到了中国,他要研究一下中国人的战争理念和战争哲学。中国人凭什么打赢这场战争的?因为很多人都不认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获得战争胜利的,都是人家外力作用的结果,国际力量援助的结果,把那个看作决定性力量。他得研究一下,理念这个东西,虽然大象无形,但是力量无尽。他研究哪一本著作?《论持久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通过这个来研究。各位知道,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一九三七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五日,就在陕北召开的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已经就开始讲论持久战的思想。一九三八年这本书就面世了,这不是战后的预测,战前他把战争的进程就概括为六个字,而历史就是沿着这六个字发展的——“退却,相持,反攻”。我一开始打不过你日本的,你日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我中国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你日本军队装备精良,又处心积虑,我在这个方面和你一比就很差了,所以你想一开始把他就挡在国境线外,不可能。你得做这样的一种设想,有没有这样一种胸怀与格局?他进来之后你该怎么办?你退了之后该怎么办?一开始得退却,打不过你当然得退,要保持有生力量。他进来之后你怎么做策划,怎么想,你日本的军队又不多,你战线一拉长,我用空间来换时间,双方的力量不就逐渐持平了吗?进入相持阶段。你看一开始日本人好像得意洋洋摧枯拉朽一样,武汉会战和鄂西会战以后,不就双方力量逐渐趋于平衡,进入相持阶段。“相持”这个词用得好,咬牙坚持。这个事大家都知道,双方力量相持的时候,只要旁人推一下帮一下,这就是可以帮助一方获得胜利。可是你别忘了决定作用不在他,是你原来已经形成这样的一种状态,后边才能发挥作用。

“退却,相持,反攻”,我得到国际力量的援助,国际舆论的支持,因为我站在正义的一方,内部力量的增强,获得胜利。大家看第六十九章,我在想,你说毛泽东从《道德经》里边得到多少格局方面智慧的启迪,因为大家不管谁都认可,这个人的视野很宽。视野宽,胸怀广,格局大。你看大家看这一章,一开始就讲,我不敢为主而为客,我才不去侵略别的国家,国虽大,好战必亡。你侵略我,你就是侵略者。我不敢进寸而退尺。打不过你的时候,我以退为进,用兵者言,我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进寸而退尺。大家注意看这一段的倒数第二句话是什么?“抗兵相若”。河上公的本子叫相加,意思都是一样的,抗兵不就是抵抗的军队吗?双方力量趋于平衡,相持。相若相加,你看意思不都一样吗?但是毛泽东的“相持”用得最好,有咬牙坚持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最妙,哀者胜矣,哀可不是哀伤的意思。你看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就是同情。得到同情的一方,舆论支持的一方,站在正义的一方,当然是站在正的一方才能这样获得胜利,惊人的一致。

按照这个思路,大家再来看第六十九章,有一段话原来是非常难理解的,借这个机会也给大家说一下,“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什么意思?你侵略到别的国家里边去了,你遇到这些人没有站成军队的样子,没有成行成列,可是他不是你的敌人吗?你侵略人家国家里边的这些人不是都是你潜在的敌人吗?你不能把他们都杀光,你杀光了,这个意义不大了,但是他们不都是你潜在的敌人吗?他们没有成行成列,他们手中没有兵器。他们打你不一定用拳头,攘无臂,不一定用拳头,用别的不行吗?手中执无兵,虽然没有兵器,向你扔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你造成了损失、伤害。你能找到吗?能找到是谁吗?到处都是敌人,你到哪去找敌人去?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嘛!用后边这个词形容一下,你按照这个方向,他这里面原来的很难索解的。不信大家到网上去搜,这几个字的注解,什么道理都跟其关联上。这个就是你不知道他针对什么样人讲什么问题,那就没办法正确理解他。这是我们说心善渊,视野宽、胸怀广、有格局。有些人站在十六楼,有些人站在二楼,站在二楼的人叽叽喳喳老去批评站在十六楼的人,有资格去评吗?人家看到的很多东西,那视野可看到的你都没看到。很多事你都不明白。你都不知道,你站在那么低的地方,你怎么去正确地评价人家?所以我们还是让自己做到视野宽、胸怀广、有格局,这样才能有大的格局,才能够做成大的事业。

“心善渊”,你看我啰里啰嗦说了半天,这老先生只三个字就概括了。“心”在咱们文化里不仅有胸怀的意思,说这人心真大,他还有思维的意思。用心想事吗?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是用来思维的,荀子讲的,中国人始终坚持这一点,到现在还这样讲话,虽然明知道是用大脑思考的,他还是这样说,用心想事,所以你看这心善渊正好是这两个维度,视野宽,胸怀广,有格局。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条“与善仁”。“与”就是给予。我们在给别人东西的时候,哪怕是对别人有好处有恩德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的态度是不仁的,不管我们对别人的好处多大,恩德多广,最后恐怕也要反目成仇。你看见水了吧,不管谁口渴,喝它时候态度都是一样的;脸多脏,到水边洗的时候都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嘛,与善仁。

中国有两个人物,大家仔细分析一下,非常有意思。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这是我们文化的两个符号性的人物,代表性的人物,特别是陶渊明。林语堂先生认为他是咱们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可是大家仔细一分析,就觉得不大对头,这陶渊明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呢?没有啊,官没做好吧?彭泽令。没做好不干了,回家种田,那就把田种好也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看这地都种成什么样了?文章就那么几篇,诗就那么几十首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可是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的人物,甚至像林语堂先生认为是我们文化的最高的典范,为什么?因为大家知道像陶渊明、苏东坡这种人最好的作品,不是他们的诗,不是他们的文章,不是他们的画,而是他们本人——他们本身的人格就是伟大的作品。陶渊明做官的时候,家里边小孩没人照料,小孩太多了,请个仆人照料自己的小孩,给儿子写个字条,告诉自己的儿子,“此亦人子也,亦善遇之”。这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不要用这种呼三喝四的这种指手画脚的态度去对待他,你要好好地待他。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稍有了一点位置,就趾高气扬的样子,吃个饭,对这服务员也粗口相向。见得多了你就觉得像这种有平等的人格的人是非常值得人敬佩的。苏东坡不也一样吗?“我上可陪玉皇大帝”——我跟玉皇大帝在一块,我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卑贱。我跟这些贩夫走卒农夫乞丐在一块,我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高贵,所以像这个就属于我们所说的一种像水一样的态度,与善仁。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过一件事是一家人对簿公堂,姐弟三人对簿公堂。姐姐上来就说,你看我的弟弟妹妹多不像话,他们原来在农村,我把他们弄到城里来的,我给他们找工作,给他们买房子,现在竟然到法庭来告我,忘恩负义。弟弟妹妹怎么讲?你看我这姐姐对我们什么态度,简直比对奴隶的态度都不如,你是给人做了一些事情,可是你这种态度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关键。所以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忘恩负义,忘恩负义固然不对,可是恩人是不是也得琢磨一下自己有没有问题,比如我对你有恩,每次一见面我就提醒你,你小子注意,我对你恩德如天,恩大如天,你不能忘了,你忘了就是忘恩负义,你忘了你就不是人了,你每次见面都这样提醒他,他不烦死你才怪。所以我们说与善仁,于是我们大家想到周恩来说的《道德经》里边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回想一下,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则吗?这样一种智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善仁。

第四条,“言善信”。言善信跟水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咱们中国人喜欢拿什么东西作为讲信用的代表和象征呢?潮水。你看钱塘潮,到那几天就来了,非常讲信用。“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不是中国古代女性对我们男性不讲信用的吐槽吗?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一个道理,你看我这人多热情,人家不管求我什么事,我立马都答应,没问题,这事包我身上,你看那个人脸冷冷的,人家求他半天都不松口。可是为什么到最后对他的印象反而比对我还好了,我不是白忙活了吗?白热情了吗?热情不热情是一回事儿,我们答应人家的很多事到最后都做不成,时间长了,人家就认为我们是食言而肥,不讲信用。所以大家看一下第六十三章里边的这句话:“轻诺,必寡信。”这在《道德经》里还不多见,因为《道德经》里讲话是比较宽缓的,但你看这句话讲的,斩钉截铁。轻诺必寡信——你太轻易许诺,最后就是这样的一种结果。所以大家注意,咱们中国汉字,说话的说字怎么写呢?“言”字旁加个兑现的,能兑现的话,我们再去讲;不能兑现的话,不要轻易许诺。言善信。

第五条,政善治。越来越往高走了,这水跟政治也有关系。当然有关系,咱们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来表达对好的政治好的政府的期许,这四个字就叫“政清如水”。一、水代表着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嘛。二、水代表着激浊扬清,把水里边的污浊去掉变得清廉嘛,世风也应该有这种清廉之风,官场也应该如此,所以顾炎武先生认为,就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先生认为这激浊扬清就是政治的第一要义——要清廉。所以大家琢磨一下,脑子里边想一下——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只有四个字,大家有没有看到,两个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法律这个法的三点水代表了公平公正。因为法字原来的写法非常难写,是一个这边是个三点水,那边是个独角兽,代表正义,有什么邪恶的东西就拿角去顶。后来把那个字改了,去,也可以去除邪恶,可是三点水不能动,公平公正,这是它的要义。而且依法治国的治,大家注意只能用“水治”,你不能用“刀制”,制度的制不是带个“立刀”嘛,你不能用那个刀制。依法治国就用治。它的出处就在这,政善治,政清如水。

第六条,事善能。为什么要学习?因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性的动物,你看自然界里边很多动物刚出生就会跑了,它们族群的那点本事学学就会了,就可以谋生了。人行吗?十月怀胎。出生那么长的时间,还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照顾。可是恰恰就是这个时间好像是无用的时间,却给了学习最好的机会。哪怕是以后你从学校出来工作也应该如此,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向社会、向书本、向课堂、向实践、向他人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才干能力和本事。古人讲我们的才华就像那箭头一样,我们学习就像弓弩一样,“才如箭镞,学如弓弩”——你没这个弓,你把箭头磨那么利,你这也射不出去,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学习让我们增长自己各种各样的能力才干和本事。包括通过事情的磨练,让我们事善能。就像水一样,你看水的本事是多种多样的,人也应该如此,这样才能给我们人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在上面纵横驰骋。所以说到这个事的意义,我不给大家往高了说,我给大家往低了说。大家想一下,价值的“值”字怎么写呢?人站直了才有价值,没有本事,没有才干,没有能力,为了一点小事,我们都得卑躬屈膝去求人,活得那么卑微,谁瞧得上我们。老师也罢,家长也罢,我觉得说的一句话最有道理:“不是我督促你们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活得不那么卑微。”

第七条,“动善时”。一句话大家都会讲,这个水是最会掌握机会的,该静的时候静——在湖里的时候;该动的时候动——在小溪在河里的时候;过不去的地方怎么办?——我绕过去,用迂回的方式奔向自己的目标。你说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有多少逾越不了的障碍,我们都得懂得迂回,但是目标方向不变,可是这个方式方法,要懂得这样的迂回的前进的方法。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如此,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它不可能成为一条直线。这个世界上我前边说了根本就没有直线。所以大家看第二十二章开头这三个字讲的就非常的明确:“曲则全”。在《周易》里把这个叫“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万物。曲线的方式,委婉的方式,这样才是更好的有智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拿什么东西来讲动善时,大家就印象更加深刻,更加觉得这是一种“自然之道”?雨水。雨水也是自然现象,自然的原意就是本该如此的意思,你看雨水不也是一种本该如此的自然现象吗?你看雨水来得多会掌握时机。春天的时候种子刚发芽,禾苗刚出土,万物刚复苏,一场大雨不就麻烦了吗?你看这春雨是怎么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

从前面讲课中,大家能感觉到,老子也有这个习惯,复杂的东西要化繁为简,最好能用几个字来概括,所以我们也用几个字把这上善若水前面这七条先概括一下,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善下。然后是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七条。大家发现了这七条有一个字还是一模一样的,记七个字就够了。

如果纵观全书,关于水的智慧还可以再加两条。关于第八条我们再重温一下第十五章。因为前面跟大家说过,第十五章当时讲士的修养和素质的时候,没有全部讲。回来咱把这一条补上。第十五章里边有一句话叫“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跟大家说,这《道德经》的确是经过很多人改造过,原来的本子没有“以止”这两个字,有的现在的本子里边也没有。可是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如果不加上“以止”两个字,这话太难理解了,你加上来就容易了。孰能浊以止,怎么样才能让污浊停止,变得清澈清晰,你看后边这四个字讲得多好——“静之徐清”。静下来,安静下来,宁静下来,它就慢慢地变得清澈清晰了。这就像我们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上一杯浑浊的水,你不用化学手段的话,你怎么样让这水清澈?你别动它,你放在那儿,让它慢慢地沉淀。过一会儿污浊沉到下面,上面不就清澈了吗?“静之徐清”——我们的人生不都像这开着盖的装着水的水杯吗?哪怕落了几粒灰尘,你老摇晃它,静不下来;老摇晃它,整个杯子永远都是浑浊的。所以我们要有定力,要学会沉淀。想要拥有远大的智慧吗?那就宁静以致远。我们现在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急躁,暴躁,狂躁,这种现象我们经常都见得到。所以我们会说任何人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都谈不上智慧。所以我们要自己学会静,静之徐清。读书不仅是让我们安静的一个好的方式方法,它也是让我们获得智慧的一种好的方式与方法。所以大家看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为天下正,这是我们说的第八条。第八条我们怎么概括?叫“善清”。跟前面这七条相衔接。

第九条在什么地方呢?第七十八章开头的这句话,这句话也值得我们把它展开。因为大家知道,你看咱们中国古代的那些哲人写的书为什么都那么薄?《道德经》五千字,《论语》一万五千字,《孟子》三万五千多字,就这么多了。怎么他们写书都写那么薄,里边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解读,他们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做法呢?遇到一个大的问题的时候,关键的问题的时候,他先给大家一个形象,很多话他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去领悟,你通过这个形象,你能够把握住向哪个方向解读,他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大家看第七十八章开头这句话不就是。因为很多人告诉大家,《道德经》不要去读了,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弱,变成弱者。

你看道家讲的弱是这个意思吗?你要正确理解的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还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吗?没有,拿什么容器装就什么样,随方就圆的,这是外表。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本质。所以道家讲的弱,它只是让人学会示弱,根本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弱者。要你不断地积蓄力量,真的时机到的时候,发挥作用的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石头怎么样?水滴尚且石穿,我坚持。金属怎么样?你看现在切割金属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不还依然是水刀吗?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非常锋利,况且你给它一个动力,它非常持续。所以老子说你看到了吧,这些东西外表是柔弱的,可是内部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也是道家讲的弱的真正的指向和目标。这个指向和目标叫什么?不用我们概括,他自己都说出来了,大家看第三十六章,这五个字不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概括——“柔弱胜刚强”。柔弱是外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迷惑敌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才是本质;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善于胜利的方式和手段。所以我们把这一章概括,不能概括叫“善弱”,而应该叫“善胜”。

于是大家会想,你说古往今来,有没有谁把道家的这种思想概括得最全面,最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真正的心路历程?有的,游击战争十六字令。有人说毛泽东概括的,有人说朱德概括的,还有人说是张宗逊概括的等等。反正是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个最全面。所以大家注意看这游击战争十六令:“敌进我退”,打不过你,我跑,我才不跟你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打得过你,我也跑,我诱敌深入,不是说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吗?“敌驻我扰”,大家注意第三句话,“敌疲我打”,已经够狠的了吧。事情还没完,“敌退我追”。不过时机没到的时候,大家注意,你看看第三十六章前面这两句话,时机没到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出来,妄自张扬,炫耀,喊口号顶什么用?“鱼不可脱于渊”。人也罢国也罢,力量是有边界的,权力也是有边界的。要知道边界。我们都像一条鱼一样,要了解边界,不要老想着在这张扬炫耀,往高跳。你看我跳了多高,什么时候我们跳到岸上的时候,那么脱于渊了,那就自寻死路了。“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最锋利最尖端的武装力量,就像宝剑一样,一把明晃晃的剑不在剑鞘里放着,你时时刻刻拔出来威胁别人,别人的反应就是要把你这把剑折断。而且老在那炫耀,人家也就找到了解决你的方法,对付你的方法。“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柔弱胜刚强”。

这九条我们都讲完了,“上善若水”概括一下:善下,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善清,善胜。十八个字,大家记九个字就好了。“上善若水”在我们文化里占据的地位非常高,做人要做上善若水的人。所以这样大家记得住了,你也就可以给别人去讲,因为我们学了这些东西里边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成为发光体。你给别人去讲的时候,这也是一种为“往圣继绝学”,也是一种对我们文化的传播,也是对我们文化的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