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德经说什么
21053500000009

第9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译文:

天地长长久久啊!天地之所以能长长久久,就是因为天地不自私、不只是只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长久啊!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才被大家乐推而不厌,乐于接受他们的领导;不贪身外之物,才让自己有更好的存在状态。天地和效法天地的圣人,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嘛,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他们的被人尊敬、平安无事的私心吗?!

其实从第七章开始,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都在讲一个道理,我们经常讲知进退,但是有的人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作为老子这样的一个思想家,他认为其实争和这个不争,进和退,强和弱,它们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相等的力量。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个部分争强进,在《道德经》里很少讲,可是被大家忽略的部分,不争,退和弱,是《道德经》里最为强调的。在这三章里边,把这个意思讲得非常明晰。

第七章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讲天道,也就是讲以天地为形象,告诉大家这样的一个道理。你看我们心里为什么觉得对天地有一种敬畏,认为天长地久,这是我们经常的一个祝愿的词,大家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认为?因为天地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其目标,而是为我们万事万物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土壤,任万事万物自由生长,我们对天地有什么回报啊?几乎没有。所以这就拿天地说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这天地做事情正因为其不自私,不以自己自我的生存为唯一的目的,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敬畏、敬仰。

第二部分就讲,我们人做事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也应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话。他说你看天地是这样,这个世界里面我们敬仰的一些人物也是如此。为什么呢?他们无私!他们肯帮助别人,正因为他这样无私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你说让大家长久地纪念,让大家敬畏,这不也是大家都具有的一种潜意识里边的私心私念吗?这世界上谁无私?都有私心。可是一个人如果只是强调考虑自己的私心,他最后连自己的私心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这是这段话的整个大概的意思。

第一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先把观点摆在这,天长地久。大家对天地有敬畏,也有这种期待。所以话说回来,哪怕天地都毁灭掉了,其实在大家的心里他也是长久存在的。因为天地对人的恩德无限,大家心里记挂着这件事,感念着这件事,感恩着这件事,所以期望天长地久。然后老子就讲,天地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是长久的形象,因为其不是为自己的私利而存在,以其不自生,生就是生存,它并不是只为了自己的生存,只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我们经常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是公平的,无私的,这样在大家的心里才认为有这样一种形象,天长地久。之所以长久者,就是因为其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第一位,大家认为天地是无私的。那么下边这一段是讲天道,“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下面就讲人应该效法天道。我跟大家说,在老子《道德经》里边最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这样的两段论。第一段讲天道,第二段讲人道,人道应该效法天道。比如《道德经》里边的最后一章最后的两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二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个有境界的人效法天道也应该如此,只有两句话,但是它鲜明地反映了这本书里表达问题最常用的这种两段论的格式——天道人道,你看第七章也是如此。下面就讲人道,是以圣人,一个有境界的、有智慧的人怎么做事情呢?后其身而身先,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自己的这点私心杂念,不顾及别人,你怎么和大家友好相处,怎么能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呢?领导力又不是你去强迫别人,而是你得团结大家协同奋斗,所以你看他讲这句话非常妙,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的人,懂得把自己利益放在后边的人,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大家觉得这个人有人格魅力,这个人遇到好处的时候,不是只想到自己,跟随这样的人没有错,就像我们下雨天说雨伞一样,你不为人遮风挡雨,谁把你举在头上了?后其身而身先。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边,就把《道德经》的这句话演化为大家都熟悉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才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先后的问题。因为在第二章里边,老子列举了很多他后边要展开的内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果你把《道德经》里边的前后只理解为我们习惯上这个在前在后,那就太肤浅了。所以大家记住,以后在《道德经》里边看到讲先后问题的时候,你就按这个方式来理解。比如说大家翻到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你千万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遇到事情你缩头,你不敢承担责任,你不敢挺身而出,不是这个意思。他讲的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懂得谦让,遇到好处遇到利益的时候别都抢在自己手上,要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要懂得先人后己,你这样才能够成器长,才能成器成长。

所以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要站在当时的这种文化角度来理解。如果大家觉得只在第六十七章里边和我们刚才讲的第七章有一个呼应,大家觉得还不够的话,或者说意思还不够,讲得透彻的话,深入的话。大家再看一下第六十六章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道德经》里边的先后问题不就理解清楚了吗?第六十六章的第二句话,“欲上民者,必以言下之”。家长也罢,领导也罢,站在上面要想领导好下边这些人,领导好自己的儿女,在语言上一定要谦让,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欲上民者,必以言下之。第三句话,“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话讲的不是无比清楚?想要领导好后边这些人,一定要懂得谦让,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欲先民,想要站在前边,必以身后之。身代表利益,代表好处。读《道德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看注解,以经解经。你用谁的语言来解读《道德经》,都不如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读。你单独只扣住这一章来解释,解释不清楚的。你看他在章节里边一个问题,几个地方讲到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它写的只有五千字左右,好几个地方讲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大家不就能够非常明确了。怎么样来理解这样的后其身而身先的问题?其实这个地方讲的是这样一个意思。

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私心私利,可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有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私心私利,不顾及旁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到最后是会走到死胡同的。因为没办法跟大家协作,大家觉得你这个人太自私,你这人不好相与。遇到一些事情,谋划一些事情的时候,甚而好事的时候,有意无意大家都会把他抛在一边。你看俞敏洪在演讲的时候讲了一个事,我觉得非常有趣。他说他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寝室有六个人,有一位室友有次回家之后,带回六个苹果,大家以为这个人不错,带六个苹果,六个人,一人分一个挺好的事情,挺温暖的。没想到这个人留下一个苹果,把其他五个苹果都锁起来了,然后自己拿着一个苹果旁若无人地在那儿吃,这些人就目瞪口呆地在那看着,因为其实大家也不在意这个,但是大家觉得这事太奇葩了。当着大家的面就这样做,我想现在大家可能还觉不出什么,可是在那个时候大家的感触不一样。所以后来这几个人合伙谋划做大事情的时候,就一直讨论这个人要不要叫呢,大家一致的观点是不要叫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太自私,恐怕他进入这个团队会把团队的风气给搞砸了。所以大家注意像这个里边讲的事情,“后其身而身先”,大家再看最后一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就是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你看天地和这些有境界的人,不就是认为他们无私吗?他们懂得照顾别人,懂得别人的感受,很大方,所以反而最后有好处的时候,大家会想到他,大家觉得他能够为这个地方贡献一份正能量。所以这个事情是在这句话里边要表达的,后其身而身先。下一句话“外其身而身存”。我们现在的一个成语叫“置之度外”。其要表达的是针对什么事,你通过上下篇联系就可以知道。我们一旦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很多的诱惑,有了一点权力就会有很多的诱惑。这些诱惑像什么?就像钓鱼的鱼饵一样,咬了鱼饵咬了钩,再挣脱可就困难了。所以谁能够把这些不该得的利益置之度外,谁才能最后有更好的生存状态、更远大的前途。我们经常在电影里边看到,比如《贫嘴张大民》里边,就演过这个。当时那个陕西演员叫李琦,“姐夫”那个人是冯巩演的。对他有恩,他就打了很多金戒指送给他。结果张大民就说我不要,冯巩演的那个角色叫“张大民”,李琦演的角色叫“木勺”。这个张大民就说我不要,我要你戒指干吗?木勺就讲了一句话,说这个大哥你这人就不得了,你这人不贪,不该自己所得的能够置之度外,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存在的状态,外其身而身存。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很高的高官的位置,他喜欢吃鱼,人家给他送鱼,他说我不要。别人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要?这人就给他讲道理,说你看我收了你的鱼,有人告发了,就会把我的位置免了,把我这位置免了,我以后想吃鱼也都吃不成了。为了我能长久地吃鱼,我不要你的鱼。这就接到了我们的后边,“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些人不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无私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更好地成就了自己的私心。所以我觉得《道德经》有一点最好,它不给大家讲大道理,它只是告诉大家,你要懂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贪眼前的这些自己不该得的利益,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大的出息,才能够有好的前途。我在西安就看到几个地方立的石碑,刻的就是第七章。你看长乐中路和东大街交界,那个地方有一个商场,门口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李世民的《百字文》,一块就是《道德经》的第七章。因为这章讲的道理分的层次非常清楚,就两部分,第一部分天道,第二部分人道,条理非常清楚。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自利,所以它能够在人们心里长久地存在,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