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转述我姥姥姥爷的故事
21390500000011

第11章 举家迁往贵州。

再怎样传奇的人,在真正属于他的生活中,他也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生命。他需要吃喝拉撒,在吃饱喝足之后,还会想想人生的价值。这样的模式,适用于所有人。

在李叔孝第2个名为李兵的孩子出生时,李德承和李卜氏短暂的回到了彰武县,此时他们最小的儿子,只有10多岁。

见到自己的小孙子,李卜氏亲的跟什么似的。代李家收拾好了老屋,郑秀英勉为其难的带着三个孩子住了回去,也好让老两口和自己的孙子孙女多亲亲,享享天伦之乐。可能是最初的心理阴影作祟,也可能是郑秀英的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不好,这次长住只维持了半年时间,自此之后,郑秀英以至于他的几个孩子,都只是偶尔到李家串串门。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当我询问我母亲,她觉得她奶奶是个什么样人的时候。我母亲只简单干脆的答道,是个吃苦耐劳的小个子老太太。

郑秀英快40岁时,他的大儿子跟随父亲去了贵州,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工人。

虽然能有两份工钱寄回家,但对于大儿子的离家,郑秀英还是着实伤心了一把。那段时光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着照片暗暗垂泪。

“我说你就知足吧!”郑老太太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姑爷是宠你的,能让你住在娘家,不必待在公家侍奉公婆,你哥哥嫂子都是最厚道的,这么十几年来可曾对你有过不满,你是极有福气的人,小峰懂事,知道心疼父母,小平好学上进,将来肯定大有出息,小兵更是聪明机灵。你给我满县城打眼去瞅瞅,有几个嫁了人的媳妇儿,能像你这般过得舒坦?这人总得知足,不能啥好事儿都让你摊着。”

“娘!他们爷俩在那穷山沟里,一年才能回来一趟啊,小峰现才17岁,就去受那份罪,我可心疼!”

“我可是听姑爷说了,那个地方煤很多,卯着劲儿,几十年都采不完。有了煤,换了钱那不就不穷了吗?”老太太像哄孩子般搂着自己的女儿摇着,“别看小峰不爱说话,他心里可是啥都懂,他是个男子汉,你要是强行把他留下来,他能开心吗?依我看等平丫头长大了,你们一家子都过去,那才是正理儿。”

老郑家的人老是本分得有些冒傻气,所以整个动乱的十年他们都安然无恙,日子蒸蒸日上,较前些年还愈发好了。

李平上中学的时候,家中两个女孩子都骑上了自行车,什么香皂,雪花膏更是一样都不少。

见哥哥和父亲在贵州逐渐落下脚来,每月几回家中的工资也越来越多,向来好强的李平,心中产生了一种大胆的想法。她也要去贵州去那片崭新的天地。

于是在她软磨硬泡,威逼利诱下。她成功的于高二上学期退学前往吉林省,她的三姑家学习裁缝,学习期间历时一年半。

在李平学成归来时,郑秀英的小儿子已初中毕业了,郑老太太年过6旬,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腿脚还算灵便。

郑家的后生能干,在改革开放后没几年,更加成为十里八村第1家,买上彩电的人家。

那时宽敞的堂屋里总是挤满了人,少的时候十几个,多的时候能有20多个,都是本村的村民,大家围坐在一起,像看电影一般,看着一台不比平板电脑大多少的黑白彩电。

每当这时候,郑老太太都是全家最高兴的那个人。

西南地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煤矿中盖起了家属楼,建好了学校,新铺了水泥马路,有可容纳百人吃饭的大食堂,还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这让李叔孝决定,要将妻儿接来全家团聚。

这是冬季的一天,还没有出正月,地上的积雪仍旧没有开化。

这是分别的一日,李平和母亲坐在大马车上,带着行李准备前往县城的火车站,他们要去往千里之外的贵州和父亲团聚。

对于小孙女儿,郑老太太极为不舍。在家交代了许多许多,所有人都不愿让她前去送行,可老太太难得扭起了性子,一路小跑的跟着,谁劝都不回去。

“平丫头,那里的饭要是不好吃,就写信来告诉姥姥,家里的吃喝多,我让你舅舅舅妈给你寄去!”从来不落泪的老太太,抹着眼泪,一直送出好远好远,直到郑老太太实在走不动了,才停下脚步,久久的注视着。

这是我母亲最后一次见到她姥姥。她数次向我回忆说道:“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姥姥是个豁达的老太太,可她拼命的追着我们,走了好久好久,她说了很多话,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喘着粗气,站在路口,拼了命的朝我们这里望来,直到我完全看不见了她。可是我们必须走,只是我没有想到,这会是永别。”

来到贵州之后,郑秀英和女儿,也在老屋基住了下来。他们分到了一套20平的屋子,1室1厅,用公众的厕所和厨房。李平做起了真正的裁缝,最拿手的就是西装和毛料大衣,由于她的手艺极好,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生意红火的时候,甚至可以超过父兄的工资总和。

第2年开春,郑秀英回东北接来了小儿子李兵,这次李叔孝一家五口,全来到了贵州。

在回家接小儿子的一个月里,郑秀英还十分雷厉风行的给大儿子物色了一个媳妇儿。女孩姓张,在家排行老二。

以郑秀英风风火火的个性,在返回贵州之时,她竟将这位张家姑娘带了回来。

李峰很快就和这位张家姑娘结了婚,李峰的性子温厚,只要不碍于原则问题,他都很愿意听自己媳妇的,所以小两口的日子自然美满幸福。

为了有一个可以傍身的手艺,已成为大嫂的张氏,便和小姑子学起了裁缝。自此的30年内,张氏一直都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女裁缝。

在盘县老屋基呆了10多年后,年近50的李叔孝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另一个地方。那里以一座山命名,那就是我,这本书的笔者出生的地方,老鹰山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