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黄胸鸦在鸟类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中国南方和北方本物种进入贸易市场的形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中国北方,本物种作为一种宠物进入贸易市场,因其雄性外形优美叫声悦耳而受到欢迎;而在中国南方,本物种作为食品进入市场,由于中医理论认为本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因而在广东民间,人们将中医理论加以衍生,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煲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但这一传统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由于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这一饮食文化给黄胸鸦带来了灭顶之灾,并造成野生黄胸鸦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相关连接:黄胸鸦饲养要点
黄胸鸦是食谷鸟,粪便量小而干,宜用封闭底的鸟笼。单养雄鸟可用黄雀笼、沼泽山雀笼或金丝雀笼。成对饲养,进行人工繁殖可用金丝雀繁殖笼或十姐妹、灰文鸟的箱笼。黄胸鸦在自然界营敞口的碗状巢,故应使用金丝雀的敞口草巢。为隐蔽,可稍遮掩。
黄胸鸦在秋季繁殖期过后呈大群迁徙,容易捕捉,也好饲养,可选一只羽色鲜艳、羽毛整齐的雄鸟笼养观赏。为了繁殖,最好掏取出壳10多天,长出羽锥的雏鸟喂养。
平时可以稗子、谷子、稻子、黍子、高粱等谷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为常备饲料。可只给一种,最好是几种按比例混合。各种粒料的比例根据鸟取食情况适当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还应常喂些叶菜和草芽。砂粒和饮水要保持干净、充足。春季,为了促使鸟鸣叫的“冲”或欲繁殖,应补充鸡蛋小米或黄蛋搓鸡料面、昆虫幼虫及蛹。秋季,为促秋鸣,也宜适当补充上述营养较丰富的饲料。
黄胸鸦一般不水浴,但笼底宜铺细砂。为保持砂土清洁,每周应更换一次,食、水隔日清换一次。尽量多争取日光浴,但夏季不能太阳直射,否则会因为饮水蒸发而将鸟渴死。
人们饲养黄胸鸦多是为了观赏,故多养雄鸟。若欲繁殖,最好能掏两窝雏鸟,用鸡蛋小米(或蛋黄搓鸡用混合料面)拌菜泥喂养大后混群同笼饲养。发现雌雄关系较好,有可能配成对的鸟移入繁殖笼,并根据黄胸鸦的习性结合养鸟经验不断调整饲料和笼的小环境。一旦适宜,鸟就会交配、产卵,初次产卵可让金丝雀代为孵育。
小鸦、栗鸦、黄喉鸦、灰头鸦等雀科鸦(亚)科鸟均可按上述方法饲养。
普通朱雀
又名红麻料、青麻料。分类是雀形目,雀科。
体长约15厘米而头红的朱雀。上体灰褐,腹白。繁殖期雄鸟头、胸、腰及翼斑多具鲜亮红色,随亚种而程度不同:roseatus几乎全红;grebnitsk下体淡粉红。雌鸟无粉红,上体清灰褐色,下体近白。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且有纵纹。雄鸟与其他朱雀的区别在红色鲜亮。无眉纹,腹白,脸颊及耳羽色深而有别于多数相似种类。雌鸟色暗淡。虹膜深褐;嘴灰色;脚近黑。
鸣声为单调重复的缓慢上升哨音weeja-wu-weeeja或其变调。叫声为有特色的清晰上扬哨音ooeet。示警叫声为chay-eeee。
繁殖于欧亚区北部及中亚的高山、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西北部。越冬南迁至印度、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南方。常见的留鸟及候鸟,常见于海拔2000~2700米,但在中国东北较低而在青藏高原则较高。亚种roseatus广泛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及西部,整个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外缘至宁夏、湖北及云南北部。越冬在中国西南的热带山地。亚种grebnitskii繁殖于中国东北呼伦池及大兴安岭,经中国东部至沿海省份及南方低地越冬。栖于亚高山林带但多在林间空地、灌丛及溪流旁。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呈波状。不如其他朱雀隐秘。
栖息于山区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白桦、山杨林中,也在山地阔叶林的栎树、杨树、榆树上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大群。飞翔呈波浪形。平时鸣叫声单调,但繁殖期鸣声婉转动听。
食物春季为白桦嫩叶、杨树叶芽、榆树花序;夏季以鞘翅目昆虫为主;秋季则以浆果和各种种子及昆虫为食。
繁殖期在5~7月。巢营于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植物的茎和根等编成。仅雌鸟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呈蓝绿色,卵表面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点和乱纹。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
相关连接:朱雀饲养要点
朱雀羽衣漂亮、性情温顺,鸣叫虽较单调,但声音宏亮而悦耳。广为人们笼养。雌鸟羽色晦暗,头部橄榄褐色,背部黄绿灰色,下体黄白色。
朱雀属食谷笼鸟,可用金丝雀笼或黄雀笼,也可自制比黄雀笼稍大、封闭底、有底圈的竹笼。
朱雀虽喜欢吃带壳种子,但纯喂谷子、稻子、苏子等,不如喂混合饲料好。如把玉米面、黄豆面、花生米粉、熟鸡蛋黄按5:2:2:1的比例混匀晾干后喂给。春季多喂一些杨、柳、榆树的嫩芽或嫩野菜芽;秋季补充新鲜谷穗和稻谷穗。
朱雀较温顺、耐粗饲,容易饲养、管理也简单。日常保证饲料和饮水充足、清洁卫生。每周清理一次鸟笼。鸟有水浴要求时供给浴水。冬季无须特别保温,不遛鸟,需听其鸣叫时,可把鸟笼挂高处。但是,经几年饲养后雄鸟红羽色消失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又被称为红嘴玉、相思鸟、红嘴绿观音。属雀形目,鸫科,画眉亚科。留居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
红嘴相思鸟在国外的声誉远比国内高,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在笼中栖杠上互相亲近的动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常作为结婚礼品馈赠。
红嘴相思鸟体长约14厘米。嘴呈鲜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脸淡黄色;两翅具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喉至胸呈辉耀的黄色或橙色、腹乳黄色。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它们不仅活动于树丛下层,也常到中层或树冠觅食,偶尔到地面寻找食物。性喜结群或与其他鸟混群,雌雄形影不离,动作活泼捷巧,不甚畏人。
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属杂食性鸟。
4月下旬开始繁殖,延续到6月。营巢在针叶林、常绿林、杂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的荆棘或矮树上。巢呈深杯状,以叶梗、竹叶、草或其他柔软物质夹杂少许苔藓构成,内铺以细根或纤细的草。巢常悬挂在离地面0.5~1米的灌木或矮竹的垂直或水平枝上。每巢产卵3~5枚,卵呈绿白色至浅绿蓝色,散布有暗斑。
相关连接:红嘴相思鸟饲养要点
红嘴相思鸟羽衣华丽、动作活泼、姿态优美、鸣声悦耳,颇受人们喜爱。但其鸣啭与其他画眉(亚)科歌鸟相比,显得单调,也不善模仿,所以养鸟者多重其羽色。
雌、雄多从叫声、眼周颜色、头顶颜色、胸部红色大小等方面区别。雄鸟叫声为多音节;雌鸟为单音节。雄鸟眼围黄色;雌鸟眼围灰白。雄鸟头顶颜色较背部黄,雌鸟头顶与背同色。雄鸟胸部红色部分大而且色浓,雌鸟胸部红色部分小且淡。雄鸟尾部从腹回观,尾羽分叉部内黑色部分在8厘米以上;而雌鸟仅4厘米。这些在鉴别时须综合判断。要选叫声高、体型大、羽色鲜艳的雄鸟。嘴红的程度,据说与年龄有关,老鸟嘴全红,幼鸟嘴基部呈黑色。饲养鸟笼没有严格的标准,有用点颏笼的,也有用亮底玉鸟笼的。可自制竹笼,大小介于画眉笼和点颏笼之间,条间距1.8厘米,底为亮底,下有托粪板,设栖杠一枚。因鸟食量大,喜洗浴,一见水就要淋洒,所以,食、水罐应深大,可用口较小的面眉罐。
北方饲养红嘴相思鸟多以鸡蛋小米、或蛋黄搓玉米面(3:7)为主食,常有消化不良和羽毛退色较严重的现象。南方养红嘴相思鸟离不开花生粉,大致配比是:玉米面0.5公斤加生鸡蛋4个拌匀、烤干,再加花生粉200克。还应经常喂水果、浆果、昆虫及其幼虫(或鲜牛、羊肉沫)。新捕来的相思鸟易惊撞,为避免嘴被撞破,羽毛损伤,初期应“捆膀”后再放入板笼或罩有笼套的笼,象点颏那样用“软食”诱食,并喂给水果。待鸟认食后逐渐改为粉料,并给饮水。人接近须慢慢进行,开始时先打开笼套的一部分(门帘),手拿面粉虫、玉米螟幼虫等饲喂,待可追人手吃虫时再全部打开笼套,并松开“捆膀”。相思鸟肠道短,消化快粪便多而稀软,因此,每隔2~3天就得清刷一次笼底,同时给鸟水浴。平时为防止自行水浴,只好用小口的水罐,否则会污染食水。另外,鸟把水扑洒干后会渴坏鸟。要常检查笼条是否有损坏,串笼或用手从笼中取出时要特别注意,因红嘴相思鸟动作敏捷,善于钻空子逃跑。相思鸟一般不学其他鸟叫,只能听本口。可成对饲养,雌雄相互偎依、理羽,亲密无间、十分有趣。在东南亚各国被当做结婚礼品赠送。
灰头鸦雀、银耳相思鸟等,均可用上述方法饲养。
乌鸫
又名乌哥、黑鹅、乌鹊、乌鶞、百舌或反百舌鸟。分类属雀形目,鸫(亚)科。在我国留居新疆西部,东至长江南北两岸及以南地区。
体全长约26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概黑色。下体黑褐,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嘴黄,脚近黑色。
平时栖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主食各种昆虫幼虫、蚂蚁、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果、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3~7月繁殖,巢大都营于娇小的枝梢上,距地面约3米,以枝条、枯草、松针等混泥筑成深杯状。每巢5卵,呈浅绿色而满布粗细不匀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纹。
乌鸫是一种极容易辨认的常见的中型雀类,不知者常误认为是乌鸦,其实乌鸫比乌鸦在体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鸽子差不多。在外观上乌鸫比乌鸦要美观得多,乌鸦的喙是黑的,乌鸫的喙是黄色的,这点极易区别。如果你长期观察,你会发现鸟鸫的鸣啭非常丰富婉转,在我国几乎无鸟能与之相比。号称鸣禽之王的黄鹂和鸣啭专家画眉都没有其鸣声那样多姿和极尽变化之能事,有人在记载中发现这种鸟的叫声居然有一百二十余种变化,而极善鸣的画眉不过五十余种。在长江流域,经常见到乌鸫和灰喜鹊与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于灰喜鹊具攻击性,乌鸫更喜欢与八哥在一起。由于八哥几乎能模仿乌鸫的所有的鸣啭,因此在听声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心“上当受骗”!反过来,乌鸫和八哥一样也是效鸣高手,它从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到喜鹊乃至小鸡的叫声,无不学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时这种鸟只作明亮高昂的“吉一吉”声,很少出现多的变化。乌鸫性不惧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区域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见到它们。另外乌鸫是一种极易驯养的鸟,完全可以像养鸡那样成群地粗放家养,只是容易受到野生乌鸫的引诱而逃逸。
相关连接:乌鸫饲养要点
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做与八哥一样的宠物鸟为人们笼养。另外,由于乌鸫体型较大,一度是被猎的主要鸟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鸟在野外已经极少见。国家严格进行枪支管理后,目前乌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乌鸫是最常见的前六种留鸟之一,其他五种是灰喜鹊、麻雀、白头鹎、八哥、大山雀。
乌鸫为我国南方喜欢饲养的歌鸟。野生成鸟野性大,难驯熟,故多掏取幼鸟人工喂养。雌性成鸟与雄鸟稍不同,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颏和喉浅栗褐色,缀以暗纹;下体余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鸟雌雄较难区分,一般认为雄性幼鸟初级飞羽有明显金属光泽雌性幼鸟无此光泽或不明显。
饲养乌鸫用八哥笼为宜,也可用画眉笼,或自制类似大小、亮底、条间距2厘米的竹笼。
掏到乌鸫雏鸟,一般喂豆制品(如白豆腐干或白豆腐皮),切成适口小块用竹签挑着喂;最好再加新鲜肉沫拌粉料(如点额粉、雏鸡料搓的20%的熟鸡蛋黄等)调成稠粥状,用竹蓖挑着喂。
成年乌鸫以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为常备饲料,每天喂一食抹(食缸)软料(肉沫+熟鸡蛋+水果沫+菜沫+昆虫),两小时内吃完为度。
大约10月份,幼乌鸫已换成鸟羽衣,是学口的好时期,应开始遛鸟。每天清晨提鸟笼到公园或郊外让它聆听鸟叫,或使其跟“教师鸟”学口。
日常管理的重点是食水的卫生,笼子和用具的清洁。夏季每天水浴一次,冬季设法提高室温,保证每周水浴一次。换羽期饲料中一定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否则常会因脱不下羽毛而难以过冬。
领岩鹨
领岩鹨分类雀形目,岩鹨科,岩鹨属。俗名岩鹨、大麻雀、红腰岩鹨,在我国常见于中国东北及中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灌丛及裸岩地区。在中国东北繁殖的鸟冬季在东部省份越冬。
领岩鹨体长18厘米。似麻雀但稍大,头部为灰褐色,腰部栗色,尾羽为黑褐色,有较淡的淡黄褐色边缘;中央尾羽有很宽的栗色端缘,外侧尾羽的末端有白色缘斑,颏和喉灰白色,羽毛近端处有“V”字形灰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上腹及两肋栗色,各羽有较宽的白色边缘;下腹淡黄褐,各羽有暗色横斑;尾下复羽的基部灰色,次端为黑栗色,末端为白色。幼鸟整个下体褐灰色,有淡黑色条坟,嘴裂为显着的橙红色。
领岩鹨为高山鸟,栖息于2200~3100米左右的高山针叶林带及多岩地带或灌木丛中,冬天下降至溪谷中栖息,7-10个一小群或一对对的在灌木丛中或冬天的雪地上跳跃。常由一个岩石上飞向另一个岩石。性较羞怯,见人常藏匿在灌木丛中。鸣声除平常飞翔时发出的高声外,还有一种多变化的婉转动听的鸣声。
常在岩石附近及灌术从中寻食。食物以昆虫为主。兼食蓼科和车前子及其他种类的果实等。
繁殖时期约在6~7月间。巢置在多岩山地的岩石下及岩隙间,以禾本科的穗、枯茎、枯叶、细草根、细枝及苔藓等制成,为碗形,铺有残羽、兽毛或纤维状细茎等。卵每产3~4枚,青色,孵化大约15日而出雏、雌雄共同育雏。
相关连接:领岩鹨饲养要点
野生成鸟不易驯熟,长时期饲养才能小声鸣叫,故一般只饲养当年幼鸟,第二年换羽后方能驯熟、大声鸣啭。黄雀笼或山雀笼最合适,封闭笼底(死底)上铺布笼垫。
岩鹨科的鸟如果按食谷鸟饲养,很少能养到“大叫”。因为岩鹨科在自然界主食昆虫,而不主食植物种子。饲养岩鹨喂鸡蛋(占20%)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每隔两天喂少量昆虫幼虫和青菜叶,它能生活得很好。
岩鹨容易饲养,管理简单。除保证常备料清洁、充足外,每隔日换一次饮水,每周清刷一次鸟笼及罐、栖杠即可。水浴视鸟的需求,如鸟自行沾水罐中水洗浴时,则供给浴水。这种鸟耐寒,冬季无需保温。不必遛鸟,只需挂高处就能起兴。
棕眉山岩鹨、褐岩鹨、棕胸岩鹨等,均可参照上述饲养、管理方法。
红点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