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1
2148300000017

第17章 珍禽异兽(7)

又名海南鹦鹉、达摩鹦鹉。分类上属鹦形目,鹦鹉科。在我国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绯胸鹦鹉体形比虎皮鹦鹉大,属中型体形,体长约30厘米。羽色艳丽、上绿下红,有长长的楔状尾,十分漂亮。其羽色虽不及虎皮鹦鹉美丽,但常学人语,故受人喜爱。

雄鸟上嘴红、下嘴褐色,头顶蓝灰色,额基至两眼有一条黑纹,下嘴基部至颈两侧有宽阔黑带,眼围围绿色,喉和胸红色。雌鸟上、下嘴均为黑褐色,喉和胸橙红色。常在山麓常绿阔叶林间,罕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喜成群活动。平时觅食浆果、坚果和其他各种果实、幼芽和嫩枝等,秋季结群游荡田间,掠食成熟或将要成熟的谷物。善攀蹬树木,飞行循直线而甚急速。夜间常与八哥和鸦类等相混栖宿树上。

每年的5~7月为繁殖期,因各地气候不同,繁殖期也略有差别。如我国南方约3~5月份,北方约在4~6月份,而印度却从12月份就开始繁殖。绯鹦鹉每窝产卵3~4枚。也可达到5枚,卵壳呈白色,孵卵期为23天,营巢在树洞或岩石洞中。巢内铺有木屑、羽毛等软性材料,它们往往结群繁殖。绯胸鹦鹉属晚成鸟类型,出壳的雏鸟需亲鸟喂饲。出壳后24天雏鸟就离巢,但到50天才能外出飞翔。在繁殖期内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并要多给亲鸟喂花籽等类的食物。

相关连接:绯胸鹦鹉饲养要点

绯胸鹦鹉的鸣声虽粗犷,但叫声嘹亮,鸣声似小号的奏鸣,而且容易驯养,又能模仿人语,故是驰名中外的笼鸟。

观赏饲养一般爱选择雄鸟。成鸟雌雄的区分可根据上嘴的颜色,雌鸟黑褐色,雄鸟红色。但幼鸟雌雄区别若是根据嘴的颜色,不太容易区分。因为幼鸟嘴色不仅雌雄相同,而且随着日龄而有变化。雏鸟时期呈红色,近离巢时变褐色,出飞后分别变成红色(雄鸟)或黑褐色(雌鸟)。

为了学“说话”,或者使其繁殖,最好选择幼鸟饲养。有人认为嘴基至颈侧黑带下面有粉红色纹的是雄鸟;无粉红色而直接与灰色部分相连的是雌鸟。

成对或成群饲养繁殖须设置大的金属丝笼或笼舍,设有横的栖木,便于雌雄在杠上依偎和交配。巢箱用木箱或树洞,内部空间以容下两只鸟为宜。除一端有直径8厘米的出入口外,其余全部封闭,整个巢箱或树洞宜横置,出入口稍向上,笼或笼舍大小,可依每对鸟4立方米设计。在北方,冬季饲养需保温(8℃以上)。单只观赏宜用小型的弓型金属架,可挂在屋门口或廊下;驯熟后教会简单话语。

绯胸鹦鹉的饲料可用稻子、苎麻籽、葵花籽(或花生)按7:2:1的比例混合作为主食,以各种水果和蔬菜为副食,并常给鲜绿树枝、砂粒和红粘土,任其自选。冬季稍提高脂肪性饲料的比例,比如苎麻籽和葵花籽(或花生)可分别占2成,育雏期补喂熟鸡蛋。水果和蔬菜切成方块或小段喂给,喂前用高锰酸钾水消毒、洗净,吃剩下的要及时取出,

鹦鹉架养时要拴住脚,脚链宜轻而结实,要经常检查。绯胸鹦鹉初上架时不习惯,要适应一段时间。给它爱吃的花生米、水果之类,用手拿着喂,几天就能驯熟。教其学“说话”的时候,应把它放在安静的室内,每天清早喂食时教,边喂边说简单的话,每天总是这一句,待学会后再教第2句、第3句,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但不要教太复杂的。如有会说话的成鸟带就简单多了。

笼舍饲养、底宜铺细砂,便于鹦鹉地面行止,也有利于清扫。每天清理吃剩下的食物,粪便可每周清理两次。每年初春和秋末分别清理巢箱,更换砂土和消毒笼舍一次。

关于绯胸缨鹅的孵化期,育雏期观察的结果不一。有人记载,孵化期23~24天,育雏期20~25天;也有人认为孵化期28~30天,育雏期需30~35天,有待进一步证实。

绯胸鹦鹉的繁殖比虎皮鹦鹉、牡丹鹦鹉(属)等小型鹦鹉要难一些。根据各地饲养的经验,饲养问题不大,重要的是环境是否安静和巢洞是否适宜。一般来说,笼舍周围僻静,舍内光线暗,以天然树洞为巢,比较容易繁殖成功。绯胸鹦鹉初次有繁殖迹象时,先不必过于关心,尽量少惊动。待看到壳掉出或听到雏鸟叫声,每天加喂一个熟鸡蛋,观察亲鸟取食情况。稍增加爱吃粒料的比例。顺利繁殖几窝后,再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

其他类鹦鹉,比如灰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大绯胸鹦鹉等中型鹦鹉的饲养,都可参考上述方法。

黑枕黄鹂

黑枕黄鹂,又名黄鹂、黄莺、黄鸟。分类上属鸟纲,黄鹂科。主要分布于旧大陆温热带地区,特别是东洋界,有2属28种,我国有1属5种。在我国分布于东部地区,由内蒙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达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两部等地。为夏候鸟;在台湾、海南为留鸟。

黑枕黄鹂黑枕黄鹂体长约25厘米,通体金黄色,背部稍沾辉绿色;由额、眼、通过眼睛而至枕部有一道宽阔的黑纹;两翅和尾亦大多黑色。虹膜血红色;嘴峰粉红色;脚铅蓝色。黄鹂不但羽衣华丽、鸣声也悦耳,繁殖期雄鸟常发似猫叫的鸣声。鸣声清脆,富有音韵,略似“ku-ku-li-ku-ku”,“ho-pu-ku”的声音。

主要生活于平原地带,也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山林和村庄附近的大树或疏林间。飞行时呈波浪形。雄鸟常发似猫叫的鸣声,但亦多变化。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间或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此鸟为树栖性,极少落至地上。黄鹂营巢在高大的阔叶树上,如梨树、栗树、杏树等。巢一般筑于约距地面3.3~5.7米高处,在近树梢而又远离树干的水平细枝上。巢呈吊篮式,由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

野生的黑枕黄鹂繁殖期为5~8月,每窝产卵2~4枚,粉红色,带有紫红色的斑点。孵化工作完全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育雏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雏鸟的食物全部是昆虫,初期以蛾类的幼虫为主,中期及末期则辅以蛾类和小型的蝉类等。哺育期约为16天,雏鸟离巢后的最初1、2天仍由亲鸟哺食。幼雏出巢后不久,约在八月下旬就开始南返。

相关连接:黑枕黄鹂饲养要点

黄鹂是体型较大、嘴强有力的食虫鸟,笼子宜高大而坚固,一般可用竹制或铅丝制的八哥笼(高48厘米、直径36厘米、条间距2.2厘米),食罐、水罐宜深、大、结实、底为亮底,下有托粪板。

黄鹂属软食鸟,刚捕获的野生黄鹂,常会因胆怯而拒食渐渐体力衰竭而死亡,因此开始要进行人工填喂。以长2厘米、宽1.5厘米外裹点颏粉的瘦猪肉或牛、羊肉条填喂,每天4次。注意不要掰伤鸟嘴。同时,在食罐内放入粥状点颏粉,表面撒上一些黄粉幼虫,诱其啄食,并且不放水罐,促使黄鹂饮食罐中表层的水、利于“换食”。随着黄鹂自己取食情况,逐渐减少人工填食次数,一般7~10天即可达到完全自己取食。在黄鹂“换食”期间,笼内宜暗,可用画眉的板笼或用其他用笼罩套起的鸟笼。初期尽量保持安静,除填食外不要轻易窥探或惊动,待能自取食后,再逐渐打开笼罩。

日常饲养可以鸡蛋大米为常备饲料,但每天上、下午要各喂一次软料,即肉沫、熟鸡蛋、水果块(0.5×0.5厘米)拌粉料(蛋鸡料或点颏粉),而且量要足,鸡蛋大米只是用来“接短”。

当天的软料天黑前一定要取出(尤其是夏季)。水罐每天洗刷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鸟笼及食水罐、栖杠,并消毒一次。水浴视鸟的表现,给以喷雾淋浴。换羽期除补充各种维生素外,尽量多喂一些活的昆虫幼虫及蛹,如皮虫(大蓑蛾幼虫)及蚕蛹等。冬季宜室内过冬,保持10-15℃的温度。

白腰朱顶雀

又名朱点、朱顶红、苏雀。分类属雀形目,雀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以至西南地区等地。

体型似麻雀,体长约13厘米。额和头顶深红色,眉纹黄白色;上体各羽多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灰白色,而沾粉红色,翼上具二条白色横带;喉、胸均粉红色,下体余部白色。雄性幼鸟与雌鸟同色,但下体沾黄色。

栖息于海拔85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冬季群栖,每群由几只到百余只不等。活动在荒山、灌木、林缘和田间,尤以草地和谷子地为多见。常于草棵上、谷子和篙类的花穗上取食,或到打谷场觅食遗落在地上的稻谷,尤喜吃苏子,故有苏雀之称。人们也常用苏子和谷穗做诱饵以捕捉“苏雀”。在食物集中地,常形成紧密的白腰朱顶雀群。性较温顺,不甚怯人。起飞时常鸣,声单调而低哑。

相关连接:朱顶雀饲养要点

朱顶雀是北方笼鸟,尤其是东北地区人们喜欢饲养。北京地区多养黄雀,忌讳养朱顶雀,主要是怕心爱的小黄雀学上朱顶雀“曲曲曲,……”的叫声。一般养朱顶雀是为玩赏。雌、雄容易区分,雌鸟头顶无红色,上体灰色具黑褐条纹。下体白色而无粉红色渲染。

饲养朱顶雀多用小型直架或弯架,用脖锁拴住颈部,有脖线系于直架一端或弯架横拐处。亦有养于黄雀笼、山雀笼或其他小型鸟笼中的。

饲养朱顶雀可把谷子和苏子(10~20%)混合后喂给;也可喂粉料,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鸡蛋黄按7:2:1配比混匀饲喂,取长补短地给些蔬菜或野菜。

新捕获的朱顶雀,如果是架养,最初几天须注意看守,使鸟适应架上生活。脖线要短,周围无障碍物,防止鸟因脖线缠绕而勒死。日常管理除注意食、水、架(或笼)的卫生外,要特注意鸟架固定的位置,以防被猫、鼠偷袭。经食物引诱训练,朱顶雀可学会“叫远”、“叼签”等技艺;但学“叼钱”较难,因嘴小,往往叼不牢。

大太平鸟

大太平鸟又被称为十二黄、连雀、大太平鸟。属雀形目,太平鸟科。秋冬季节见于内蒙古,东北中部和南部、河北,南至山东、江苏,西至四川,偶见于新疆、甘肃和福建等地。

体长约20厘米。通体灰褐色,具明显的羽冠,颏、喉黑色,两翅斜贯一道白纹,尾羽十二枚,未端黄色。

太平鸟仅冬季见于我国境内,喜结群生活,喜栖居在松树林和落叶的枯树上,在近树梢的枝上栖息跳跃。一般仅饮水时落于地面,在地上跳动,不常奔走。飞行时鼓翼急速,常发出叫声。群集树上或灌木丛觅食,时相争斗。食性杂,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繁殖地区以果实为主要食物,如蔷薇果、忍冬树的浆果、桔树果、葡萄、卫矛的蒴果、鼠李科的核果、百合科和槲寄生的果实等,也啄食双翅目昆虫。太平鸟6月开始繁殖,营巢于针叶树上,有时在阔叶林的树枝上,离地约4~5米。巢呈碗形,以松树等小枝和苔藓类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产卵4~7枚,卵壳灰色、缀以灰青色,并有黑包或黑褐色斑点。每日产一卵,亲鸟于全窝产齐后开始抱孵。孵化期14天,育雏期约14天。

相关连接:太平鸟饲养要点

有独特凤头,灰褐色的体羽柔润,配以鲜红色滴状翅斑和黄色尾端,显得素而别致,是人们喜爱的观赏鸟。为保持羽毛的洁净、完整,可用架养,还可教以“叫远”的技艺。雌雄羽色相同。一般用亮底的画眉笼或八哥笼,因为它喜吃软的食物,粪便多而稀软。架养时,宜用直棍架,在架的下方要铺塑料布或铺砂土,便于承粪和清扫。

太平鸟喜欢吃浆果和其他多汁性果实,只越冬期间才吃松、柏等含脂肪高的种子。人工饲养下宜喂给易于消化的甜的熟食,象熟白薯、柿子、柿饼、柿枣及各种甜软水果等,但这些食物多数价格较贵,营养也单纯,故可用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加糖(10%)或玉米面和甘薯面各半蒸成的窝头,或者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用软的柿子调和后蒸熟喂给,还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太平鸟虽然容易养活,但多数寿命不长,往往由于夏季羽毛脱换不了而死亡。

太平鸟消化道较短,食物通过很快,“能吃能拉”,所以须经常清洗笼子,否则稀软的粪便不仅沾污鸟的羽毛,有碍观赏,还会发出恶嗅味。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鸟有时会啄食未消化完全的粪便,不利健康,最好每天或隔日将整个笼子洗刷一次。食罐、水罐均宜大而深,每天两次喂食喂水,喂前要将食罐、水罐取出洗干净。夏季需置荫凉处或喷水。太平鸟不畏人,容易驯熟,教“叫远”可用松籽、柏籽或苎麻籽。待鸟饥饿时用手拿着喂,并不断增加距离,耐心调教。分布在我国的太平鸟有两种,另一种叫小太平鸟(尾羽末端呈红色。故又名十二红、绯连雀、朱连雀),笼和饲养方法与太平鸟相同,但人工饲养下寿命短。

褐马鸡

人们都知道大熊猫为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褐马鸡也是国宝,并被誉为“东方宝石”。

褐马鸡为鸟纲、雉科,亦称鹖鸟、角鸡。河北省小五台山地区的农民叫它褐鸡子。褐马鸡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鸟类学会则把褐马鸡作为会标。山西省已将褐马鸡定为省鸟。褐马鸡在我国,除山西省吕梁山的关帝、管涔山林区少有分布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台山林区36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87年调查仅有数百只,目前约计有2000只左右。

褐马鸡性情暴、健勇善斗,有至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后,把褐玛鸡当作掠夺的对象。不少资本主义国家一向以羽毛点缀军装,因而名贵的褐马鸡羽毛就显得更加昂贵了。在清王朝时,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银币千元以上。

褐马鸡成鸡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