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3
2148800000031

第31章 大唐王朝全面解读(11)

在与唐朝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大食的器物也传入了中国。唐代伊斯兰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近年在西安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约二十件完整的玻璃器,其中大部分属于伊斯兰早期玻璃器。阿拉伯金币也随着唐与大食的贸易交往而传入了中国。伊斯兰教也在唐代传入了中国,在现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入,无疑是唐朝与大食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大、小勃律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大、小勃律二国大致在今天的中亚地区。其中小勃律国地理位置独特,对唐王朝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其所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保护国家中心之要地,而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北部)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泛称阿拉伯)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鉴于小勃律国的重要地位,唐与吐蕃就此展开争夺战:早在开元十年(722),吐蕃就曾重兵围攻小勃律,小勃律王没谨忙求救于当时唐朝的北庭节度使张孝嵩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所有了。”张孝嵩随即出兵赴援,大破吐蕃军。但吐蕃并没有就此死心,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嫁女予小勃律国王,逼使他反唐,从而控制了西域二十余国。当时唐朝面临着北境外患,无力着手反击,被迫以防守为主。天宝四载(745),东突厥灭后,玄宗改变了以往以防守为主的做法,在西北方向主动出击。天宝六载,他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将兵万人出击小勃律。

由于唐军多次征伐小勃律,均无功而返,高仙芝此次进军颇为慎重。他先到达五识匿国(今帕米尔高原南),然后兵分三路,先突袭吐蕃的据点连云堡(在小勃律北)。吐蕃仓皇应战,一触即溃,被斩杀五千余人,俘一千余人。唐军随后挟大胜之威,深入小勃律国内地,一举擒获其国王及吐蕃公主,扫平了其军队。此役威震西域诸国,使唐朝重新控制了该地。高仙芝也以功授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焉耆在什么地方?与内地有什么交往

古代焉耆在今新疆焉耆一带,东邻高昌,西与龟兹接壤。隋朝末年,群雄割据,他们忙着抢夺地盘,原来内地通往西域经过沙漠的那一段路闭塞了,东、西方的使者和商旅来往必须经过高昌,高昌常常难为他们。贞观六年(632年),焉耆王龙突骑支来到长安,请求疏通大沙漠中的那条路,让东西交往更方便些,唐太宗答应了这一请求,可惹恼了高昌。高昌王把一切怨忿全都向焉耆发泄,派兵袭击焉耆,占领焉耆的大块土地,还抢夺了大量人口和财物。为了焉耆跟高昌的关系,唐太宗曾几次派使者调解。

贞观十四年,突厥重臣屈利啜给他的弟弟聘娶了焉耆王的女儿,这样的姻亲关系使焉耆倒向突厥,加入了反唐势力。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在征得唐太宗的同意后,出兵焉耆。焉耆的都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龙突骑支自以为可以凭险固守,哪料到郭孝恪率军队昼夜兼行,一天夜里,唐军来到城下,将士渡水攻城,赶破晓时分,已登上城墙,军号声、战鼓声,震天动地,唐军冲进城去俘虏了龙突骑支。郭孝恪留下焉耆王的弟弟栗婆准处理他们国内的事情,把龙突骑支和他的妻子送到长安。唐太宗下诏赦免了焉耆王,让他留在长安。唐朝出兵焉耆是间接地打击了西突厥,这也是唐太宗统一西域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高宗时期,焉耆人请求放归龙突骑支,高宗应允,并拜龙突骑支为左卫大将军,送他回国。

龟兹与内地有什么交往

龟兹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龟兹的乐曲是闻名于世的。唐高祖李渊称帝以后,龟兹王苏伐勃駃派使者来到长安,建立了友好关系。苏伐勃駃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苏伐迭继承了王位。贞观四年(630),苏伐迭给唐太宗送来西域的好马,唐太宗不但赐给玺书,还送去优厚的礼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和睦友好。后来,随着西突厥势力的膨胀,龟兹就近臣属了西突厥。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讨伐焉耆的时候,龟兹竟出兵援助焉耆,双方关系开始恶化。贞观二十年,唐朝派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和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调集了铁勒十三部兵十几万人讨伐龟兹。唐军攻克龟兹都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逃到拔换城,凭险固守。唐军围攻了四十天,终于攻克,活捉了诃黎布失毕。后来,唐太宗授诃黎布失毕为左武翊卫中郎将。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刻了诃黎布失毕的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内。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又拜诃黎布失毕为右骁卫大将军,让他回国,仍做龟兹王。

于阗与内地有何交往

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其地出美玉,崇信佛教,其王姓尉迟。贞观六年(632),于阗王派使者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进献玉带。唐太宗热情地接待了于阗使者,回书信表示答谢。贞观十三年,于阗王伏阇信还把其子送到长安,侍奉唐太宗,两国交好。贞观二十年,阿史那杜尔讨伐龟兹的时候,伏阁信诚惶诚恐。于阗是龟兹西边的邻居,唐朝的军队荡平龟兹以后,谁能保证他们不顺手牵羊也把于阗灭掉呢?他就让他的儿子带着一万零三百匹骆驼去慰劳唐朝的军队。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在唐朝的军队将从龟兹班师的时候,行军长史薛万备给阿史那杜尔建议:“眼下我们已经破了龟兹,国威大振,为什么不借着这个机会派出轻骑去取于阗呢?”于是,阿史那杜尔派薛万备带着五十余骑兵到了于阗。薛万备把唐朝的强盛夸耀了一番,劝伏阁信到长安朝见天子。当伏阇信随着薛万备到长安的时候,已是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唐太宗已经去世。高宗李治拜他为右骁卫大将军,还赐给他金带、锦袍和六十段布帛。于阗王伏阁信在长安住了数月,临走时,请求把他的子弟留在长安守卫皇宫,以表示他的友好和忠诚。

倭国指什么国家?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倭国即今日本。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倾慕,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贞观五年(631),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批“遣唐使”。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日本派出两批使团,每批各有留学生、学问僧一百二十余人。开元四年(716),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五百五十六人。开元二十年,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五百九十四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日本使团总人数有九十余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日本使团总人数达到六百五十余人。直到开成三年(838)为止,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日皇还授遣唐使节刀,告诫使者,因唐丧乱,不许有非礼行为。至于附商船往来的日本学生和僧徒,为数也不会少。唐时汉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佛教的各个宗派,都给日本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唐后期商业发达,唐商船经常往来日本,见于记载的多达数十次。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开元初年,日本使者请儒生授经学,唐玄宗派四门助教赵玄默到使者寓所传授儒经。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朝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波斯国指哪个国家?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波斯,即今伊朗,是西方大国,西汉时称为安息。贞观七年(633),大食(阿拉伯)入侵波斯,波斯战败,国王伊嗣候逃亡。贞观二十一年,伊嗣候遣使来朝,请求援助。因道路遥远,唐太宗不允许出兵。伊嗣候死,子卑路斯逃亡到吐火罗,又遣使来求救,唐高宗仍因路远不允许出兵。大食兵退,吐火罗护送卑路斯返国。龙朔元年(661),卑路斯奏称屡被大食侵扰,请唐援救,唐高宗置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为都督,算是表示了援救。事实上波斯土地已被大食占领,都督府只是个空名。咸亨年间(670~674),卑路斯入朝,客死在长安。波斯的余部,对唐朝颇有好感,玄宗时十余次来唐贡献方物,直到唐代宗时还有用波斯名义来朝贡的,不少波斯人(主要是商人)在唐朝居住做生意。

百济国与唐朝有什么关系

百济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汉代为带方郡,北接高丽,东连新罗。祖先出自高丽,因人种复杂,有高丽人、新罗人、中国人、倭人,故称“百济”。其风俗与高丽略同。隋文帝伐陈时,有一艘渡江战船曾漂流至东海北部济州岛,回归时途经百济,百济王扶余昌资送返隋,并派遣使者奉表贺隋平陈成功。此后百济屡次遣使来隋通好。武德四年(621)遣使朝贡。贞观元年(627)太宗赐其王玺书。高宗即位,百济又遣使朝贡。

百济是在马韩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王姓扶余。百济与新罗为邻,两国互相攻击,新罗较弱,就向唐朝要求更多的保护,唐朝也常为两国和解,但百济、高丽则不断抢夺新罗土地。显庆五年(660),唐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军十三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同年七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于是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个都督府。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百济虽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龙朔三年(663),唐军又击败百济的反抗。唐高宗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唐军撤退后,扶余隆受新罗压迫,也退回长安。百济土地被新罗占据,百济遂彻底灭亡。

新罗国为什么能最后统一朝鲜半岛

公元一世纪前后,鸭绿江中游一带的部落联盟逐渐统一,形成了朝鲜半岛上最早的国家高句丽。稍后,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各个部落也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百济国。二至三世纪,在半岛的东南部,以辰韩各部落为基础,建立古代皇后图了新罗国。从四世纪起,半岛上这三个国家鼎足而峙,一直到七世纪后被新罗统一。朝鲜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作“三国时代”。

三国统治者为了争夺半岛的霸主地位,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斗争。最初以高句丽为最强,它不断南下扩张,迫使百济首都一再南迁。百济为了挽救衰弱的局面,则不断袭击新罗。新罗从六世纪起,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它利用高句丽忙于对隋和唐的战争无暇南顾的有利时机,积蓄力量,始终把统一半岛当作重要目标,新兴的军事贵族金庾信和政治家、外交家金春秋起了重要作用。对内他们镇压了消极保守的大臣毗昙为首发动的政变;对外积极采取亲唐政策,力量迅速增强。高句丽看到新罗日盛,对己不利,便先后两次联合百济、扶桑夹击新罗。新罗利用唐朝与高句丽的矛盾,并使与高句丽有同盟关系的百济与唐朝对立,然后与唐朝结盟,展开大规模的反击。龙朔三年(663)灭亡百济,668年打败高句丽。唐朝在高句丽灭亡以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各地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在半岛北部直接进行统治。

公元670年,高句丽人民在剑牟岑领导下首先在穷牟城发难,从大同江南下,以汉城(今载宁)为根据地,扩大自己的力量。新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同年三月动员大军,强渡大同江,投入了驱逐唐军、完成统一的斗争。经过多次斗争,挫败了唐将薛仁贵的干预,占有了原百济的大部分土地。公元674年,唐军又以刘仁轨为大总管、李谨行为副总管进攻新罗,均被击退。经过七年的斗争,唐军被迫撤走,高宗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移至辽东(今辽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唐与新罗会盟,约定两国以今大同江为界,朝鲜半岛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