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4
2149000000027

第27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4)

开宝三年(970),太祖征伐岭南,任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进攻富州,刘鋹长派遣将领率兵一万多人前来支援,与潘美相战,潘美大获全胜,乘胜攻克了贺州。这年十月,潘美率部又连续攻克昭、桂、连三州,而西江的各州也先后投降了宋王朝。于是接着进攻韶州。韶州是广州的北门,敌方在此聚集了十多万兵马。潘美挥兵进军,攻占韶州,消灭了敌人几万人。刘钱迫于形势,只好派遣他的大臣王珪前来请求和好,又派遣他的左仆射萧漼、中书舍人卓惟休上表求降。潘美把太祖的旨意告诉了敌人:如果敌方能战,就和他们战到最后;如果不能战,就让他们把守;不能把守,就劝他们投降;不愿投降,就让他们死;他们不死,就让他们逃亡,如果不符合这五个条件,就不要接受敌人其他的请求。

刘鋹只得派遣他的弟弟刘保兴率领士卒抵抗宋王朝的军队,潘美当即率部前往,来到距离广州城一百二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刘鋹拥兵十五万,环绕山谷,坚壁以待。潘美视察军情后,对其他将领说:“敌方使用竹木为栅栏,如果用火攻,对方必然溃乱,然后用精兵左右夹击,肯定会大获全胜。”因此潘美分别派兵几千人,每人手持两把火炬,秘密潜伏在栅栏旁边。等到天黑,一齐点火,火借风势,燃烧得特别旺盛,潘美挥兵急攻,刘鋹长大败,被斩几万人。于是潘美乘胜追击,长驱直入广州,并擒获刘铱,随即送往京师。

开宝七年(974),太祖商议征讨江南。九月,太祖派遣潘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又令潘美与曹彬同行,向秦淮方向进军。当时舟楫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潘美就下令说:“我接受诏令,率领几万强将精兵,旗开必胜,怎能被秦淮河水隔而停滞不前呢?”于是挥兵渡河,大败了南唐的军队。接着进逼金陵,李煜在金陵城中布防水、陆兵共计十万,潘美率兵袭击,大败对方。国主李煜感到非常危急,只好派遣徐铉前来请求不要急于攻城,太祖不答应,仍然诏令各方将领进攻,以促使李煜归附朝廷。李煜优柔寡断,潘美和大将曹彬日夜攻城并进,最终平定了南定。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派遣将领征讨太原,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平定并州后,接着征伐范阳,任命潘美为幽州行府事。等到班师回朝,太宗又任他兼领三交都部署,留守捍卫北部边境。三交在西北三百里之外,地名叫固军,这里地势险阻,是北部边境的咽喉。潘美派兵偷袭,因此据为宋有。又积粮屯兵于此,从此北部边境得以安宁。

为什么说李沆是“圣相”

李沆(hǎng)(947~1004),字太初,沼州肥乡(今河北肥乡)人。李沆年少好学,器度宏远,他的父亲李炳曾对人说:“我的这个儿子他日必定能够当上宰相。”太平兴国五年(980),李沆考中进士甲科,由此走上仕途。

淳化二年(991),李沆判吏部铨,某日陪侍太宗游宴,太宗对其熟视许久,说:“李沆风度端庄高雅,真有贵人之相!”第二年,便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后因事被罢。真宗即位,又迁其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并于咸平初年(998),升任宰相。当时契丹侵犯边境,真宗赴边督战,命李沆留守京都,京都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真宗曾询问治理国家的关键,李沆回答说:“不要任用浮薄新进、喜欢生事邀功的人,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真宗又问具体指的是那些人,他说:“像梅询、曾致尧等就是。”

一个傍晚,真宗派使节持手诏告谕李沆,打算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使者的面把手诏烧掉,并让使者附带上奏说:“就说微臣李沆以为这件事行不通。”真宗最终取消了立刘氏为贵妃的念头。时间长了,真宗对李沆从来就没有密奏感到特别奇怪,便问李沆:“朝中大臣人人都有密奏,唯独你没有,这是为什么?”李沆回答:“我是宰相,公家的事就以公开讲,哪里用得上密奏?况且作为臣子而有密奏,不是谗臣就是佞臣,我特别憎恶这些人,怎么还能效法他们呢?”

当时,李继迁叛逆已久,实力日渐强大,企图谋取朔方。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是必争的战略要地,如果丧失,则周围的郡县都不能保全。真宗很疑惑,于是垂询李沆。李沆说:“李继迁一天不死,则灵州一天不能回归朝廷。倒不如给当地州将发密诏,让军民迁入内地,这样,李继迁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由于议论各异,真宗没有采纳其策,没过多久灵州就陷没了,真宗于是对李沆更加信重。

李沆为宰相时,王旦为参知政事,西北边境战事非常频繁,王旦感叹道:“我们如何才能等到太平,享受优游无事的快乐呢?”李沆说:“稍微有点忧患,可以引起警戒。以后如果四方太平,朝廷未必就没有事了。”后来契丹主动请求和亲,王旦问他怎么样?李沆说:“好是好,然而边患没有了,恐怕皇上的奢侈之心就会产生了。”王旦以为不会如此。李沆又以境内四方的水旱盗贼之事上奏,王旦认为琐细小事不应当烦劳皇上。李沆正色说:“皇上年少,应当知道四方的艰难。要不然,血气方刚,不是留意于声色犬马,就是沉溺于土木、甲兵、祷祠之事。我老了,已看不到这个结局了,但这正是您日后之忧啊。”等到李沆死后,真宗以为契丹已和,西夏献纳款项,于是日渐骄奢,大搞封禅,大营宫殿,而且还起用佞臣王钦若、丁渭等。王旦方才大悟李沆的先见之明,于是叹道:“李沆真是贤圣之人啊!”当时的人也称李沆为“圣相”。

为什么说沈伦为官“清介醇谨”

沈伦(909~987),字顺宜,开封太康(今河南开封)人。太祖即位,沈伦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旨出使吴越,上奏了十多件与民有利的事情,太祖均听纳了。归朝,道经扬、泗两州,恰逢饥荒,郡中长吏对沈伦说:“郡中的军用储粮尚有百多万斛,如果借贷给农民,到秋收后回收新粮,这样,公私都受利,不过,这件事只有由您上奏才行。”入朝,沈伦便把这件事悉数奏上。朝廷官员反对说:“现在以军粮赈济饥民,如果到时候回收不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沈伦回答道:“朝廷以军粮济民,必当招来祥瑞之气,导致五谷丰收,哪里还有什么水灾旱灾呢?这件事应当取决于皇上。”太祖当即命令发放军粮,以赈济百姓。

建隆四年(963),宋王朝征伐蜀国,沈伦被任为随军水陆转运使。蜀平后,大将王全斌、崔彦远进入成都,巧取强夺民家的玉帛子女,沈伦却独居佛寺,只吃素食,有人把珍异奇巧的宝物进献给他,都被他严词拒绝了。还朝,沈伦囊中所有,仅仅是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后,于是贬斥了王全斌等,以沈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起初,沈伦居第简陋,但他淡然处之。当时的权贵大多违犯禁市,买来秦、陇间采伐的高大树木,营造自己的私人住宅,筹事情败露后,才向太祖启奏。沈伦因为母亲的缘故,也曾买了这样的木材营建佛寺,于是也向太祖上奏。太祖笑着说:“你哪儿犯禁令了?”又知道沈伦没有营造私第,便派遣中使按照指示,给沈伦营建私宅。沈伦又私下对使者说,但愿规模狭小一点,使者告诉太祖,太祖也就依从了沈伦的意见。

沈伦为官“清介醇谨”,还表现在他担任宰相的时候,如果遇到饥荒岁月,乡闾邻居向他借粮的,都会借给他们,累计超过了千斛,一年后,沈伦却把所有的借券都给焚烧了。

宋太宗为什么说“蒙正气量,我不如”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以进士第一名的成绩登第。不久,即升迁为都官郎中,人为翰林学士,又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着他讥讽说:“这就是参知政事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便走了过去。同僚为蒙正抱不平,于是诘问那位朝士的姓名,蒙正急忙阻止他们说:“假如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么终身都不能忘怀,倒不如不知道更好。”当时的人由此都非常佩服他的度量。

李肪罢相,吕蒙正得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为人平和宽简,名望很高,以正道为己任,遇事敢言,讨论时政时,他认为有不妥处,会坚决地宣称不可以,太宗于是赞赏他没有隐讳。赵普作为开国元勋,而蒙正只是后进,二人共同担任相位,赵普也对蒙正颇为推许。

太宗曾经设宴,蒙正侍候左右,太宗对他说:“五代以来,生灵涂炭,当时都说再也不会有什么太平日子了。而我鞠躬尽瘁,日理万机,达到今天这样的繁盛,于是知道兴衰治乱乃在于人事。”蒙正从席位上站起来说:“皇上所在的地方,各色人马都聚集在这里,因此特别繁盛。但我曾看到都城外不出几里的地方,因为饥寒交迫而死亡的人,实在不少,所以,并不是全国都这么繁盛。还望皇上更多地体察民情,这才是苍生的大幸。”太宗神色忽变,沉默了下来。蒙正却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席位,同僚都赞叹他直率。

有一次,太宗打算派遣使节出使契丹,诏谕中书挑选人才,吕蒙正推荐了一人,太宗不许。过了几天,太宗连续问了蒙正三次,蒙正三次都以这个人作答。太宗说:“您为什么这样偏执呢?”蒙正回答说:“我并不是偏执,大概是皇上您没有理解我。”接下来吕蒙正又说:“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不及他。我不想用谄媚之道,随便依从皇上您的意愿而耽误国家大事。”同僚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太宗退朝后对左右说:“蒙正气量,我不如。”于是用蒙正所推荐的那个人出使契丹,果然十分称职。

为什么说温仲舒与寇准并称“温寇”

温仲舒(944~1010),字秉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温仲舒进士及第。端拱三年(989),被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这年秋天,出现彗星,太宗以为不详,于是在别殿召见群臣商议。温仲舒上言,认为这是因为朝廷平定太原以来,战祸连年,黄河以北农桑废弃,而赋税却不断增加,因此民生凋敝,户口锐减。所以温仲舒劝谏太宗推恩保民。太宗深为赞赏,下令罢免了黄河以北的所有赋税。

淳化四年(993),温仲舒出知秦州。秦州人口杂居,有羌、戎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渭河以南。当时的大洛、小洛门寨出产木质优良的木材,都被这些少数民族所占据。朝廷每年派兵卒到此采伐树木供给京师,都必须先向这些少数民族献纳钱财,即便如此,还是经常遭到抢夺,甚至杀掠,因此成了大患。温仲舒到任后,马上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关键部位部署兵力,并以恩威诚信告谕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因此许多部落纷纷献地,归附朝廷。不久,温仲舒又把他们的部落迁移到了渭河以北,并且建立军事基地,以限制他们的扩展。当地的民众很感激他的恩惠,把他绘成画像加以祭祀。

温仲舒为人敏于应酬。少年时与吕蒙正相交很厚,又是同年登第。温仲舒开始时仕途不畅,废弃多年,吕蒙正位居中书,极力引荐他。等到温仲舒被任用后,反而攻击吕蒙正,因此被人鄙薄。又因为温仲舒自从被拜右正言开始,到两度出任枢密使止,都与寇准同进,所以被当时的人并称为“温寇”。

为什么说陈恕是“宋人能吏之首”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被任为大理评事,通判洪州。陈恕以洪州为自己家乡推辞。改任澧州。澧州自从唐末以来,都为节度藩镇共同管辖,当地官吏因为这种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而大多作奸犯科,违法乱纪。陈恕到任后,除掉了这积淀已久的种种弊端,郡中的人都称他英明果决,因此以吏才闻于当时。后被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问他有关农战的情况,陈恕回答道:“古代的士兵都出自农民,没有敌人就耕田,有敌人来了就作战。现在的士兵都来自于招募,衣食供给都来自官府,如果让他们既要抵抗敌人,又要耕种田地,万一有什么变化,那就后悔莫及了。”太宗于是打消了让士兵耕作的念头。不久,陈恕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陈恕很有计谋,将以前的弊病统统去掉,太宗非常器重他,在宫殿的柱壁亲笔题词“真盐铁陈恕”。随即被迁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

几个月以后,太宗与陈恕谈论,提到了户部使樊知古玩忽职守,不能完成本职工作。陈恕与樊知古交好,因此在聊天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樊知古,想让其严格履行他的职责。樊知古却向太宗陈诉,太宗知道是陈恕泄露了机密,盛怒之下,罢免了陈恕的官职,并出贬江陵府。在江陵府,陈恕大力揭发当地贪官污吏,而且流放、罢免了气节相当恶劣者,江陵府因此得到大治。

淳化四年(933),太宗听从魏羽、段惟一的请求,把三司分为十道,召陈恕为工部侍郎,充总计使,判左右计事,所有事务都令陈恕参预。陈恕认为这些部门过于庞杂,政令不能统一,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因此极力上言太宗。实践一年多后,果然证明陈恕的看法是正确的,太宗只好停罢了把三司分为十道的做法。真宗即位,加封陈恕户部侍郎,命他尽快把府库中有关钱物的数目呈交上去,陈恕却久不进献,真宗多次催促他,陈恕才加以进献,并对真宗解释说:“皇上年纪还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担心会让您产生奢侈之心,我因此不敢进献。”真宗听后,对陈恕颇为嘉赏。

陈恕精通历史,颇识典故,精于吏治,并且为政深刻,别人不敢私下求他帮忙。他前后掌管国家的经济权柄十多年,忠于职守,强力干事,同僚畏服,有称职的美誉,因此被前史官人评为“宋人能吏之首”。

“杨无敌”说的是谁

杨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年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欢打猎,所获猎物常常是同伴的数倍。他曾经对同伴说:“我将来为将用兵,也会像老鹰、猎犬追击兔子、野鸡一样。”二十岁时事奉刘崇,被任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于当时。被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又屡立战功,所向披靡,因此被称为“无敌”。

宋太宗征伐太原,很早就听说他的威名,打算用高价聘求他。不久,太原陷入危险境地,杨业劝谏他的主帅继元投降,以免生灵涂炭。继元投降后,太宗立即派人召见杨业。入见后,太宗特别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太宗以杨业素来熟悉边境事务,因此又迁升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有一次,契丹派兵侵入雁门关,杨业带领几千骑兵从西陉出发,沿着小路来到雁门关北边的关口,从背后猛击契丹兵卒,契丹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杨业因为战功又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从此以后,契丹只要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会主动引退。戍边的主要将领大多忌妒他,有的甚至暗地里向太宗上疏指斥杨业的不是,太宗看后都不予理睬,把它们封好后一同交付给杨业本人。